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案困住你的课堂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导读:研学后教,在我区实施好几年了,它的存在,不但是教学秩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可以说,研学后教对课堂教学秩序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真正地解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模式。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使用研学案进行授课,有些老师将学案作为本节课的任务,为了完成学案的内容,经常是不论什么课题都上成了习题课,枯燥无味。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认清学案的作用,学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用来指导学生预习和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最近我上了一节《观察物体》跟结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二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不同的教法收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下面是我和这位老师同课教学中不同一些教学片断,由此产生有关导学案用法的一些想法和认识,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以《观察物体》为课例,甲片断为我,乙片断为结对学校的老师。
  片断与反思:
  甲片断一:课前导趣
  1、拍一拍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好吗?就是老师说出方位,你们就向那个方向拍三下。看谁的耳朵最灵? (学生活动)
  2、猜一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又考考大家眼力,请猜猜屏幕上的这是什么东西?
  刚才几个同学都猜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而是一定要全面观察。
  乙片断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出示长方体,在长方体各个面上写上不同的文明用语。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说的都不一样呢?引出:观察的位置不同。
  课前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由于老师设计想得到的目的不一样,甲老师想让学生明白观察物体一定要全面观察;而乙老师是想让学生明白物体看到的面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她直接把学生带入主题。而我想,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一猜”这个活动导入,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另外,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课前的趣导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甲片断二: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研学任务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请你悄悄地对小猪猪说,你坐在它的哪一边?
  任务2、在自己的位置上独立观察小猪
  我坐在小猪的(           )面,我看到了(           )
  观察要求:1、静静地观察(头不能偏,手不能动)2、静静地想一想
  学生汇报,老师把汇报结果展示(小猪猪四个不同的面)
  老师提出质疑:诶?你们看到有些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回答: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看到样子也不一样!
  很多学生都马上认同点头。看着他们肯定的样子。
  师马上提出: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师:刚才我们只看到小猪的一个面,如果要把小猪的全部面都看完,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把小猪转一转。
  生:可以把小猪用绳子吊起来
  生:可以把头低着看
  生:也可以我们围着小猪转一转。
  ……(同学们各抒已见,发表很多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都做示范,让同学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师:是的,我们可以把小猪转一转,也可以我们围着小猪转一转。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小猪的四个面。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观察!
  得到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物体的的形状不一样。
  乙片断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完成导学稿
  1、学生在本位观察熊猫,老师先教学生如何观察,然后出示熊猫四个面,说说是从哪个位置看的?
  2、换位观察:师问:你现在看到的熊猫形状和刚才看到的是一样吗?请完成导学稿。全班安静地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汇报
  得到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也不同。
  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但教学手段完全不一样。乙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懂知识,直接传授知识的方法,只重视数学知识疑难处,停留在浅层次上。整节课气氛沉闷,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思考能力,学会了,就完成学案,完全把学案当做了过关练习。甲老师在这一环节里,采用学生喜爱的小猪猪玩具为素材,通过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小猪玩具样子是不同的。这样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识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先是让学生本位观察发现不一样,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不一样?”再提出疑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然后得到结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获取知识的成功感。本节课的知识,一般老师都是这样完成的,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从本位观察再到换位观察,然后达到教学目的。这样获取知识不仅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知识也显得非常被动。换个教学方式,如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观察,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不但趣味大增,而且印象深刻。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根據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甲老师安排了一个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而且又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此,老师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和总结学习行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最后的课后延升,更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深刻地挖掘知识,让思维全面扩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同学都深深被知识吸引,都投入到积极开动脑筋地情境中。乙老师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是非常安静的思考,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虽然有导学稿,但完全像一节传统的课堂,带着学生学,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甚至让学生表达的机会也较少。已经把导学稿当作一份练习来完成了,缺少它应有的作用了。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操作手段,获取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听课的老师都觉得乙老师整节课都被导学稿拖累了,为了让学生学会,顺着老师学案的设计,多做练习,一切让学生研学,再加以答案的校对。小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又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这种学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其他文献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里,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活动。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掌握汉语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想说、会说、善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
期刊
组长:张举兰  课题组成员:申 华、兰 静、张凤明、熊大荣、兰 章、夏锦会、冉启宇、王家玉、周明军、夏传权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我省中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措施,从而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标。  一、提出背景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与完成新的课程改革的难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
期刊
课题组长:李文霞  课题副组长:郝艳枫  课题组成员:张宏亮 王燕果 崔月英 李云霞 裴晋懿 杨 梅 崔 娜 王惠平 赵 宁 王 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的:一是独生子女较多,家长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太多。二是职业不稳定的家长较多,自身不良
期刊
组长:李世春 胡玉玲  课题组成员:李中英 兰玉昆 阮君思 阮福林 刘志友 阮振文 李 军 吴希民 倪学英 王书华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假预习”“伪预习”。那
期刊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也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学生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语文情感  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了美的
期刊
《七顆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
期刊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中学数学 高效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  在我国,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分
期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针对问题,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能够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对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知道横截面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纸筒(竖直放置)与横向承受力之间的关系,即:越趋于圆形承受力越大。知道实验数据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纸筒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活动中,愿意和伙伴合作与交流;真实记录数据,懂得尊重证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
期刊
走进课室,天花板上,挂满了红色的树枝,迎面的墙壁是用白色砖块堆砌而成,在摇逸的芦苇掩映下七彩的鹅卵石时隐时现;层层叠叠的彩纸、布条随意搭放在棚架上,悬吊的木牌和篮子里面装着亮片材料纸;墙角堆放着涂鸦过的砖块,上面放着七彩的颜料瓶,还有用小木块连接而成的窗帘……这里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分”、这里的作品没有“像不像”的标准。走进这里听见的是美妙悠扬的音乐和孩子们轻声细语的交流,看见的是孩子们“认真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