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体系中,初中化学对将学生引入化学宝库之门,具有启蒙功能。在这一阶段,教师的重点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是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由于初中化学学习中的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入手,因而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显得相当重要。
一、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要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初中化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涉及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系列化学实验的调整,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充分挖掘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征。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其进一步转化成学生的动力,从而获得显著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关注其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这同样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教师的讲课而言,其语言风格及感染力,对生性敏感的初中生具有显著的效果。
2、教师需要更新学习观念。为适应新教材,使新理念的贯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当努力更新其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应当尽快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和对活动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3、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化学教师而言,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促成学生的角色转变,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给予指导和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亲身体验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实施团队协作,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经历和经验,同时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的核心。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同时掌握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制指示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浸取液),同时,提供白醋、稀盐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等五种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镁片、锌粒、铁片、铜片、锈铁钉、氧化铜、稀盐酸、稀硫酸以及所需的实验仪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选择药品,安排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教师告知学生实验须知,指导学生记住实验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实验完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小结,此时,教师应将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下来。最后,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行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理解常见的各种酸的化学性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可能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和表达的能力。此外,在该过程中,通过多方观点的交流,思路的梳理,能够形成互补效应,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2、在教学中积极设置问题情境。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当结合各种途径,安排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现象和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化学探究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①水面为何上升?②水面为何没有上升到顶端而仅上升到1/5处?③瓶中的剩余气体可能是什么成分?④实验能够说明哪些问题?⑤对于红磷的含量,是否有明确要求?⑥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红磷?等等。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当结合生活及学生的已有经历,对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探究价值的认识,并且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形成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而应要求学生在台下积极配合。为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努力,形成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有机统一的局面,这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开发密切相关。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在课堂教学上,互动需要努力使教师的“因学而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实现有机结合,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为本”。其中,“因学而教”是从教师适应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一、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要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初中化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涉及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系列化学实验的调整,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充分挖掘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征。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其进一步转化成学生的动力,从而获得显著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关注其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这同样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教师的讲课而言,其语言风格及感染力,对生性敏感的初中生具有显著的效果。
2、教师需要更新学习观念。为适应新教材,使新理念的贯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当努力更新其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应当尽快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和对活动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3、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化学教师而言,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促成学生的角色转变,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给予指导和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亲身体验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实施团队协作,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经历和经验,同时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的核心。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同时掌握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制指示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浸取液),同时,提供白醋、稀盐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等五种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镁片、锌粒、铁片、铜片、锈铁钉、氧化铜、稀盐酸、稀硫酸以及所需的实验仪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选择药品,安排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确定后,教师告知学生实验须知,指导学生记住实验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实验完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小结,此时,教师应将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下来。最后,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行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理解常见的各种酸的化学性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可能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和表达的能力。此外,在该过程中,通过多方观点的交流,思路的梳理,能够形成互补效应,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2、在教学中积极设置问题情境。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当结合各种途径,安排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现象和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化学探究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①水面为何上升?②水面为何没有上升到顶端而仅上升到1/5处?③瓶中的剩余气体可能是什么成分?④实验能够说明哪些问题?⑤对于红磷的含量,是否有明确要求?⑥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红磷?等等。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当结合生活及学生的已有经历,对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探究价值的认识,并且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形成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而应要求学生在台下积极配合。为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努力,形成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有机统一的局面,这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开发密切相关。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在课堂教学上,互动需要努力使教师的“因学而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实现有机结合,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为本”。其中,“因学而教”是从教师适应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