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是姓“语”的,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要处理好字词、落实好朗读、理解好文本,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回味无穷。
  【关键词】语文味;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说道:“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是主要的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为主导的保驾护航,而文本的存在正是二者关系和联系的纽带。所以一堂好课,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需要学生充分参与、教师积极调动,以促进师生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品出语文的真正味道。
  一、字词:现语文味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好比高楼大厦的砖瓦,语文课程自然也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中学阶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然而单单学会写字并不能更高程度地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些汉字分布在每一册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量,就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为了达到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会用”的境界,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语境中品味简单字词的“深”意味,让学生知道在这些经典美文中作者到底是怎么“小词大用”话不凡的。
  人教版教材选入的《背影》是很经典的一篇课文,作者朱自清先生在叙述父亲嘱托茶房照顾“我”时写道:“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样的句子,“他的迂”是父亲真的迂吗?“我的聪明”又是真的在夸赞自己吗?当然不是,前者是作者当时的少不更事,后者是作者事后的幡然醒悟,在反讽自己没有明白父亲当时把我当成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的浓浓父爱。所以在这里的“聪明”不是我们平时认识的形容人头脑灵光的赞美之词了,而是被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还有散文《老王》中,有这样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正是这一句作为课文学习的突破口。活命,很普通的一个词,作者没有用“生活”“生计”等类似的词,而是用了“活命”。和“命”牵扯上自然就不简单了。老王是“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单干户,老王是“哥哥死了、侄儿没出息”的没什么亲人的人,老王是“瞎了一只眼”“年轻时不老实”的“老光棍”。在前几自然段中作者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一句中。通过“活命”“只”我们能读出老王的可怜和落魄,孤苦无依的“只”有三轮车,更是困苦无助的靠着这辆三轮车“活命”。如果学生前期对老王的“活命”状态理解到位,那后面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也就更近一步了。让读者读着有味道,可咂摸,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慢慢积累,从一点一滴抓起,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味道。
  二、朗读:悟语文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又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所以“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自然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朗读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只有多读才能由“熟”到“透”,才能悟出其中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文化底蕴浓,学理关照深。不同文体,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自然朗读方法也不同。而且也正是通过合适的朗读方式,文本的感情才会彰显的淋漓尽致。对于诗歌体裁而言,以人教版教材中现代诗《黄河颂》为例。初读题目——黄河颂,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黄河奔流的雄壮场面,进而联想到歌曲《黄河大合唱》的豪迈恢宏的气势,现在感情基调基本已经定下了。接下来读到“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时,感情越发强烈了,胸中似乎激昂着冲出胸膛的气魄。到结尾“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处,眼里似乎要有了饱含热泪的感动,作者对黄河母亲的赞颂之情,对伟大民族的热爱之情呼之欲出。感情就在这诗句之间的转换、小结之间的过渡中隐藏着,通过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朗读,感情加气势浑然天成。对于情感细腻的散文的朗读,又有所不同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用曼妙的文字给读者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意,又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叶有花,安静的荷塘展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片安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中,作者内心的落寞与彷徨也缓缓流出,我们离那个黑暗年代作者的内心又近了。所以在学习时需要慢慢斟酌、细细品味,朗读时也要语速放缓、语调放沉来配合思考和感受。都说“教无定法”,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严要求,高期待。教师要在课堂中坚守住朗读这块阵地,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并保证学生的充分阅读,守护学生自己获得第一手真感情的机会和权利。文本的深意、语文的味道正是在读中品,品中悟得来的。
  三、文本:正语文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本,都是教材编者们精挑细选的,每个文本的主旨内涵也是作者字斟句酌的心血,这宝贵的财富对于学生成长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也是语文教材价值的独特之处,而文本价值的实现则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研读来完成。
  自呼吁“学生为主体”以来,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现象。有的学生质疑《背影》中父亲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应该删除课文。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中愚公太愚蠢,不知道自己搬家,而非要死心眼“移山”。还有同学批评鲁迅先生写文章不合语法规范,经常用“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这样自相矛盾的病句。如果如此解读文本,那语文课真就太“变味”了。我们学习文本的初衷是领悟其中的真情实感,《背影》多少年来感动了不少人,通过作者的“眼泪”和“离别”描述了几个平淡但却感人至深的画面,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爱,满满的是父子情深。文章感情的高潮也正是在“笨拙”的父亲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这个情节中体现出来的,父亲不顾自己的危险,艰难爬月台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买橘子,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需要他照顾的孩子,这平平淡淡中炙热的父爱难道不更应该让人感动吗?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本末倒置的认知,正是没有摆正文本解读的方向造成的。对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体现了“鲁迅式”语言独特的意味深长,观照全文才能理解完整其中蕴含的深意。孔乙己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生活穷苦但品行很好,都是现钱喝酒,记账也不出一月就会还上。可结尾说到了第二年都没有还上,可见在这一天凉比一天的初冬孔乙己还没有挨过去,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不忍心孔乙己在科举压迫和社会冷漠中凄惨死去,所以用“大约”来表示同情,简单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意犹未尽的感情,这其中的含蓄隽永岂是“语法错误”的谬误所能遮掩的,也只有像鲁迅这样的大家才能做到这般出神入化。所以说对文本充分探究,正确理解其中的价值内涵,才能说是理清了语文味,摆正了语文味。   四、写作:聚语文味
  写作,可以说是考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项活动。都说“言为心声”“以我口写我心”,可是学生们究竟写的怎么样呢?从当前学生的写作状况来看,有些学生根本就是不愿意动笔写作,还有学生写出的文章没有内容或是写作假内容,纯属“流水账”。甚至还有所谓“万能模板”样式的拼接作文来应付各种作业和考试“以一敌百”。语文学科,作为母语身份的语言教学,不但没有得到格外的重视,反而迎来了“不学也会”遭忽视的尴尬局面,进而写作的“语文味”也一点一点的被忽视了。
  想要改善当前写作出现的困窘状况,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时常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渲染,让学生形成“写作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的意识,让爱写作这颗种子深深地落在学生的心坎儿里。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平时在语文课当中吸取到的各色人物的性格美,山川秀丽的风景美,古今中外的历史美……经过心领神会之后再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吸收和知识运用完成了“进”和“出”的转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也让学生能真正经受语文味的洗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多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堂练笔:模仿文中句式自己写几句话。或者续写文章结尾,写一段读后感想。或者写写对作者、对文中人物想说的话。这些都是很普通但却很实用的课堂练笔方法,尽管有些老师认为这些做法很老套。可就是这些看似平常又容易让人忽视的课堂小环节才是拉近学生与写作距离屡试不爽的良策。例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她的语文课上学生配有平板电脑,老师经常在语文课中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下几句感想或评价,发布在班级网页上,学生们不仅可以互相看见,而且还可以互相评价,做到了“写”“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强化了学生思考能力,一举多得。有一次以“华山论诗”为主题的专题教学,王君老师整合了汪国真、冰心、泰戈尔三位诗人的作品,以初读、精读、比读、创作、荐读五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在班级作文网页上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三位诗人比较分析后的看法,并总结小诗创作的技巧,甚至还有学生发表了自己创作的小诗。整体看来,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创作情绪高,学习效果自然会十分理想,甚至超出了预想。当然还可以要求学生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或者以作文课的形式来集中分析、点评写作。不论是散落在语文课堂中的小环节,还是名正言顺的作文课,整散结合、虚实结合的这些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学好写作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学姓“語”不姓“文”,不是所有和语言、文学相关的课堂都可以上成语文课。语文课堂文化意蕴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色彩纷呈,但万变不可离的就是“语文味”,它是语文课堂之所以为语文课堂的“根”,而非其他课堂的“本”,把握住了语文课堂的根本才是守住了语文课堂的阵地。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的逻辑起点[J].语文教师之友,20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赵爽,女,1992年生,河北秦皇岛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赵宏梅,女,1967年生,辽宁兴城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导师。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拥有非常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优秀文化一方面是我们精神上的财富,另一方面对规范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由来已久,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提出了几点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教学地点,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的精力和思维的集中点,所以,在这四十分钟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上完一堂课,老师问问自己是否对得起台下几十双求知的眼睛,学生问问自己是否对得起在讲台上兢兢业业的老师,每天问一问,不辜负每天吃的饭和花的钱,追求一种执着的精神境界尽量做到在短短时间里务实高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
【摘要】曾子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司马迁也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在濒临死亡时,会发出由衷之叹,会诉出肺腑之声,会议出巧妙之论,会道出百感之诚。  【关键词】古诗词;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怀才不遇,由衷之叹  不少才华志士生不逢时、有志难伸、抑郁而终。才华之士大多坚信自己来到世间,一定肩负着某种使命,但残酷的现实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研究
在校本课程大规模开发与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实施好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确运用好实施策略,才能整合学生认知储备,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提升学生语文
【摘要】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出质疑,表达想法。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学生语文学习时无问题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问题才能够对知识进一步探究和理解,但是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本文就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科;学生;无问
【摘要】幼儿园班级人文环境的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绿色发展”为指引,构建科学的生态化教育理念。  【关键词】幼儿园;人文环境;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生态化构建与实施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系统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投影色彩纷呈、多媒体视频影像、互联网师生互动和APP平台直播等等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喧嚣和热闹散去之
目的:本实验采用血管抑素(angiostatin)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观察其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角膜的IL-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