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季札观乐”中的政治意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u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季札观乐”这一事件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周王朝的衰微和诸侯的崛起以及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的政治事实。季札于其乐评中提到的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透露了其重视有德行的统治者和贤臣,以及推崇周王朝正统的政治观念。而观乐事件发生前后季札的相关行为则表明“季札观乐”有着向叔孙穆子传输政治观念,以及代表吴国和吴国新主来与鲁国交好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 季札观乐;《左传》;政治;历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55-02
  “季札观乐”讲述了吴国公子季札在出使鲁国时,观看和评论鲁国人表演的周朝乐舞的故事。在观看乐舞的过程中,季札的乐评表现出了其对周朝乐舞的熟稔以及精到的理解。一直以来,季札观乐的相关记载都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乐评。
  但在乐评的本质之外,又不能忽略掉“季札观乐”中的一些政治意味。即季札本身是吴国的公子,是一位政治家,所以在他国的正式场合的言行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一些政治意味。
  一、“季札观乐”反应的政治现实
  (一)周王朝的衰微和诸侯的崛起
  季札在乐评里多次提到跟周王朝相关的语汇,如“其周之东乎”“其周公之东乎”“其周之旧乎”“其周德之衰乎”“其文王之德乎”“周之盛也”[1]1031-1036等。这些语汇表达了其对昔日鼎盛的周王朝的怀念,也从侧面反映了如今周王朝衰微的现实。
  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诸侯国的崛起。乐评中提及的“国未可量”[1]1031的齐国便是其中的典型。西周的齐国在经历了几代的经营之后,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富甲一方的大国。后来齐桓公更是在一众贤臣的辅佐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季札观乐”之后的历史,也一直都朝着周王朝的衰微和诸侯的崛起的方向进行。
  (二)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
  春秋吴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商朝时“太伯奔吴”[2]2430的历史事件。虽然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王室的宗亲,但因地处蛮夷之地,吴国在商朝乃至西周前期都是一个未开化的国家,一直未被华夏正统所承认。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地理和文明上都距华夏正统甚远的国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能培养出季札这种深谙周朝礼乐的人才。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年代,这无疑是十分惊人的。可以想象此时华夏文明在中国传播的强度之大和范围之广。而正是这种文明的广泛传播,也给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乃至“车同轨,书同文字”[2]520等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二、季札的乐评透露出的政治观念
  季札在其音乐评论中,提到了许多政治人物及历史事件,并以乐评的形式表达了对其的评价。季札的乐评透露出的政治观念,在此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有德行的国君的重要性
  在欣赏了《周南》《召南》之后,季札评论道:“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1]1031这段话虽未直接提及某位政治家的名讳,但苏辙在《诗集传》中写道:“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3]265即《周南》《召南》体现出了周文王的风范。由此可以将这段话理解成,在周文王的统治下,周朝奠定了基业,虽未完善,但百姓勤劳而无怨。而在听了《大雅》之后,季札再次表达了对周文王的推崇。季札认为,周文王这样的一位明君是周朝开启百年国祚的关键。
  在欣赏了《邶风》《鄘风》《卫风》之后,季札提到了卫康叔、武公这两位卫国的国君,并赞颂他们的德行。《史记 · 卫康叔世家第七》中记载道:“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2]2818卫康叔是一位治国有方的贤君,曾一度开创了卫国的盛世,深受百姓的爱戴。而关于卫武公,该篇在卫康叔的记叙之后写道:“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 [2]2823卫武公广施仁政,百姓安居乐业,并有国人曾赋《淇奥》一诗来赞颂卫武公的美德。[4]
  在欣賞了《魏风》之后,季札同样也是在极力赞赏音乐本身的同时提到了治国,强调了德行对一个明主的重要性。西周时期的魏国缺少历史记载,但在《诗经 · 魏风· 硕鼠》中有着这样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5]194-195作者谴责魏国的统治者就像硕鼠一样剥削百姓,并发誓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可见,魏国的统治者可能是缺乏德行的。这可能也是季札评论道“以德辅此,则明主也”[1]1031的原因。魏国统治者可能正是因为缺乏德行而无法成为明主。
  在欣赏了《郑风》之后,季札虽然肯定了其音乐的悦耳,但却用这种悦耳却显得琐碎的音乐来比喻郑国统治者颁布的琐碎的政令,推测郑国会先灭亡。在季札看来,郑国的统治者频繁地颁布一些罔顾民生的政令是缺乏德行的行为,长此以往国家会面临灭亡的局面。
  在欣赏了《唐风》《大夏》之后,季札提到了陶唐氏和大禹两位上古时期的贤君。这两位君主一直以来都因其贤德而广受古代社会的推崇,是季札等传统贵族阶层心目中国家君主的典范。
  在欣赏了《陈风》之后,季札评论道:“国无主,其能久乎。”[1]1032再次从反面强调了国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二)强调贤臣的重要性
  在欣赏了《齐风》之后,季札赞扬了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姜子牙及其封国齐国。没有以姜子牙为代表的一批贤臣,周朝就不可能建立起华夏正统,国家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理。
  在欣赏了《豳风》之后,季札提到了周公东征这一历史事件。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乱,并征服了东方诸方国,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2]243周公东征对于周王朝这个新生政权的延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周公这样的贤臣,周朝也不可能延绵数百年。   (三)维护周王朝的正统地位
  在欣赏了《王风》之后,季札在对音乐进行赞美之后,提到了周平王东迁的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771年,曾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太子宜臼被拥立为王,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在位期间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开启了东周。[6]平王东迁虽然是周朝正式走向分裂割据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对延续周王室的正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季札对此表示了肯定。
  在欣赏了《秦风》之后,季札感叹的“其周之旧乎”[1]1031提到了周王朝的发祥地秦地。其赞颂《秦》的气势大到了极点,其实在另一方面也是在间接赞颂周王朝。
  在欣赏了《小雅》之后,季札在赞叹音乐的悦耳的同时,又提到了周朝德政衰微这一严峻的事实。对于这样的一种事实,季札发出的“犹有先王之遗民焉”[1]1034的感叹其实就是在怀念周朝曾经盛极一时的局面。这一点,在观看了《大武》的乐舞之后,季札发出的“周之盛也,其若此乎”[1]1034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季札对当时周朝的现状感到遗憾,希望周朝能像当年一样重新兴盛起来。
  三、季札评乐的政治目的
  根据《左传 · 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来看,吴国公子季札是代表吴国和吴国新主去鲁国聘问的。因此便不能把“季札观乐”单纯地理解为一次艺术活动,而还要将其看作是一次政治活动。
  (一)政治理念的传输
  季札来到鲁国之后,批评了鲁国叔孙穆子“好善而不能择人”“不慎举”[1]1031。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叔孙穆子在听了季札的批评之后的反应和季札请求观乐的原因,而是直接进入到了季札请求观乐的流程。这个过程在整个事件的相关记载中显得比较突兀。
  但之前已经分析过,季札在他的乐评中透露出了他的政治观点,不妨将这两个事件由此联系起来:即叔孙穆子在听了季札的批评之后应该是处于一种虚心求教的状态,而季札则顺水推舟,进一步地通过观乐时进行乐评的方式向叔孙穆子灌输自己的政治观点,使其在政治倾向上与自己走入同一条轨道,为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的达成做准备。于是,便可以认为季札的观乐和评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培养政治同党的行为,其可以被认为是古代版的“和平演變”。
  (二)与鲁国交好的外交目的
  在《左传 · 鲁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札观乐”的记载之后,作者提到了季札此行出聘的目的是“通嗣君也”[1]1037,即为新上任的国君去他国通好,以取得他国对吴国新生政权的承认,并建立一定的外交关系。
  最终再来看待“季札观乐”的这一事件,便会从中发现一些明显的政治意味。从历史上来看,相较于其他诸国,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紧密,并且即使是在“礼崩乐坏”开始之后,周朝的礼乐制度还是在鲁国保存得最为完整。[6]作为周王室的宗亲,鲁国自然会亲近推崇周朝礼乐制度的国家。
  因此,季札表现出的对周朝礼乐的熟稔,可能就有着表明自己以及自己代表的吴国保留了周朝正统,并以此来与鲁国人拉近距离,减少相互之间的猜忌的作用。此外,他在乐评中表现出他对周朝正统的推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鲁国的好感。这对于他代表吴国和吴国新主来与鲁国进行政治交好的目的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四、结语
  自周朝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音乐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里就与政治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儒家学说占据了社会主流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极为重视音乐的政治功能。
  而在“季札观乐”这一关于音乐的事件及其相关记载的背后,同样也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意味。并且,季札的一些关于音乐和政治的观点,也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儒家的礼乐思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左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韩兆琦.史记全本全注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二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艾新强.从《诗经》四篇诗看卫武公——国学研究系列之三[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6(05):75-80+112.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杨芸.周平王东迁与春秋开始[J].文物世界,2019(05):54-56.
其他文献
【摘要】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 · 包法利是仅次于包法利夫人的重要人物,却由于过于平庸而被误读和忽视。包法利先生是福楼拜按现实主义法则塑造的“一般人”形象,体现了人性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平庸怯懦包裹之下难掩善良天性;在循规蹈矩之外亦有对自由、幸福的渴求和向往;在呆板无趣的表象里潜藏着浪漫情思。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查理 · 包法利;一般人;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也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其意象的丰富与思想内涵的深刻无不打动着读者的心。本文主要从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入手,首先阐述了泰戈尔诗歌中死亡的内涵意义,接下来分析了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并对其做出分类和举例,最后对影响泰戈尔诗歌中死亡观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泰戈尔;印度文化;死亡意象;诗歌  【中图分类号】J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并不完全为西方所独创,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早已存有新奇的意味,而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也影响到当代小说的叙事观念。莫言的小说创作诸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代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发展与深化的过程,而作家莫言在这一文艺思潮中起到的深化、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历史叙事;莫言;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黑非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本文以时间为脉络,论述古代及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的黑非洲文学既传承了该地区的厚重文化和创作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元素,逐步形成独特的思想内核,并从人才、语言和思想三方面开启了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关键词】 黑非洲文学;古代;殖民时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纵观苏轼的作品以及一生的履历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苏轼人生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乌台诗案是苏轼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次沉重打击,这次打击给其思想带来了深厚的影响,也是作品内容深度变为更加细腻的一次转折。本文主要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了解乌台诗案对其词学观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对当前历史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摘要】 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任驻外公使,同时也是坚定支持洋务运动的晚清官员之一。面对西方洪流的入侵,郭嵩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尽可能为国家及人民争取利益,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将主要就郭嵩焘外交思想及其影响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 郭嵩焘;驻外公使;洋务运动;外交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47-0
期刊
【摘要】 作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电影《阿诗玛》是根据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的撒尼支系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成,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影片讲述了勤劳美丽的阿诗玛和勇敢的阿黑与以阿支为代表的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受到关注,逐渐形成了从《阿诗玛》到“阿诗玛文化”的转变。但时代的变迁与
期刊
【摘要】 瓷器在中非交流中发挥着多重作用,既是中国对非洲贸易的拳头产品,也是中非文明交流的载体。瓷器不仅融入了非洲国家的日常生活,对当地的建筑、饮食文化施以影响,其海外需求也影响了中国瓷器制造的形制和工艺,而中非间的瓷器贸易也同时促进了中非间的政治交流。  【关键词】 非洲;瓷器;中非关系;文明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一群妓女为挽救一群纯真美好的学生而慷慨赴死的故事。在这群妓女中,以玉墨的形象最为突出鲜明。作为典型代表的她不甘命运摆布地顽强抗争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使读者在感慨妓女形象转变、人格健全的过程中看到人性的真善美,震撼于其伟大的女性救赎力量和人格力量。本文将分析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们形象转变前后的性格,揭示其性格变化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价值与意
期刊
【摘要】 《导言》是马克思晚年面对复杂深刻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形势,指导法国工人阶级革命活动的纲领性文献,指出工人阶级只有建立自己的工人阶级政党,通过包括革命斗争等一切手段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彻底完成解放全人类解放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深入研究《导言》,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而且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马克思;无产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