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对话,以情动人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写以悼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彰显出生与死的对话,语言自然,以其表达了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感受以及巨大的审美空间深深地打动着后世人,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之经典。本文主要从此三方面论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在审美特征。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审美特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词总体上表现出词风豪放旷达,于词坛别开一派,但词中也优秀的蕴涵婉约一族,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就是一例。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以悼念他的原配夫人王弗,是东坡居士在其妻逝世十年后的一天梦见故人后写下的悼亡词,开创了悼亡以词为形式的先河,表达了妻子的贤良,自己的真性情,更是激发了中国人传统的对死亡的感受,以其巨大的审美空间流芳百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應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1
  一、表露出人性的真善美
  对妻子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永诀,足以将一份温热的感情淡然薄凉,让心间的伤痕愈合如初。但是,十年如同苏轼命中的劫数,苦等十年之后,梦中又见佳人,才恍然发觉,原来一切皆难以忘却。在词里,作者用了一种对面落笔的手法,“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2站在亡妻的角度,她所在的孤坟在千里之外,孤坟冷冷清清,也没有人跟她说话也没有人去看望,寂寞一定是亡妻最多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怀念旧妻的感情。
  对妻子的愧疚。从现存材料来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除了《亡妻王氏墓志铭》外仅有的悼念王弗的悼亡作品。原因是在王弗卒后最初几年,正是苏轼政治生涯的特殊时期。“大约把王弗厝于京西不久,苏公就被吕公著所荐,应制科试,试测优等,直史馆。”3随后不久苏轼父亲的逝世以及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等事,苏轼没有时间咀嚼悲伤,那时候的他抱负不凡,妻子王弗的死似乎对他的影响不大。所以十年后,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他忽梦还乡,回到妻子在的那个时候,如今物是人非,他强调自己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其中内疚之意非常深,写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潦倒落魄,不唯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委屈,更是一种愧悔之情的表现。失去后才珍惜,晚矣,痛心疾首。
  二、激起中国人对死亡的共同感受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其中必定反映了苏轼对于死亡的观念。死亡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苏轼用“孤坟”、和亡妻“正梳妆”这两个意象揭示他与亡妻阴阳相隔的悲凉,这些意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在诗人的笔下作为了展现诗人对死亡的哀,对逝者的思的最好意象。对比西方的悼亡诗,如弥尔顿的《梦亡妻》采用的则是幻想、想象性意象,比如“天堂”、“薄纱”等。这与中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关系。西方文化认为,在世界的另一头存在着一个天国,那是一个比尘世要美得多的世界,人死后是能在天国里会面的,因而对于死不必过多地悲伤,反而应该向往,所以从西方的悼亡诗中总能看到希望、能感受到诗人对待死亡旷达、超脱、满怀信心的态度。而中国有关“生死”的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通过生活的时间才能体验和思索生命与死亡的价值意义。而道家则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注重生死两忘,与道为一。佛教禅宗强调如实认识生命的奥妙,发现生死轮回之道,从而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进入“佛”的境界。4而苏轼集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于一身,在悼亡诗中亦有所体现,但是“佛、道二教对苏轼悼亡诗的影响主要在对王闰之和王朝云的悼亡中,对王弗并无体现。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年轻时期的苏轼,思想主流是儒家,中年以后偏于佛道二教;二是年轻的王弗似乎也不像后两位夫人那样对佛教有强烈的兴趣。”5故而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读到的是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所接受的儒家对于生死的观念。
  三、巨大的心理空间带来巨大的审美空间
  “文学写的是心理空间。”与之相对的物理空间。在人的意志里,空间大小、方位、远近距离都是可以改变的。正如“公共汽车上,陌生的乘客‘亲密无间’,但身愈近而心愈远,各人的心理都发出一种巨大的排斥力;而一对分离的恋人,远隔千山万水,但身愈远而心愈近。”
  作家愈能进入心理空间构思,他愈能写出心灵驰骋的文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显现出现实与过去的时空穿梭,上阕写现今孤独的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下阕写梦境中过去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时空来回交织,在现实中又回想过去的十年中“不思量”,但是到现在还是“自难忘”,又幻想未来就算就算相逢也不相识了,因为自己已经“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他的想象空间。“作者采用一定的审美距离,对空间的自身进行领悟,从而获得一种或大或小、可前可后、远远近近的审美奇观。”6它形成了一种美的境界,而“美的境界即审美空间,审美空间是文学的心理空间升华的境界。”正是因为作者对亡妻的强烈怀念和愧疚以及现实中政治上的潦倒促使其心理空间扩大,从而给了堵在无限的审美空间,让读者从不停的空间转换中也领略到一种真切的情感,激发起自身的经验情感,启发了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共鸣,感受到其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中华书局1978年版
  [2]曹慕樊,徐永年主编《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4月第1版
  [5]金道行:《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版
  [6]李莹:《论中西悼亡诗中的美学研究》,四川大学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7]曹慕樊,徐永年主编《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下同,不一一
  [8]刘熙载:《艺概》,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4页
  [9]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23页
  [10]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11]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23页
  [12]《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第160页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比较法 作用 提高 效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
期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中国人民就年年在“勿忘国耻”、“还我河山”的时局感召和精神动员下,纪念这个激愤人心的日子。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人纪念“九·一八”事变以鼓舞救国激情的重要意义才有所减弱,因为中国已经进入全国抗战状态了。现在这个历史事件已经过去8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我们应客观、公正、正确地评论这一事件对
期刊
【摘要】PDCA循环是企业质量管理应用广泛的合乎逻辑的一套工作程序,它通过P(计划)、D(执行)、C(检查)和D(行动)四个阶段,对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对发现的错误和失败则予以改正,如此肯定正确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以达到质量的持续性提升。本人将其应用于教学中,通过P(计划备课)、D(课堂授课)、C(作业考试)和D(反馈改进)这四个阶段,一堂课、一周、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实行,经济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面临危机,有人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鄙弃道德,崇尚财富的“唯物”时代,有人感叹人文失落,人性沉沦,由此人们呼吁重振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追求的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信息技术化的网络时代。然而,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中职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阐述了网络环境下“9+3”中职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以期能为中职的德育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网络环境 “9+3”中职德育教育 创新  0.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
期刊
【摘要】化工分析实训课迫切需要探究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学特色,选取项目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工程项目”的“做”,完成该模块知识与技能的“学”,能“做”出具有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特色的项目成果。  【关键词】
期刊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名言都说明做人要有宽容之心,与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导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现在的中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宽容心和同情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就显得犹为重要,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
期刊
【摘要】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粤语方言区,在广州中学的语文课堂上,粤语的运用现象都十分明显,然在这种现象中利弊兼具,本文希望能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思考一种适合粤语方言区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准确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粤语 文化 中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广州中学语文课堂粤语运用的现状  了解到广州中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律使用普通话,不仅是外省过来的老师
期刊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现代地理科学知识充实地理教学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提高了民族教育的素质。当然,目前的新疆双语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模式 新疆双语教育  一、双语教育的内涵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