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语文课堂活动的兰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下半年,首次涉及苏教版新教材的我,决定改变一下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不良现状。必修一、二中模块各专题都有简短的教学要求,如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合作探讨等。我尝试着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穿插在各专题的相关课堂活动中,以活动带阅读,以活动促写作,活动设计兼顾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课堂多搞活动,“学者”更加积极主动有兴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语文有激情”的心声吐露即为明证;教者更加轻松愉悦思创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桌自叹息”的疲惫不见了。我认为活动体验应该注意和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注意民主性、平等性。例如,必修一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有“活动体验”要求。我设计“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让学生向父母表达三个愿望: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希望两代人沟通的心愿,陈述自己未来的理想。我们邀请家长参加读信与回信的“填代沟”活动。在两代人关系中,学生看课外书、上网、嫌父母啰唆、交异性朋友等几个问题矛盾较集中,我分别作了疏导工作。学生和家长都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一封信填代沟”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实现了家校情感上的有效碰撞。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热爱父母的真挚情感。
  其次,要注意知识性、实践性。例如,教学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我设计两个活动。首先开展“故乡美味小吃品尝会”活动。活动分三步:写故乡的三种特色小吃的名字,介绍其原料生长规律及制作过程,并回忆相关典故及风俗;各组内部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回忆的故乡食物名目繁多,提到我们吕四渔港的水产品驰名天下时,学生更是自豪感倍增。学生争先恐后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得一堂课在各种诱人美味的“制作”和“品尝”中愉快度过。通过这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学生不仅将随笔写得妙笔生花,而且发现自己的家乡原来也是这般美好可爱,从而引发了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再次,要注意全员参与性、合作性。我设计了一次“中学生更应关注民族品牌还是国外品牌”的辩论会。我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本市居民家电品牌的使用情况,参考网上资料,研究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存在的差距。要求分析十大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会上,搜集了充足资料的正、反方辩友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点评时我强调关注国外品牌对于谋求民族自主品牌发展之路的重要性。这次辩论活动纠正了部分人“关注国外品牌就是崇洋媚外”的幼稚片面理解,改变了学生存在的不认真读书却热衷于攀比名牌的不负责任的享乐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品牌观,也激发了学生“为中华‘品牌’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动力,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的深厚感情。
  第四,要注意人文性、现实性。必修二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中“历史的回声”有“研习、探讨、活动”安排。对这个充满激情与思考的专题,我先安排学生看电影《东京审判》,后设计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演讲比赛。各小组成员都非常积极地到网上搜集图片资料。演讲中,同学们的表情也完全不同往日,看着张张图片上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听着演讲者列数侵略者的桩桩血腥暴行,联想到当今美国、伊拉克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所有学生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是比赛而完全沉浸在对敌寇暴行的强烈愤慨情绪中,他们明白了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们懂得了和平来之不易、民族奋起人人有责的道理。该活动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尊重历史反思历史的意识。
  第五,要注意开放性、可操作性。根据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的“活动体验”安排,我设计了“点评比赛”。教学《荷塘月色》写景角度方法时,我重点选择课文的四、五、六段,让学生自己研习文本,自己挖掘问题分析点评;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在我“宁可讲错,也拒绝沉默”的倡导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样融洽而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智慧真的就像一座沉睡的矿藏,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机会,他就会让你看到其中无穷的能量。
  最后,要注意思考性、独立性。我们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安排了影评活动。大家对这两部电影大概情节有所了解,我就要求学生着重注意和思考电影中的细节。同学们经过深入思考,也提出了很独特的问题。例如,《林》中王夫人家半旧的陈设这个细节是否更能体现贾家的豪华奢侈由来已久?《祝福》中讨论到底哪些人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时,学生有个疑惑:狼明明咬死了阿毛,为什么不算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又问,祥林嫂反复啰唆的这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会不会有象征义?另外,祥林嫂三次在鲁镇的眼神描写极其传神,为什么她的服饰打扮没有丝毫变化呢?还有的学生提出祥林嫂离开鲁镇摘除头上象征寡妇标记的白头绳会不会有活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体现文章反封建的主题。
  统观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我发现无论在知识点的分布、能力训练的安排,还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上,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系列性、层递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我认为,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达到教学多元化的完美统一。在知识的海洋里,如果说语文是魅力之舟,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就是那美丽的桂棹兰桨。如果我们这些划桨者能够切透编者的意图,弄透文本的内涵,摸透相关的学情,那么我们设计的专题课堂活动这把兰桨就能将这艘魅力之舟顺利划向理想的彼岸。
其他文献
好多人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贬谪失意、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苦闷。这一主题是通过作者与周瑜的对比、此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最后两句得出的,但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文学史上公认的豪放词的代表作,如果抒发的是苦闷之情,就与豪放词风格格不入。对主题的把握,因角度的不同、侧重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不揣冒昧,着眼于文本和周瑜形象的刻画来谈谈对主题的一孔之见。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老师没有一种成熟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表达能力薄弱,作文陈词滥调,老气横秋,作文课堂气氛沉闷。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初步探索出了一种新型作文教学——创新型作文教学。它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创造潜能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要以一种
期刊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其十九》(李白)  品读“浪迹纵酒,以自昏秽”放荡不羁的李白的诗歌时,总是能感受到李白抒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怀才不遇的悲愤;总是能品味到李白借用神话、传说、写景等抒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壮志难
期刊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作文便无从写起,有几个好的素材往往能搭建起一个好的写作框架,使写作迅速进入状态,有效地树立写作信心,节约写作时间,提高应试效率。作文素材从哪里来?从积累中来。积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今中外别人的典型事例、名句,这种素材是写作议论文必不可少的,写散文也往往可用;另一种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人、事、物、景等的思考、感悟及有效记录。具体如何操作呢?两种素材积累的途径、方法的侧重点
期刊
“尼采说:‘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其实,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都要对其本人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解,因为在每部作品中都会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的确,文学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正是李煜血泪凝铸而成的词作。  李煜
期刊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具有丰富的内容,且以表现爱国主义为主,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雄心壮志。然而,在隐居上饶等地农村时,他又根据当时的生活,描写了农村的情景。这首《西江月》词就是这样的。  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指的是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县境。“行”字颇为重要,它是贯穿全词的线索,一切都根据“行”中所见所闻来写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就是离开。苏轼《次韵蒋颖叔》有
期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使人思想深刻,读书使人文思泉涌,读书使人妙笔生花。  视野狭窄、感受浅薄、语言贫乏是学生作文的通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一、读书与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
期刊
新课程是一种强调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营造的是一种合作与对话的课程文化。那么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怎么走才不会背离改革者的初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新课程带给他们的新的学习理念与乐趣呢?  走在这条新路上,实在困扰万分,甚至胆战心惊,因为人的习性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摆脱原有的观念与做法。偶然看了彼得·金凯德的《道路法规》,颇受启发,心想语文教学何不学一下道路法规呢?交通是靠左走好,还是靠右行好
期刊
鲁迅的小说,向以高超的典型人物塑造艺术享誉中外,祥林嫂、孔乙己、阿Q这三个人可谓是清朝末年社会最底层的代表,他们的悲惨遭遇直接昭示了这一群体命运的悲剧性。但是,就在这三个典型形象的周围,为数不少地生存着这么一群人——“看客”,他们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事,以赏鉴别人的不幸来自娱,更以回味同类的呻吟为满足,这一群体形象的本质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意蕴。在“看客”的逼视下,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都走向了绝
期刊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对这句话中的“六朝”一词注释是“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详见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32页注释⑦,2005年版)。对此注解,笔者不敢苟同。  “六朝”的释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史学上常用的“六朝”,另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