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抚州市基础教育在全国“独树一帜”,被教育界誉为“抚州现象”。作者在对此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四点体会,其研究成果对全省基础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毗邻闽西,辖10县1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00万。改革开放以来,抚州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强化举措,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抚州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33万多名,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其中少年大学生224名(约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数的10%)。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学生在全国以及全省的数、理、化三科竞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53人次,获全国二等奖36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740人次。近年来,抚州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特别是高分段上线比例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位,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全省高考“文理科状元”皆出自该市临川一中。每年吸引全国27个省市1万多名中学生前来“留学”,成为全国闻名的基础教育名城,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抚州现象”。
一
为什么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抚州,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能够“独树一帜”?
一是有崇文好学的传统。抚州古为临川郡,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都曾在这里任地方官。经千年岁月孕育的“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一道成为江西两大支柱文化,早在唐朝王勃就在《滕王阁序》中赞叹“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来,临川名人辈出,文事昌盛,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涌现了王安石、汤显祖、曾巩、陆九渊、晏殊、晏几道等一大批名儒巨匠。历代乡贤被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达206种,成为中华文学、哲学典库中的瑰宝。当代抚州孕育了享誉中外的饶毓泰、程孝刚等8名院士和李井泉、舒同等一批革命家。
崇文好学、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抚州教育独树一帜、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抚州私塾、书院和官学教育遍布城乡,勤耕种、喜读书的风尚代代相传,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历史名人之所以才华横溢,彪炳史册,就是因为得益于这种文化传承。抚州人秉承“以诗书求闻达,弃自守而进取”的人文精神,“不置家业为学业,不求房子求才子”,“宁可不建房,也要读书郎”;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个家庭都把培养孩子视为播种新的希望,学生以读书为荣,社会以教师为尊,学校以学生为本。群众把当地教育昌盛与否作为评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标准,历届县乡政府之间、学校之间、家庭之间相互比教育、比学业、比人才,激活了全社会发展教育的内在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是有支持教育发展的机制。多年来,抚州市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就是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从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人才激励、督导奖惩四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支持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机制。
全面支持的政策保障机制。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保障投入。抚州市以“人人能上学,人人上好学”为目标,始终履行“教育政府”职责,把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地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发展责任体系,实行教育发展市长负责制,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和奖惩制度并从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硬件建设优先安排、教师编制待遇优先落实、城乡教育优先统筹等方面构建保障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通过各项政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硬件建设标准化,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推进教育质量标准化,使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的优质教育;促进教师编制、待遇标准化,使每一位教师享有充分的权益保障;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化,努力实现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促进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努力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优先扶持的经费投入机制。抚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4亿元,其中市本级年财政收入约为9.8亿元。在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抚州始终坚持“穷市办大教育”,以教育大投入促进教育大发展,无论压力有多大,都毫不动摇地全面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要求,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采取财政拨款、土地出让或置换、资产整合、信贷融资、群众捐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实施中小学校园建设各类工程。“十一五”期间,抚州市教育总投入89.59亿元,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2006年达10.82亿元,2007年达14.96亿元,2008年达16.22亿元,2009年达22.97亿元,2010年达24.62亿元。
优选厚待的人才激励机制。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的教师团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于是,从2004年起,该市便着眼优选师资、厚待教师,不断壮大优秀师资队伍。一是每年从全国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公开择优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500多人,充实教师队伍;二是积极为教师提供优厚待遇,例如市政府为临川一中、二中批准教工公租房用地,所有教师均可以低廉的租金长期租用,同时在农村中小学校积极推动教工公租房建设;三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更新知识结构,为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教育发展督导评估和奖惩机制。抚州市政府每年对各县、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对县、区党政领导有关教育责任落实、经费保障、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督查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做得好的予以奖励,对做不好的实行严厉问责,并要求限期整改。
三是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抚州市抓住教育均衡、学校办学、教学管理、德育工程四个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系统推进的原则,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以强带弱的均衡发展模式、充分放权的自主办学模式、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校家同创的德智并育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基础教育发展强大合力的形成。 以强带弱的均衡发展模式。以缓解“择校热”为重点,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为抓手,按照“优质+均衡”的思路,普遍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导、帮扶薄弱学校的教育协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帮扶共建。近年来,抚州市大力推进优质教育帮扶工程,推进重点学校带普通学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实现了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全覆盖。普通高中跨市、跨县结成多校教学联谊会或合作体,城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月、开放周活动,满足农村教学交流需求。二是发挥名校带动效应。抚州市通过强校托管弱校,名校建设分校,传播好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迅速提升了全市的办学水平。目前,仅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抚州籍学生就达1700多人,抚州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三是师资交流。为帮扶薄弱学校,城乡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互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通过“过关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使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四是资源整合。抚州市积极开展城镇教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网点布局调整,农村地区初中学生逐步安排进城或集中在较大乡镇寄宿就读,原有农村初中校园用于兴办小学和幼儿园。五是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在均衡配置城乡学校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教学设施方面,全市村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教学楼房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六是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网络学习课程开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学校之间和强弱学校之间普遍得到共享。
充分放权的自主办学模式。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抚州市大胆探索,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办学权,放手让“教育家办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抚州市通过组建临川教育集团,打造教育航母,树立优质高中龙头,带动全市高中教育健康发展。临川教育集团属联盟性质,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对内保留校名和独立办学自主权,统一报考号码、统一制订划片招生计划、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和统一办理录取手续,团结协作,平等竞争。临川教育集团所属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表现在“三个自主”,即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管理。校长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推荐副校长,根据学科需要面向全国自主聘任优秀教师。学校根据教职工所任岗位和德、能、勤、绩表现,自行决定教职工报酬的分配标准和发放办法。
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放下升学指挥棒,做好“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这两篇大文章,把重点放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一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潜能,进行班级分配和教师搭配,而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基础素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形成“教师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修改完善”的工作流程,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通用、失误同戒,大大提高了备课和教学质量。二是发现、培养特长。学校普遍注重发现和培养体育、文艺、写作、书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特长生”,积极引导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为不同个性天赋的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这使得抚州一中、临川一中每年在全国的体育、国际象棋、书法、小提琴、舞蹈、唱歌等比赛中捷报频传。三是向课堂要实效。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教学目标的贴近性、内容选材的创新性、作业总量的合理性、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四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以9小时睡眠为标准,切实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五是彰显高中办学特色,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校家同创的德智并育模式。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抚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自2006年以来,抚州市广泛实施“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委员会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并征求意见,家长委员会每年向学校推选一次“模范家长”。二是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科学的育人方法,为家长教育子女“支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创建德育指导网站。引导老师、家长、学生参与交流,为家长育人、学生成长释疑解惑。四是开展书信文化交流活动,消除学生与家长情感沟通的障碍,学生、家长通过写“感恩信”和“亲子信”,让孩子找回“感恩心”,让家长找回“责任心”。“校家同创”工程实施后,该市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二等奖。
二
教育是百业之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抚州通过创新教育体制,推动了基础教育长足进步;通过培育教育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做好教育大文章,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满意教育。
体会之一:改革创新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泉。无论是在刚刚恢复高考阶段,还是在开办少年班时期;无论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还是分层教学冲刺全国著名学府;无论是过去应试教育时期,还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阶段,抚州教育都均衡发展,升学率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抚州市始终把握国家基础教育的脉搏,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体会之二:培育教育品牌是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品牌,就是一座城市的响亮名片。抚州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些客商由此了解抚州、青睐抚州,教育成为吸引投资、鼓励创业的重要品牌。近年来,抚州优越的教育环境成为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基础教育的推动下,抚州加速了人力资源的积累,出现了“农民特别能种地、百姓特别能创业、孩子特别能读书”的“三特现象”,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特现象”使抚州成为全国百姓创业的典型县区域经济,12万人口的资溪县就有4万面包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办厂设店,抚州人在上海设立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就有5200多家,抚州人每年在上海、北京拿回的建筑工程奖杯就有数十个。抚州人出去创业,输出了劳动力,带回了生产力,促进了本土创业,积累了近万亿的民间资金,成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引擎。抚州经济总量由原来的全省后列进入了中游水平,增长速度由全省后列进入了全省前列。
体会之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抚州这几年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教育是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的重要因素。为了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抚州市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教育发展成为积聚城市人气、强化城市产业支撑的重要力量。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家长进厂,周围人口向中心城市加速流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抚州市城镇化率达到42.3%,比五年前提高了10.9个百分点。抚州市中心城区新增人口13万多人,其中因教育进城人员就有5.2万人,占40%以上,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主力军。教育还有效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抚州市中心城区由五年前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8.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高于GDP增幅3.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消费贡献率达20.7%。
体会之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抚州市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让群众从教育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使农村贫困青年学子有机会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优质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力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技能,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作者系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毗邻闽西,辖10县1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00万。改革开放以来,抚州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强化举措,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抚州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33万多名,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其中少年大学生224名(约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数的10%)。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以来,抚州市中小学生在全国以及全省的数、理、化三科竞赛中,共有228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53人次,获全国二等奖36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740人次。近年来,抚州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特别是高分段上线比例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位,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全省高考“文理科状元”皆出自该市临川一中。每年吸引全国27个省市1万多名中学生前来“留学”,成为全国闻名的基础教育名城,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抚州现象”。
一
为什么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抚州,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能够“独树一帜”?
一是有崇文好学的传统。抚州古为临川郡,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都曾在这里任地方官。经千年岁月孕育的“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一道成为江西两大支柱文化,早在唐朝王勃就在《滕王阁序》中赞叹“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来,临川名人辈出,文事昌盛,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涌现了王安石、汤显祖、曾巩、陆九渊、晏殊、晏几道等一大批名儒巨匠。历代乡贤被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达206种,成为中华文学、哲学典库中的瑰宝。当代抚州孕育了享誉中外的饶毓泰、程孝刚等8名院士和李井泉、舒同等一批革命家。
崇文好学、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抚州教育独树一帜、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抚州私塾、书院和官学教育遍布城乡,勤耕种、喜读书的风尚代代相传,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历史名人之所以才华横溢,彪炳史册,就是因为得益于这种文化传承。抚州人秉承“以诗书求闻达,弃自守而进取”的人文精神,“不置家业为学业,不求房子求才子”,“宁可不建房,也要读书郎”;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个家庭都把培养孩子视为播种新的希望,学生以读书为荣,社会以教师为尊,学校以学生为本。群众把当地教育昌盛与否作为评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标准,历届县乡政府之间、学校之间、家庭之间相互比教育、比学业、比人才,激活了全社会发展教育的内在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是有支持教育发展的机制。多年来,抚州市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就是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从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人才激励、督导奖惩四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支持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机制。
全面支持的政策保障机制。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保障投入。抚州市以“人人能上学,人人上好学”为目标,始终履行“教育政府”职责,把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地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发展责任体系,实行教育发展市长负责制,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和奖惩制度并从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硬件建设优先安排、教师编制待遇优先落实、城乡教育优先统筹等方面构建保障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通过各项政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硬件建设标准化,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推进教育质量标准化,使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的优质教育;促进教师编制、待遇标准化,使每一位教师享有充分的权益保障;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化,努力实现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促进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努力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优先扶持的经费投入机制。抚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4亿元,其中市本级年财政收入约为9.8亿元。在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抚州始终坚持“穷市办大教育”,以教育大投入促进教育大发展,无论压力有多大,都毫不动摇地全面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要求,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采取财政拨款、土地出让或置换、资产整合、信贷融资、群众捐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实施中小学校园建设各类工程。“十一五”期间,抚州市教育总投入89.59亿元,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2006年达10.82亿元,2007年达14.96亿元,2008年达16.22亿元,2009年达22.97亿元,2010年达24.62亿元。
优选厚待的人才激励机制。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以校为家的教师团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于是,从2004年起,该市便着眼优选师资、厚待教师,不断壮大优秀师资队伍。一是每年从全国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公开择优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500多人,充实教师队伍;二是积极为教师提供优厚待遇,例如市政府为临川一中、二中批准教工公租房用地,所有教师均可以低廉的租金长期租用,同时在农村中小学校积极推动教工公租房建设;三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更新知识结构,为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教育发展督导评估和奖惩机制。抚州市政府每年对各县、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对县、区党政领导有关教育责任落实、经费保障、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督查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做得好的予以奖励,对做不好的实行严厉问责,并要求限期整改。
三是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抚州市抓住教育均衡、学校办学、教学管理、德育工程四个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系统推进的原则,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以强带弱的均衡发展模式、充分放权的自主办学模式、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校家同创的德智并育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基础教育发展强大合力的形成。 以强带弱的均衡发展模式。以缓解“择校热”为重点,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为抓手,按照“优质+均衡”的思路,普遍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导、帮扶薄弱学校的教育协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帮扶共建。近年来,抚州市大力推进优质教育帮扶工程,推进重点学校带普通学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实现了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全覆盖。普通高中跨市、跨县结成多校教学联谊会或合作体,城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月、开放周活动,满足农村教学交流需求。二是发挥名校带动效应。抚州市通过强校托管弱校,名校建设分校,传播好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迅速提升了全市的办学水平。目前,仅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抚州籍学生就达1700多人,抚州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三是师资交流。为帮扶薄弱学校,城乡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互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通过“过关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使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四是资源整合。抚州市积极开展城镇教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网点布局调整,农村地区初中学生逐步安排进城或集中在较大乡镇寄宿就读,原有农村初中校园用于兴办小学和幼儿园。五是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在均衡配置城乡学校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教学设施方面,全市村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教学楼房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六是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网络学习课程开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学校之间和强弱学校之间普遍得到共享。
充分放权的自主办学模式。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抚州市大胆探索,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办学权,放手让“教育家办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抚州市通过组建临川教育集团,打造教育航母,树立优质高中龙头,带动全市高中教育健康发展。临川教育集团属联盟性质,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对内保留校名和独立办学自主权,统一报考号码、统一制订划片招生计划、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和统一办理录取手续,团结协作,平等竞争。临川教育集团所属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表现在“三个自主”,即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管理。校长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推荐副校长,根据学科需要面向全国自主聘任优秀教师。学校根据教职工所任岗位和德、能、勤、绩表现,自行决定教职工报酬的分配标准和发放办法。
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放下升学指挥棒,做好“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这两篇大文章,把重点放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一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潜能,进行班级分配和教师搭配,而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基础素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形成“教师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修改完善”的工作流程,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通用、失误同戒,大大提高了备课和教学质量。二是发现、培养特长。学校普遍注重发现和培养体育、文艺、写作、书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特长生”,积极引导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为不同个性天赋的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这使得抚州一中、临川一中每年在全国的体育、国际象棋、书法、小提琴、舞蹈、唱歌等比赛中捷报频传。三是向课堂要实效。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教学目标的贴近性、内容选材的创新性、作业总量的合理性、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四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以9小时睡眠为标准,切实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五是彰显高中办学特色,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校家同创的德智并育模式。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抚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自2006年以来,抚州市广泛实施“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委员会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并征求意见,家长委员会每年向学校推选一次“模范家长”。二是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科学的育人方法,为家长教育子女“支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创建德育指导网站。引导老师、家长、学生参与交流,为家长育人、学生成长释疑解惑。四是开展书信文化交流活动,消除学生与家长情感沟通的障碍,学生、家长通过写“感恩信”和“亲子信”,让孩子找回“感恩心”,让家长找回“责任心”。“校家同创”工程实施后,该市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二等奖。
二
教育是百业之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抚州通过创新教育体制,推动了基础教育长足进步;通过培育教育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做好教育大文章,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满意教育。
体会之一:改革创新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泉。无论是在刚刚恢复高考阶段,还是在开办少年班时期;无论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还是分层教学冲刺全国著名学府;无论是过去应试教育时期,还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阶段,抚州教育都均衡发展,升学率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抚州市始终把握国家基础教育的脉搏,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体会之二:培育教育品牌是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品牌,就是一座城市的响亮名片。抚州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些客商由此了解抚州、青睐抚州,教育成为吸引投资、鼓励创业的重要品牌。近年来,抚州优越的教育环境成为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的重要考量因素。在基础教育的推动下,抚州加速了人力资源的积累,出现了“农民特别能种地、百姓特别能创业、孩子特别能读书”的“三特现象”,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特现象”使抚州成为全国百姓创业的典型县区域经济,12万人口的资溪县就有4万面包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办厂设店,抚州人在上海设立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就有5200多家,抚州人每年在上海、北京拿回的建筑工程奖杯就有数十个。抚州人出去创业,输出了劳动力,带回了生产力,促进了本土创业,积累了近万亿的民间资金,成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引擎。抚州经济总量由原来的全省后列进入了中游水平,增长速度由全省后列进入了全省前列。
体会之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抚州这几年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教育是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的重要因素。为了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抚州市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教育发展成为积聚城市人气、强化城市产业支撑的重要力量。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家长进厂,周围人口向中心城市加速流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抚州市城镇化率达到42.3%,比五年前提高了10.9个百分点。抚州市中心城区新增人口13万多人,其中因教育进城人员就有5.2万人,占40%以上,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主力军。教育还有效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抚州市中心城区由五年前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8.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高于GDP增幅3.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消费贡献率达20.7%。
体会之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抚州市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让群众从教育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使农村贫困青年学子有机会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优质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力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技能,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作者系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