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的完美托举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1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着,长征四号丙火箭正静静的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这是长四丙火箭2009年度唯一一次任务,火箭射程是太阳同步轨道里历次发射中最高的一次——1200千米,加上是“一箭双星”,所以这次发射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长四丙火箭有过多次“踏雪出征”的成功记录,但是每一次冬季发射还是让“两总”感到“战战兢兢”。长四丙火箭总指挥翁伟樑告诉记者说:“我们这一次特意留出了3天左右的富余量,就是为了把低温发射的工作做得再细一些。”针对寒冷天气可能对火箭发射带来不确定因素的情况,试验队应对“低温发射”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尽管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在11月17日当火箭发射试验队到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时,摄氏零下26度的低温还是让试验队员们“倒吸了一口冷气”。火箭能不能经受住低温的考验,成为火箭发射试验队队员最担心的事情。
  针对火箭一级、二级发动机“怕冷”的问题,设计师们特意为发动机加上了“保暖衣”这一层特殊的“保温材料”能够确保发动机的工作正常进行;三级发动机更“娇贵”,为了让它在温暖的环境下作业,设计师们在发射前40分钟,为三级发动机输送热风, “供嗳”过程一直持续到临射前一分钟;以往装在火箭箭体外面的反推火箭不具备耐低温的条件,这次设计师们特意为反推火箭进行“改良”——选用了耐低温的反推火箭,以便火箭能够正常工作。
  1 2月1日凌晨4点, “两总”系统带领大家做了一次验证温度试验,测试在寒冷环境中,三级发动机能否在使用空调的情况下保持设定的温充。当看到在摄氏零下1 2度时,三级发动机在切断送热风的环境下依然满足发射条件时,大家悬着的心踏实了许多。
  除了这次改良,试验队还做了大量的验证试验,这些保障条件能够确保长四丙火箭在摄氏零下20度以上的环境下发射。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遥感卫星八号总指挥周伟敏有个习惯,他总会在吃完饭后,坐在队员中间,很轻松地和队员随意攀谈,但仔细一听,看似随意聊天但内容其实还是关于发射场各项工作的。
  “这样的聊天能够让我掌握队伍的状态以及他们对技术的把握程度。”在距发射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遥感八号的“两总”系统还在一起开会到后半夜。这位细心的总指挥告诉记者,如果说哪个环节让自己“放心不下”,他还是最担心卫星的技术状态还有没吃透的“死角”。
  这颗卫星太复杂了,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在4年的研制过程中,科技人员一直都是处于技术攻关中。为了把握好技术状态,两总系统花了大力气来狠抓管理。据遥感卫星八号总设计师候建文介绍,此次卫星研制管理有四大特色。一是“表格化”管理细化流程,此次遥感卫星八号的每一步大型操作都是严格按照表格形式来操作,每一个研制人员都要认真对照流程进行操作;二是做好产品“数据包”工作。 “数据包”就像是型号的“档案库”,每一个重大节点都能在“数据包”里找到对应的文档和图像,以备在研制过程中被追溯;三是严格预案工作。 “针对卫星在轨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因素,我们制定了168项预案,这些预案是所有研制人员思想的结晶。这样让我们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此外,对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两总”系统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加大了对关键节点的关注,做好“大系统和小系统”的管理。
  这位看上去和蔼的“老总”坦言也有发火的时候, “看到有的年轻人不按测试细则来操作,违背了管理守则,这就让我觉得不能容忍。”周伟敏笑着说, “不过4年日寸间证明,这支年轻团队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工程“大总师”王礼恒院士曾经对遥感卫星八号研制团队说过这样一番话:“这颗卫星技术很复杂, ‘两总’要吃透技术,同时要认真做好技术‘归零’工作,要把问题看得更复杂和更深刻一些,提前谋划好与各个系统的接口关系。”这番话促使这支团队始终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 “现在看来,正是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才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了一颗高质量的卫星。进场后,卫星测试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这让我们特别欣慰。”两位“老总”告诉记者。
  与遥感卫星八号同时升空的还有希望一号科普卫星。希望一号科普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晓敏谈到这颗卫星时显得神采奕奕。“对于搭载星而言,只有确定了轨道和火箭,卫星才能真正转入正样设计和研制阶段。我们卫星研制团队是在今年3月份正式确定了这两个条件,瞄准10月底出厂的目标展开研制的。”张晓敏告诉记者,8个月的时间研制出一颗卫星,这对所有的研制人员而言,将面临重要的考验。
  采访中,张晓敏多次提到研制团队,“这支以‘80后’为主体的团队,工作细致认真,同时能吃苦、能够经受高压状态的考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针对整个卫星研制过程,我们的进度表以天、半天为单位来安排工作。到了后两个月,我们的工作表更是以小时为单位。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五一’、 ‘十一’两个假期。在这两个假期内,我们卫星研制团队也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个人休息。”张晓敏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种“马不停蹄”的工作作风,才让后续工作比较从容。
  “希望一号科普卫星不仅是中国第一颗科普卫星,同时也是CAST100平台的首发星。所以希望一号卫星还担负着验证CAST100平台的重要作用”。张晓敏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由于集成化程度更高,在市场上颇受用户青睐,已经有几颗小卫星研制在考虑采用该平台。
  谈到自己的期待,张晓敏说: “我希望在星箭分离时,卫星能够以一个最稳定的姿态、最安全的速度飞出去。我相信,有这么多的‘关爱’倾注在这颖卫星上,希望一号科普卫星会给我们的青少年呈现最精彩的表演。
其他文献
美空军订购AGM-158空地巡航导弹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得了美国空军采购160枚AGM-158空地巡航导弹的订单,合同总价值为2.45亿美元。根据这份合同,将有部分导弹直接交付美国空军,另一部分交付国外订货方。这种导弹将制造两种型号:标准型和增大航程型。  AGM-1 58 JASSM巡航导弹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隐形技术研制的,在1 999年开始试验。导弹质量为1吨,可携带重45
期刊
2010年1月1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绕月探测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众所周知,我国“嫦娥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绕月探测工程是这三步走的第一步,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则是绕月探测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四大科学目标    一是为月球“画像”。通过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的遥感器获得的数据,获取月球表面可见光三维立体影像。绘制一幅完整的三维
期刊
NASA选出“新边疆”计划候选方案    2009年12月29日NASA宣布已从所收到的8项方案中选定3项最终竞标方案,作为该局“新边疆”计划下前往太阳系另一天体的下一项任务的候选方案。定于2011年从中选出的最终项目可能会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形成或地球生命的起源。这3项拟议中的任务分别是“表面与大气地球化学探测器”,将前往金星,释放一个探测装置,由其穿越金星大气下落。 “起源光谱判读资源鉴别安
期刊
1969年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40周年后,美国重返月球计划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奥巴马上台后正好赶上经济危机,加上两场局部战争,又要推行医改计划,难以拿出更多经费支持耗资巨大的载人航天计划(包括重返月球和国际空间站两条战线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任命以洛马公司前总裁奥古斯丁为首的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对美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航天飞机退役、国际空间站建设和重返月球“星座计划”以及“冲出低地
期刊
     
期刊
8位院士,近300张年轻的面孔,最酷的话题和热烈的讨论,在寒冷的北国冬日,点燃了探讨航天未来发展的巨大热情。  2009年1 2月27日-28日,中国宇航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航天各条战线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良贵出席年会并致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王礼恒院士担任年会
期刊
地球环境与气候变迁是2009年最受公众关注的话题,航天技术正在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各国抢占的技术制高点。  过去几十年来,各国发射的数百颗气象、环境、海洋和陆地卫星在监测全球大气、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臭氧空洞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南北极、珠峰冰雪融化速度和气候变嗳等全球尺度变化的观测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均来自各类气象卫星和其他遥感卫星。  2009年发射的卫星中至少有
期刊
“静水流深,闻喧享静。空山呜响。见惯司空。”  20年前,首次聆听孙家栋讲话,他是正在台上作报告的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那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会上,旁边一位专家悄悄地说: “孙部长讲话底气不足,中国航天是长短腿,火箭发展比卫星快。”  10年前,国家给23位“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孙家栋位列其中。作为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他当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期刊
2015年:俄罗斯将建成统一防空导弹系统    就在最新型S-400系统刚刚进入战斗阵地之时,俄金刚石一安泰中央设计局已开始研制30年后的S-500防空导弹系统。俄罗斯金刚石一安泰集团公司总经理宣称,俄罗斯将在2015年前构建统一防空导弹系统,包括生产s一500防空导弹系统。为此,金刚石-安泰集团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能力,建立两个新工厂生产防空导弹和地面防空武器。  现在,俄罗斯陆军和空军的防空导弹部
期刊
美国首次进行高超声速导弹挂载飞行试验    据防务评述网站2009年12月15日报道,美国空军完成了X-51 A高超声速导弹的首次系留挂载飞行试验。  试验中,携带X-51A的B一52H重型轰炸机从加利福尼亚的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到达1 5 24千米高空,进行了1,4小时试验。在此过程中,美国空军对所挂载导弹对飞机操纵性的影响以及x一51 A与B一52电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试验。   预计下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