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因此,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学习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即除了关注知识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取向。促使他们自信,从而真正做到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评价 多元化 主体
新课程《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现在仍有大量的教师,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评价体系还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对原来学生评价中的不足和局限进行简单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理念,浅谈自己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几点刍议。
1.原来学生评价中存在着的不足和局限
在教书育人的十几年生涯中,我看到的是在广大农村教育教学领域中我们的大多数老师是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了学生的命根儿,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概括起来,本人认为原来的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评价目的不明,评价标准漂浮。当前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为了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定,在期中、期末对学生给出分数或写出操行评语,有的甚至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这样的评价随意性较大,使学生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1.2 过份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原有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使“甄别与选拔”成为考核师生共同的标准,却忽视了其诊断、反馈和矫正的功能,从而使考试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和标准。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终结性使学生不能从日常即时的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对学习进行调整;评价便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有意义的参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评价以及相应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出现偏差。
1.3 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份地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4 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学生评价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评价的主体应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这一群体是由教师及其群体、同伴及其群体、家长、和学生等构成的。在所有以上评价主体中,教师及其群体、同伴及群体、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为他人评价,学生对自己所做的评价为自我评价。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他人评价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2.适应新课程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1 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它最终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一名学生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我认为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业评估外,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例如:是否他具有健康身体、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心胸开阔、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具有承受挫折和困境的能力,因而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要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人为的制造自卑者,或是给学生判上不合格的死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能抬起头来走路。”而传统的评价方式总是善于在期末给学生“算总帐”,从而造成两级分化:一边是手中宝、一边是脚边草,却忽视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例如: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曾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高考时以高于重点大学50分的分数被录取。然而他的性格孤僻、自卑。最终只因一件小事就向室友拿起了屠刀,从而造成家庭与社会的灾难。如果我们仅以学业成绩来评价他的话,无疑他是优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说明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是必须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着眼于“人人都是千里马”的教育观念。我欣赏达·芬奇的评价眼光,就如:蒙娜丽莎是个又老又胖,不甚可人的妇人,他却找到了她的美,把她作为最得意的作品模特流传至今。他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妇人推向艺术的圣殿。我相信这并非是侥幸,而是评价的胜利。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价值取向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应当善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合理评价,尊重差异并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呢?以下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
2.2 评价方式多样化。
2.2.1 教师观察:观察法是了解差异、诊断困难、了解教学产生的多种非预期结果的有效手段。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面,往往学生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如语文课中的口语表达,当一个学生上台演讲或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从他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声调、动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闪光点,存在哪些不足之外。同样,在小组活动中,他是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还是郁郁寡欢,也可看出是否具备了合作精神,以用在对话中,也可看出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我想只要教师用心,细心地观察,就能发现每个学生都存在优秀的一面,因为人人都不简单。 2.2.2 日常记录:由于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起业,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取得更高的成就。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比较多,为了避免或指导不足之处时,胡乱开药,对学生进行纪实性的记录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有据可证,才能使人信用。从生物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遗传因素、家庭条件与周围环境影响必然存在差异,故而要以多把尺子来衡量,例如:语文书写,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好的字体,但是,我想只要他有认真书写、态度端正,有努力,我们都要肯定。
2.2.3 面谈与访谈:我想没有学生会拒绝教师对他的关爱,当我们用心,以朋友的方式面对面与学生交谈时,学生流露出的表情会让我们从生活的另一侧面更加了解学生,有助于对学生的评价。同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家长看到的往往是孩子期中,期末的成绩,也往往以此来表扬或责备小孩,甚至打骂,从而使学生在家庭中产生自傲与自卑心理。而教师通过家访可向他们灌输教育思想,并进行家教指导,让他们学会家教和鼓励孩子,转变家教观念,形成宽松、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2.2.4 自评与相互评价: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的能力,在肯定自己与肯定他人的氛围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3.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新课程是面向学生发展的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评价自然也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有参与评价、承担评价中的责任的权利和义务,更有权利与所有的参与主体进行协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我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
3.1 学生应成为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自评中学生会认真对照标准,做出深刻反思,使之评价能力逐步由现象到本质,由他人到自己,并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道德行为。因此自我评是学生反省的过程,可内化自己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动机;也是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过程,利于达到“慎独”。
3.2 学生同伴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价值判断。可以进行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全班共同评议等。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优缺点、各自的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伙伴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同时活动中组长的总结,班主任的引导也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的过程。
3.3 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成长成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与学生共生长,不断走向成熟。在评价中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扮演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面临的道德情境中不再板着面孔说教,而要蹲下身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他们安全的、健康的、快乐的、积极的、有创意地生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学习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即除了关注知识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取向。促使他们自信,从而真正做到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6月第一版.
[2] 张洪亮.现代教育理论导读.2009年6月发表.
【关键词】新课程 评价 多元化 主体
新课程《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现在仍有大量的教师,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评价体系还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对原来学生评价中的不足和局限进行简单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理念,浅谈自己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几点刍议。
1.原来学生评价中存在着的不足和局限
在教书育人的十几年生涯中,我看到的是在广大农村教育教学领域中我们的大多数老师是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了学生的命根儿,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概括起来,本人认为原来的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1 评价目的不明,评价标准漂浮。当前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为了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定,在期中、期末对学生给出分数或写出操行评语,有的甚至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这样的评价随意性较大,使学生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1.2 过份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原有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使“甄别与选拔”成为考核师生共同的标准,却忽视了其诊断、反馈和矫正的功能,从而使考试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和标准。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终结性使学生不能从日常即时的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对学习进行调整;评价便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有意义的参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评价以及相应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出现偏差。
1.3 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份地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4 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学生评价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评价的主体应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这一群体是由教师及其群体、同伴及其群体、家长、和学生等构成的。在所有以上评价主体中,教师及其群体、同伴及群体、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为他人评价,学生对自己所做的评价为自我评价。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他人评价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2.适应新课程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1 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它最终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一名学生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我认为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业评估外,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例如:是否他具有健康身体、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心胸开阔、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具有承受挫折和困境的能力,因而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要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人为的制造自卑者,或是给学生判上不合格的死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能抬起头来走路。”而传统的评价方式总是善于在期末给学生“算总帐”,从而造成两级分化:一边是手中宝、一边是脚边草,却忽视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例如: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曾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高考时以高于重点大学50分的分数被录取。然而他的性格孤僻、自卑。最终只因一件小事就向室友拿起了屠刀,从而造成家庭与社会的灾难。如果我们仅以学业成绩来评价他的话,无疑他是优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说明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是必须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着眼于“人人都是千里马”的教育观念。我欣赏达·芬奇的评价眼光,就如:蒙娜丽莎是个又老又胖,不甚可人的妇人,他却找到了她的美,把她作为最得意的作品模特流传至今。他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妇人推向艺术的圣殿。我相信这并非是侥幸,而是评价的胜利。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价值取向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应当善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合理评价,尊重差异并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呢?以下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
2.2 评价方式多样化。
2.2.1 教师观察:观察法是了解差异、诊断困难、了解教学产生的多种非预期结果的有效手段。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面,往往学生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如语文课中的口语表达,当一个学生上台演讲或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从他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声调、动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闪光点,存在哪些不足之外。同样,在小组活动中,他是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还是郁郁寡欢,也可看出是否具备了合作精神,以用在对话中,也可看出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我想只要教师用心,细心地观察,就能发现每个学生都存在优秀的一面,因为人人都不简单。 2.2.2 日常记录:由于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起业,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取得更高的成就。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比较多,为了避免或指导不足之处时,胡乱开药,对学生进行纪实性的记录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有据可证,才能使人信用。从生物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遗传因素、家庭条件与周围环境影响必然存在差异,故而要以多把尺子来衡量,例如:语文书写,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好的字体,但是,我想只要他有认真书写、态度端正,有努力,我们都要肯定。
2.2.3 面谈与访谈:我想没有学生会拒绝教师对他的关爱,当我们用心,以朋友的方式面对面与学生交谈时,学生流露出的表情会让我们从生活的另一侧面更加了解学生,有助于对学生的评价。同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家长看到的往往是孩子期中,期末的成绩,也往往以此来表扬或责备小孩,甚至打骂,从而使学生在家庭中产生自傲与自卑心理。而教师通过家访可向他们灌输教育思想,并进行家教指导,让他们学会家教和鼓励孩子,转变家教观念,形成宽松、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2.2.4 自评与相互评价: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的能力,在肯定自己与肯定他人的氛围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3.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新课程是面向学生发展的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评价自然也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有参与评价、承担评价中的责任的权利和义务,更有权利与所有的参与主体进行协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我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
3.1 学生应成为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自评中学生会认真对照标准,做出深刻反思,使之评价能力逐步由现象到本质,由他人到自己,并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道德行为。因此自我评是学生反省的过程,可内化自己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动机;也是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过程,利于达到“慎独”。
3.2 学生同伴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价值判断。可以进行同伴互评,小组互评,全班共同评议等。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优缺点、各自的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伙伴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同时活动中组长的总结,班主任的引导也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的过程。
3.3 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成长成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与学生共生长,不断走向成熟。在评价中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扮演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面临的道德情境中不再板着面孔说教,而要蹲下身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他们安全的、健康的、快乐的、积极的、有创意地生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学习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即除了关注知识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取向。促使他们自信,从而真正做到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6月第一版.
[2] 张洪亮.现代教育理论导读.2009年6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