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欢乐颂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央美术学院把“毕业”变成了“毕业季”,所有有关毕业的事宜都跟着加了剂量。今年研究生的毕业作品首次加入到了毕业季的狂欢之中,展览展出了367名学生的作品,数量之庞大也只能用“约一千两百余件”来统计。造型、设计和建筑三个展览分区也依旧没能改变“五步一作品,十步还是一作品”的拥挤。激情、鲜花般的喜庆我们都感觉到了,如果我们只把这场展览看作学院成果的一支欢乐颂歌的话。
  从进入美术馆前的通道开始,就能从一排洁白的小绵羊雕塑中隐约预感到些什么,它们温顺甜美到像要飘散的云或是入口即化的太妃糖。进入到美术馆一层,按照惯例是几个体量中等的雕塑作品负责“迎宾”。这次,是罗旦《平衡系列》的四个体态圆润的体操女孩,摆了四个不同的造型,她们的表情认真知足,色调白中透粉。从比例到造型都很舒展,却让人无故联想起“稀奇”艺术商品里那些讨巧的出售品。而旁边那个侯蓁蓁的毛毡《城堡》终究因其雕花在趣味上显得甜腻精细,像一个“大个子”的童话。至于作者所言的:“开放又封闭,温暖又冰冷,仿佛我们所在的现代都市。”我是确实没看出来。回想起去年,摆在相同位置的是杨亮的作品,有着粗糙颗粒感表面的《你是如此美丽——特蕾莎》《男孩与鸭子》以及荆条编织的高耸的《纪念碑》。而这些作品不仅在材质上有木屑机理效果的尝试,在内容表达上也涉及传统、社会新闻事件和个人成长的情感记忆。其实,观者只是希望从作品里读到这个艺术家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所以那些甜腻而缺少灵魂的东西或许难以称得上是件真正的作品。
  这种比较只是出于作品时空感的对应,未必十分恰当,但说到表达自我,本次的毕业展确实能看到当下的学院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当一堆裹着蜜糖奶油色、雕花搂空的作品在眼前飘过的时候,真是有点莫名那些女性化气息的甜美风是从何处刮来。李苑琛的《英雄在内》、戴放的《它们》《骆驼》《北极熊和小女孩》,许明月的《消失的边缘》、左瑾的《八方美人》、赵磊的《变奏——月光曲》系列、张婷崴的《袖珍屋》系列、杨希的《生命的细节》系列、张宝平的《心光》等等。当然,采取一种最适宜的方式自由表达是这些未来艺术家的权力,但粗略算来这个比例之高确实有些让人诧异。
  要说更让人不安的是本次毕业展览还暴露出作品思维活跃表面下的一种创作趋同性和无力感。比如总有画面里的人头攒动和人来人往,以地铁为主题的油画作品,两位毕业生就像约好了一样做了一个组国,毫无违和感。杨澜的《淘花园记》则是以一种国画唯美风来表现花海中的人海的,虽然在构图和留白处都自带美感,但还是有种“人真多”让花的繁茂都无所适从的感觉,邓玉明《中国式合影之三》版画黑白效果下的人群也真的是多到溢出画面,就连徐正月的影像《行人》也可以加入这一人潮涌动的系列。看了他们的作品,令我意识到我们生存空间的拥挤可能确实给喜欢清静的年轻艺术家们投射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让他们变换着模式来回表达,然而又像什么也没说。
  另外,自我沉溺和碎片化表达更加凸显。公正地来说,这一点在往年的毕业展上也是有的,算是延续了传统,但另一方面这也确实和90后遭遇的网络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自我沉溺,就是你能看见毕业生所表达的主题大都围绕一个较为封闭的自我展开:我的减肥历程如何让我在意志上如同钢铁侠;在小狗身上装上摄像机,换一种视角“看”我自己和我的狗的生活:我儿时玩的芭比娃娃的“dollhouse”:我一个人的宗教敬畏;我的臆想世界;我朋友圈的自拍等等。可以脱离任何的语境在自我的秘密花园里悠闲自得。而碎片化表达,只要你去展览现场看一看《房间》《消失的边缘》《运动场》《56分之32秒》,谢望的《自闻录》这些如絮语切片式的作品,自然就明白了:用尺幅不一的小幅作品林林总总地铺满一面墙。
  对于一个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来说,我想有些要求并不过分:讨论一种状态,或是体会一种心情,抑或是用独立的价值观去判断一个现象都将让自己校园的青春岁月熠熠生辉。总把自己狭隘的目光寄生于平庸的日常中,得到的或许只能是茫茫无尽的自言自语,无聊亦无趣。当然,在这茫茫无尽的自言自语中,确实也会发现一些有温度的作品,邢彦超的《日暮乡关》只是在最普通的红砖上做浅浮雕,有些像汉代画像石,拓印和围成圆彤的摆放有一种特别的宗教仪式感,在四个位置上,他附上了一段话:你可以拿起来看,弯腰或蹲下,就像我在荒野中捡起它们时一样,它们将诉说关于家乡的思考,不过请不要带走。有些亲切,有些诗意,又有些哀愁,并在努力传递一种他感受到的以及他希望观者感受到的东西。王恩来《临时关系系列——瀑布的演进》可能表现得更理性,但仍旧对“雕塑空间中的时间性因素”进行了一次尝试性探讨,当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肥皂被流水不断消解成泡沫和飘散往空中浓烈的气味时,什么是坚固的?什么是形状?
  本次毕业展倒是在校区大本营鲜有露面的城市设计专业给人不少惊喜。原来印象中总觉得设计属于实用艺术,毕业生多是把作品当作一次用户体验来完成的,但或许在白色校园展厅反而让人更多地感受到了人文气息。比如陈立峰的《纹脉》,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些稚鳓,但还是尝试抽离网络元素做一个个性化、设计化的表达。郭慧珠的《绕山林》也用四格影像的方式介绍了“绕山林”这个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陈娜的《一九七九》以己所长,帮助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大伯重新改造其居住空间,来尝试改善他晚年的生活质量。年轻人可以稚嫩,但绝对不可以麻木,更何况是年轻艺术家。
  也许原来的毕业展览是唱给自己学院时光的一支歌,可以欢快也可以放肆。但随着二维码慢慢爬上了作品的展签,毕业生越来越懂得毕业展对于自己即将踏入的社会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个精神和生活都日渐平庸无常的纷乱时代,年轻人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从心底唱出一段动人的旋律,只是希望那些甜美不会打破任何的平静与和谐。也许展览的主旨“发生,发声”和展场外四处遍布的温顺洁白的羊群形成了最为讽刺和戏剧性的效果。
  批判?尖锐?我们只不过都在合唱一支《欢乐颂》。
其他文献
“抽象表现主义”,亦称“纽约画派”(The New YorkSchool)或“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是20世纪中叶的一次美国艺术运动,代表画家有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巴内特纽曼、阿道夫·戈特列布、马克罗斯科等人。美国艺术史学者大卫·安法姆(David Anfam)曾写道:“(抽象表现主义是)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确,它使得美国艺术第一次赢得国际
期刊
人们大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刘国松先生是一位已经奠定了美术史地位的艺术家。但是,笔者却更愿意补充下面的说法,即刘国松先生是一位要为今天的水墨画承担历史责任的艺术家。之所以要强调历史责任,是因为,对于当下的水墨艺术而言,刘国松先生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如下的方面:即创造了现代水墨的一些基本方法,传播了实验水墨的核心理念,成为了今天多元混杂、多管齐下、外沿不清、内核不定的“水墨”艺术的一个较近的重要来源
期刊
2016年5月26日,龙美术馆(重庆馆)正式开馆,并由王薇女士担任馆长及总策展人。这是龙美术馆在上海先后建立浦东馆和西岸馆之后,首次将事业版图扩展至西南地区。龙美术馆(重庆馆)落址于重庆直辖市江北区国华金融中心双子座一至三层,占地面积约一万二千平方米,共设有三个展厅,分别聚焦中国传统、革命主题绘画及当代艺术。主展厅采用跃层展厅结构,挑高七米。坐落于商务楼中的龙美术馆(重庆馆)将打破艺术场馆与商务楼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后的中国,经历了最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加速、赶超的民族潜意识仍然挥之不去,令人惊奇的数字增长背后是产业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改造的强烈愿望和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商业化后个人加剧的焦虑情绪和无所适从。当在这二十年隐去“艺术家”身份、投身建设的尚暾再度做艺术的时候,选择采取一种更轻巧和幽默的姿态来转译社会剧变对于个体留下的痕迹。  近期在上海东画廊开幕的“目录”是尚
期刊
2016年5月21日,“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上海站)”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展览由方旭东担任策展人,丁亚雷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出了许钦松的92件山水画作品。展览以唐代《寒山诗》为主线串联起来,分为四个专题:大道之境、传统之桥、重建新山水以及宇宙心象,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许钦松在山水画上的创作与思考,呈现许钦松山水画中的自在之境,同时体现其“大荒”山水当中的人文意境与思考。  许钦松是中国
期刊
犯罪的痕迹,雌雄莫辨的形体,贲张的血脉,损坏的皮肤组织和暴露出来的内脏器官,极端扭曲的躯干,裁掉的肢体……作为残缺和解体的符号所存在的这些身体,是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摧残的再现美学所推崇的因素。这些撅起的身体所表现出的对于历史和存在的深深的失落感,明显是从道德的缺失和对于混乱的不满当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它们也在叙述着对于能够抚平皱纹的整形手术和飞上天空的钢铁侠的盔甲这些突破人类身体极限的事物的持
期刊
从程晓光的年表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先前主要是画人物,但在1996年主办了个人展览后,就转向了风景画创作。显然是更看重自己的风景画创作,他竟对先前的创作采取了忽略不计的态度,而将自己的创作分成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5年,第二阶段则是从2006年到2015年。对于他的划分我完全同意,并认为在绝然不同的两个艺术阶段中,他所解决的艺术问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在创作的第一阶段中,他意欲解
期刊
蔡广斌自新世纪以来陆续创作的被人称作“影像水墨”或”手工影像”的作品,从早期的《逝去》《窗,窥露》发端,到《陈海公路》系列、《东滩》系列、《江湾》系列等几组水墨与影像并置的作品,以及2011年继续以这种影像水墨创作方式完成的《白求恩》《热点·2010》等,直到近期的新作《他拍》《自拍》系列,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批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以其对水墨媒介的创造性运用,将水墨材质的“内在力度感”
期刊
着眼于展望未来,探讨人类在22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蓝国,“ShanghaiProject 上海种子”确定以“2116”为主题,李龙雨及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担任联合艺术总监,为艺术与创意、人文与科学等诸多门类提供一个共通的全球智慧汇聚的平台。该项目将汇集世界知名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人、音乐人、设计师、建筑师、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记者
期刊
刘任的“书写”和所采用的媒介,是与众不同的,他创作手法的缘起或许只是一个偶然,其作品的立意更多的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从最初英语学习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英文字符,到此后延伸出来的各种文字符号,几乎呈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而其書写的材质也是极为特殊的,选用了一种极为廉价的而并不适合用来书写的纸张——草纸。而这种材质被艺术家反复运用,穷尽极致地要呈现出它不为人知的所有面貌。  对于文字的刻画,或称为书写,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