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学生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实践课题研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长:李世春  胡玉玲
  课题组成员:李中英  兰玉昆  阮君思  阮福林  刘志友  阮振文  李  军  吴希民  倪学英  王书华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假预习”“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实效性呢?这学期我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实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點,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一学段,同时我发现现行二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利用预学单,不断提升学生预习实效性,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同步提高与和谐发展:实现知识增长与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实现学习水平与习情感的同步提高;实现智能与人格和谐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研究的的主要问题:
  (一)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
  (二)探究利用预学单,培养小学生预习兴趣。
  (三)探究利用预学单,不断提升预习实效性。
  研究重点:
  (1)探究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预习单,从而利用预学单,提升小学数学预习实效性。
  (2)探究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灵活地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合理的方法预习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原则
  1、逐步递进的原则:从了解知识入手,增强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应用的意识,促进其坚持实施,继而形成习惯;
  2、及时强化原则: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配合适当的奖励与竞争机制,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3、系统性原则: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配合,共同参与干预方案的监督和实施
  4、行动研究的原则:边实施,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六、研究的思路、对象、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对象:
  因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我把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从利用预学单,培养预习兴趣、教会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a、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预学单,不断完善预学单,提升预习实效性;
  b、在整理阶段,对学生实施第二次调查,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处理,便于形成研究结论。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
  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小学生预习能力的理论分析
  1、小学生数学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對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中的数学和初中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高中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2、小学生数学预习对学习数学的作用
  (1)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来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牵牛牵住了牛鼻子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抓重点、记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快记的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3)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得取知识。如果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二)利用预学单,提升学生预学实效性。
  现在,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积累少,同时我发现现行二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
  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A、预学单利于预习兴趣的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试着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利用预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学单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检测。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   的预习兴趣。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学单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比复习→比合作探究(教师适机点拨)→比运用→比检测,评价贯穿始终。
  B、预习内容设计,有实效性。
  (1)设计预学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学生就应该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设计预学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设计预学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二年级“克和千克”预学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了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质量单位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质量单位有哪些?能举例表示吗?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e、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C、预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预习。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提升预习实效性的策略过程中,探究到了 “高效预习四步”,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想: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与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有联系的。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做: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想、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預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D、预习效果评价,激励学生预习,逐渐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或加分给予肯定,并请获星得分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效果及分析
  (一)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加强。
  我对实验班36人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班同学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学生是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会学习?学生是否爱学习?学生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地学习?
  首先,从实验前看,学生不知道预习,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从幼儿园,刚刚升入小学不知道预习。另外,许多教师、家长的观念陈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家长只重结果(学习成绩)不看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没用给学生预习的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自觉预习新课者,教师则给予一颗小红星,满五颗由老师在班级表扬,并换得一颗班级之星,满五次班级之星,老师就给学生发一张喜报,并评比最佳“预习之星”,给予奖励。从表一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2.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
  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而经过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普通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有了预学单的引导与提醒,学生预习有了一定的目的,预习效果明显,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将实验班与平行的普通班作一比较,从下图中可一目了然:
  表二略    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调查对比。从实验班级与平行对比班在实验结束后的对比图中,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实验的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预学单,提升了小学生数学预学实效性,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在2013——2014学年的期末测试中我们班级的学生均取得了107分和106.5分的评均分,这个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同年组的成绩。另外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时,学生参与热情高,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九、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虽然,我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利用预学单,提升了小学生数学预学实效性,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师在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由易到难,先扶后放,循序渐进。
  2、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重视反馈,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3、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互相督促。
  4、注意持之以恒,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5、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预学单。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到教有所学,教有所得,是每个小学教育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老师,笔者结合教育时间,试从提升课堂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入手,浅谈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数学教育方式有所改进。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经验 改进方法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如何做好小学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接受
期刊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长期受西藏地理环境,信息不流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西藏经济落后。种种迹象表明,其根本因素是人才不足,劳动者素质不高。从而造成西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起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实现西藏的现代化,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1世纪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准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作为一种有
期刊
【摘 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
期刊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设计教案时,最首要的是找准一个切入点。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切入点,教学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好一个切入点,就是定好基调,就是确定思路,这是非常基础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找好了切入点,教学就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效率就高;否则,就会随意盲目,头绪混乱,高耗低效。  那么,什么叫切入点呢?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
期刊
【摘 要】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尤其是在面对“差弱生”的时候,收起你指责的食指,多多竖起你赏识学生的大拇指。  【关键词】赏识教育 差弱生  作为教师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和赞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差弱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优秀学生的赏识,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赏识,教师就难做到了。有的老师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下面就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一、树立自信,培养创新意识  自信心是产生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考英语写作技巧,作文如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写作的题型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书信,日记等,词数要求大约在80-100左右。其提示的形式有:看图写作,话题作文。常常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考试题型表达意在考查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在考试中作文取得高分呢?下面我从几个环节进行阐述:审题,列提纲,写作,检查,抄写。  【关键词】中考
期刊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里,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活动。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学会听说汉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掌握汉语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想说、会说、善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
期刊
组长:张举兰  课题组成员:申 华、兰 静、张凤明、熊大荣、兰 章、夏锦会、冉启宇、王家玉、周明军、夏传权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我省中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措施,从而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标。  一、提出背景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与完成新的课程改革的难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
期刊
课题组长:李文霞  课题副组长:郝艳枫  课题组成员:张宏亮 王燕果 崔月英 李云霞 裴晋懿 杨 梅 崔 娜 王惠平 赵 宁 王 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的:一是独生子女较多,家长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太多。二是职业不稳定的家长较多,自身不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