高强SARS两周年后“转正”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7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转正”,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吴仪兼任的卫生部部长职务,任命高强为卫生部部长。
  两年前,SARS风暴席卷中国。就是在那个危急时刻,2003年4月20日,新华社公布了张文康和孟学农的免职,以及高强和王岐山的任命。
  
  SASR风暴中成为新闻人物
  
  “那是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当时,非典的各种信息已经通过网络通过短信广泛传播,整个城市都沦落于恐惧中,都是白色的口罩”——参加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发布会的一个女记者回忆。
  这位女记者赶到发布会现场,看到了国务院新闻办事先准备好的新闻发布会参考稿,上写: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就这么发稿吗?”记者问国新办的工作人员,“就这么发。”“之前高强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和卫生工作几乎不沾边呀!”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高强第一次以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的身份和公众见面。他说,“我们要求各地如实、准确、及时地把实际发生的疫情统计、报告上来,如实向社会公布,严禁地方隐瞒、漏报或者缓报。”
  参加发布会和看到当时现场直播的人可以听得出,他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此前工作的委婉批评。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在高强和王岐山被任命,吴仪兼任卫生部长后,中国 SARS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而高强也成为一个新闻人物,频繁出现于大众传媒。
  高强是河北盐山人,出生于1944年 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1967年参加工作,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省财政厅副处长,1984年至1988年任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1989年到1994年任财政部预算管理司副司长、司长。1994年至1996年任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1996年至1998年任财政部部长助理。1998年9月任财政部副部长至2001年7月。之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2年8月25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喀麦隆、南非等国,陪同出访人员里就有高强。2003年年初,8个省市的医药行业协会和15家医药企业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恳请暂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紧急呼吁》,当时的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连续三次召集有关部委对此进行专题研究。高强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书面报告中说:“如果不从体制上解决医药不分的问题,药价虚高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难以根治的。”2002年 7月5月上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举办科技知识讲座,邀请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作《气候变化问题》的报告。朱镕基、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罗干、王忠禹等国务院领导出席听课,而讲座的主持人就是由国家科教办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
  
  SARS已经成为过去
  
  当时,出身财政部副部长和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高强“临危受命”,显然有助于协调多个部门形成合力。而对高强来说,他不得不熟悉自己以前从不熟悉的工作,而卫生工作又是比较专业的工作,“我知道他很敬业,他很快就熟悉了一些卫生领域的名词,并参透了它的含义。”了解他的人称。
  而对高强来说,开展有效的工作并不困难。在当时,困难的事情在于,他不得不回答记者提出的一个又一个他工作之外的问题。而他的回答被认为代表了中央政府。
  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外国记者对中国SARS疫情变化的追问,丝毫没留情面。记者问,出现数字不准确的情况,是因为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缺陷。有无有意隐瞒的情况?
  高强回答,“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有意隐瞒疫情。”但是,他在此次发布会上也批评了卫生部工作的不足。此后,只要高强出现,他就必须回答非常“刁钻”的问题。
  今天,他的“转正”表明,SARS已经成为过去。对于高强和整个中国卫生事业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事实上,在2005年两会期间,吴仪在黑龙江代表团发言时就委婉地提出,自己对卫生情况不熟悉,而自己现在分管的口太多,勉为其难,并暗示将辞去卫生部长一职。
  两年来,中国的卫生事业应该说颇有进步,中国开始直面艾滋病问题,艾滋病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公开透明地展现给世人, SARS当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出台,两年来,这一体制机制正得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正处于着力建设中。
  而对于高强和他领导的卫生部来说,中国公共卫生体制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如何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一个能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新体制,并抑制市场化大潮的弊端,是其必须要做的事。
  也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高强在 2005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3年非典疫情就是一个惨痛教训。”
其他文献
6月21日上午,位于北京西南城区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物资采购站里,聚集着不少身着便装的人。采购站处长王伟介绍说,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用品采购要举行公开招标,厂商们来拿标书。  据悉,60多家厂商都盯上了这项大宗业务。而包括这样的招标在内,这个采购站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采购活动。军队采购走向透明  北京物资采购站主要为军委四总部提供物资采购和物资供应保障。2004年,全军物资集中采购总额为120亿元,
期刊
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小学的死难事件,已经过去一周时间了,自6月10日1 9时37分,新华网率先发出山洪袭击这所小学的消息以来,人们揪紧的心一直无法放开。  我们读到了越来越多的报道,伴随看报道的是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洪灾细节,伴随着这些细节的是不断增加的疑问。从“20余名学生下落不明”,到“截至6月1 7日14时遇难学生102人,农民4人,失踪学生3人”,人们的心灵也在经历着突
期刊
推动人类历史文明知识的最大来源,正是如今最为缺乏也最不被重视的“闲暇”    在忙碌生活的今天,大多数人通常会认可这一论调,认为只有努力工作赚大钱的人才是创造价值并值得肯定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是对的。二戰之后,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和最为发达的现代社会。追根溯源,其力量毫无疑问地来自人类的“理性”——必须通过卖力“工作”方可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由此,人类建立了对理性的崇拜和追求,而与此同时,
期刊
6月21日22点40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跳楼自杀。  将近1个小时之后,有人在教学楼西北角的过道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跳下去的窗户前放着一把椅子,好像是在那里坐了一段时间才跳下去的。”中心教学楼值班的保安对《隙望东方周刊》说。  如同其他关于学生自杀的新闻一样,张乃健自杀的消息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映,甚至连同一学校的人,都很少知道。    
期刊
6月20日,一篇题为《卫生部称市场化并非医改方向》的文章,引起了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广泛关注。  文章引用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话表示,他在前不久与卫生部某司的一位领导谈话时,对方明确指出:“产权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  据此,廖新波疑惑:可能由于去年关于医院产权改革的争议较多,加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引发的“郎顾之争”,使得卫生部对下一步的医院产权改革更加慎重,对医院产权
期刊
最近,中共中央转发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通知》。国内外舆论已经注意到,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首次專门就人大工作发布文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之一次出台五个相关文件,分别就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的活动,代表议案处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人大信访工作与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定了工作措施。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如此紧锣密鼓的举措,引人注目。联系到今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
期刊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风驰电掣的速度和邢慧娜完美无缺的冲刺,给人留下了永久的视觉享受。其实,当我们为实力的展现而欢呼雀跃,为奇迹的诞生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他们夺冠的一个细小也是重要的因素:时间因素。  他们夺冠的成绩都是他们本人在历次比赛中的最好成绩,而这种成绩的取得是在晚间实现的。这恰巧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人的核心体温在晚间提高 0.6℃—0.8℃。这对神经传导速度或肌肉效率可以产生微小而
期刊
如果大家都为一点点的世俗利益牺牲掉原则,那就不能苒去抱怨制度有缺陷    6月24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学术批评网站发出了《关于本人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责同志的公开信》,立即产生巨大反响,舆论的热度堪比近日的高温。  6月28日,在加拿大渥太华开学术会议的贺卫方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电话专访,细说事件原委,袒露学者忧思。“大学的制度建设是整个社会的事务”  《
期刊
纪念郑和精神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    英国人孟席斯经常语出惊人,关于郑和是发现美洲第一人的说法,已经在中国史学界掀起了巨浪。  5月26日,南京。在签售自己《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孟席斯透露,该书将改编成电影,打算请张艺谋来执导。  关于郑和,孟席斯可能还将有新作问世。这个消息是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透露的。  在孟席斯看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是值得隆重
期刊
“现在一定是自193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所经历过的最动荡的时候。”近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如此评论。让我们来看看最近美国的金融界都发生了些什么。    丑闻与哗变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全球股民顶礼膜拜的超级巨星最近被拉下神坛。一桩发生在通用再保险公司(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子公司)和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之间的违规交易给巴菲特和 AIG的老板格林伯格带来了大麻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