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弥高,最忆师恩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装点生活的风景。
  1998年,我从西南大学毕业,走上巴蜀小学的讲台,自此开启了一场与巴蜀教育的邂逅。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一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会停止。有一颗名曰“成长”的种子已经发芽,用心浇灌,等待开出花朵的那一天,生命不会辜负我们,我们终将迎来最灿烂的绽放。从业21年,膝行而前,巴蜀前辈们用情用心的指导引领,让我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非凡价值。
  忆身教,话成长
  我与教师职业的初识,是在重庆九月的秋风中,微暖却又夹杂着丝丝凉意。我像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由于经验匮乏,工作中常常显得被动,遇难题时常常手足无措、无处下手。多亏了团队成员的扶掖,祝小梅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她和颜悦色地说:“你已经做得很好啦,就是经验有些不足,成长期嘛,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步一步来。”而后她言传身教、耐心示范,用她的实践经验一点一点启发我:组织策划少先队活动时,应该放下自己成年人的身份,俯下身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和生活细节,在活动中进行巧妙引导和浸染,用心做活动、以爱伴成长。在完善活动方案的那些日日夜夜里,祝小梅老师常常陪着我一起加班,熬红的双眼充盈着对工作的真情,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有了祝小梅前辈的帮助和鼓舞,我信心倍增、进步明显,后来组织策划的少先队活动也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教育舞台上展示并报道。
  忆挑战,齐钻研
  不知不觉,我从少先队辅导员成长为学校德育主任,分管艺术教育,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我不断潜心钻研、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德育工作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回顾我在德育实践之初取得的良好成绩,离不开刘跃平主任的启发和帮助。在学校管理机制微调的关键阶段,我的个人管理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压力剧增。当我忙得焦头烂额时,刘跃平主任告诉我说:“教育工作如同钉钉子,你要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敲打碰撞,直至牢固扎根。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在她“钉子精神”的感染下,我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把每一个岗位看作一颗钉子,多个工作界面的转換,落根一线的研究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忆初心,共坚守
  2018年,是巴蜀小学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中西部地区特等奖“零”的突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唯——所小学获此殊荣。这背后,是巴蜀小学“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办学理念的持续坚守,是马宏校长“静水流深、闻喧享静”,数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写照,也是影响每一位巴蜀人的律动箴言。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待我们奋发有为、坚持不懈。我通过“学科+生活”德育实践核心研究团队的示范与推动,带动各个校区的德育实践的推进,形成由点带面系统化、多维度队伍建设模式。心中念着“教育是做的哲学”,在“小学校现场”上系统设计、长远思考,为每个管理岗位厘清“该做的事”,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升管理能力与主动自觉,完善管理标准。此外,为了提升小学校的影响力,我们在“家长开放日课程”上系统设计,长远思考,手中攥着落实重点的工作,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让制度建设助力师生活力,有效稳步推进工作。在人事等管理工作机制上花大力气,转变思维方式,固化工作标准。
  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变与不变源于心的期望和动机,寄于随时间累积的智慧和经验,长于对教育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行为操守。我相信,世间事坚持不懈必成一景。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行动的力量回馈初心,用成长的力量激发内驱,用聚合的力量转化落地。
  执行主编:
  潘南,巴蜀小学副校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女园丁,重庆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结语
  三尺講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一面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庆幸能与如此多志同道合的巴蜀伙伴为伍,把教育变成了看得见的美好。仰止弥高,钻之弥坚,最忆师恩,点点醇香,在巴蜀,这样一群有情怀有智慧的教育人,在心手相连的“共同经历”中走过,携手在“彼此滋养”的跨越之路上,每一程专注的探索都是弥足珍贵的积累。成长自己,成就他人,相约在更高的坐标点上一起再出发。
其他文献
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个教育世家,90高龄的父亲蔡振华和85岁的母亲左志学都是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退休老教师;全家19口人中,除了未成年或还在求学的5人外,有11人工作在教育岗位,或已从教育系统退休。令我们无比高兴和自豪的是,90高龄的父亲至今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  父亲在少年时代天资聪慧、勤奋刻苦,求学路上摘下了一个个令同伴羨慕的桂冠。读小学时,他被师生们誉为“百分大王”“语文大家”;读中学时,他受
期刊
从教三十余年,脑中印记最深刻的是些什么词儿呢?责任、爱心、评价……  关于评价,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做过诸多尝试,尝试过“智多星”评价,尝试过“抽奖”评价,尝试过“巴蜀榜样章”评价……渐渐地,我接触到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学科+”中的评价协同课程研究。它拥有无穷力量,激励孩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四月十二日,又到了“星级挑战抽奖”的时刻,四(1)班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又是哪些孩子有抽奖资
期刊
学校要开展校本课程了,那时候我还在休产假,从假期里就在询问老师们有没有要报的校本课程?马上就要回到工作岗位,我还在苦恼:我能报什么校本课程?才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四肢又不协调……还是回到语文老师的本职来,教学生写点东西吧。不过,一提到“写”,学生们都“兴致缺缺”,报名的学生也都是三年级组中写作不好却被老师分配而来的;或是其它感兴趣的都没有名额了,没办法才来的。面对这样的30个学生
期刊
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要求孩子们阅读印度洋海啸中的一个故事,然后根据提示发表见解,提示如下:许多人赞美这个聪明的小女孩,说她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很了不起;也有人说她母亲也很了不起,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并及时做出判断;还有人说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教育的作用,知识的力量……请就这个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进行讨论。  和以往一样,根据组内异智、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孩子们了解要求之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
期刊
教师是什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吐尽银丝赠他人的春蚕?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还是打开孩子迷茫心锁的钥匙?踏上教师岗位一年,“教师”于我,不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育是艺术,教师是匠人,是对教育的虔敬,对极致的追求,对教育始终如一的初心。作为一名新教师,站稳本岗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却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了别样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其中缘由,缘于学生,缘于同事,更缘于我的师
期刊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计数的财富。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一学就上手,很快便着迷了。竟留着老人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他对老人说道:‘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我现在决定,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请国王下令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依次每格增加一倍
期刊
编者按:  孩子的心灵就像稚嫩的花朵,只要你能够细心地去呵护和关爱,它就会赠予你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有趣的玩闹,摆脱了课堂上的严肃和板正,和孩子做贴心的好朋友,这也是我们师生关系之外的友谊与情谊。  “夏天,你会好好练字吗?”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他的班主任杨老师比我严格得多,时常在课间的时候拉着他练字。写字坐姿不端正,擦掉!笔画顺序不对,擦掉!写字时走神了,擦掉!一个课间,往往只能练习一两个字
期刊
师范毕业初登讲台那年,我刚刚19岁,担任初三年级的物理老师。感觉真是有点“滑稽”,学生个个都像“小大人”样,其中一个“老留”的生日也只比我晚几个月。可想而知,我这个小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个同年人,仅仅多了一个“老师”的名称而已。  次年的“五一”前夕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对着挂图讲水力发电的原理:“同学们,水力是一种无污染可反复利用的能源,水力发电需要建成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嗯——嗯——;哎——),
期刊
“陈老师,我们班孩子一下课就去排练,说是班级音乐会。”每到班级音乐会拉开序幕,我总能听到各班班主任对我的“小抱怨”。当然,这也是源于孩子们对“班级音乐会”的喜爱。尤其是这学期,从一开学,汐汐总时不时询问我:什么时候开始音乐会?她们已经自己成立小组,开始为音乐会准备节目啦!音乐会让孩子们从“我教”变成了“我要”。  “巴蜀律动音乐会”这个名称,我想每一个巴蜀的孩子都耳熱能详。其实,我们一直在尝试并且
期刊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而且也想教育好他们,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可是当今社会,无论是學习还是工作,竞争都是激烈且残酷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经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还容不得他们的反驳和抗争,甚至做错了也不愿意承认,结果造成亲子冲突,出现孩子与家长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