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纵观苏轼的作品以及一生的履历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苏轼人生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乌台诗案是苏轼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次沉重打击,这次打击给其思想带来了深厚的影响,也是作品内容深度变为更加细腻的一次转折。本文主要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了解乌台诗案对其词学观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对当前历史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 乌台诗案;苏轼;词学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32-02
  一、引言
  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词学观主要体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现阶段我国专家学者对苏轼词学观形成的原因以及研究并不深入。从形成的原因看,大体上可以从苏轼自身的性格、社会发展思想变化乃至文学自身发展等入手。但很少有学者从乌台诗案入手来对苏轼词学观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苏轼一生的发展中看,是集官僚、文士乃至学者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因此,本文从此背景入手,剖析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
  二、相关背景概述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遭遇的一次重大打击。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在公元1079年3月,苏轼从徐州改派至湖州的过程中,向当时皇帝上《湖州谢上表》中提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此句诗讽刺了当朝的部分小人,于是受到了小人的报复被上书弹劾,最终苏轼被羁押回京城。在这个过程中,苏轼路过扬州几次想要跳江寻死,但最终因为狱卒的坚持而未自杀成功。这个过程历史上称之为乌台诗案,整个案件的审理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苏轼在这个过程中写下了两句诗拜托狱卒赠予弟弟子由,诗中说“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从这句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自身面对死亡的绝望情感,由此可见这次乌台诗案对苏轼的身体以及心灵都带来了严重的迫害。直到十二月案件审定,最终苏轼没有被判处死刑,而是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发生的背景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宋代之前,由于文字而获罪的案例可以追溯到西汉的杨恽,其因《报孙会宗书》而获罪。而到了宋代则诗案频频发生,乌台诗案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发生的背景看,既是当时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党派与旧党派之间相互打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封建专制集权强化的恶果。
  烏台诗案发生之后,从苏轼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心态出现了变化,从发生初期的忧郁消极,转化成了投身经史,参悟禅理,希望能够感悟人生并获得自身的解脱。
  三、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
  从苏轼历经乌台诗案之后,进入黄州时期,思想得到了充分洗礼,这主要体现在苏轼在黄州时期对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对自身的遭遇以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思索,对后半生的思想锤炼以及人格塑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这个过程对苏轼而言是痛苦不堪的回忆,但终究也是宝贵的经历,特别是文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黄州时期的作品评价远比其他同时期的作品高出许多。因此,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是有重大影响的,在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入论述。
  (一)提高词体的主流地位
  从隋唐开始词便逐步从民间兴起,但当时词相比起诗还未能够受到重视。直到晚唐五代之后,词才在文人之间开始兴盛起来,到了南唐开始更加旺盛,例如南唐后主李煜便有诸多传世的佳作流芳千古,如《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词人的家国之情,当时人们运用词主要来表达自身的柔情哀怨,为宴席助兴。
  而到了宋代,越来越多的文学大家同样写出了广为传颂的名篇,如晏殊的《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然而他们终究还是对词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词非主流之物。从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看,当时的文坛对于词的观念存在矛盾,一些人认为词能够表达出诗句所无法表达的情感,而一些人又认为诗句押韵方才是文坛的核心,这大概与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有或多或少的牵连。
  针对当时文坛的这种情况,苏轼开始入手力求提高词体的地位,这是创新之处,也与性格、兴趣等息息相关。特别是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写诗句获罪,但整个过程却没有涉及词,但乌台诗案结案之后,苏轼的文学作品开始向作词倾斜,这其中多少有为了避免因作诗而闯祸的心理,因而其余生的精力大体放在了作词之中。
  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了解到,苏轼在黄州期间,作诗的数量远远少于作词的数量,且作词的成就远高于作诗,这是苏轼作词生涯当中的巅峰时刻。面对当时整个文坛不认可词体的风气,苏轼在黄州生活时,便在《与蔡景繁》中写道“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等表达自己对词的推崇,逐步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二)陶冶了自身的写作情性
  宋朝开国以来,为了使唐代避免藩镇割据的场面再次发生,整个国家都逐步推崇“崇文抑武”的国策,推行科举,厚待官员,导致的后果便是国家兵政废弛。宋代时期,中原地区频频受到少数民族如西夏、辽、金等的挑衅,因此当时的官员在这种背景下十分关心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现实状况。这些官员很多都是学者以及文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寄托了强烈的报效祖国、心系天下的情怀。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出身于富贵世家的苏轼,从小受到家庭的培养便树立了自身的志向,特别是在苏轼科举成功入仕之后便立下报效国家,匡扶天下的宏愿。然而,在频频向皇帝谏言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冷落,观点很少被采纳。久而久之,苏轼便开始作诗,寄托自己的寓意,希望能够依靠诗文的流传让皇帝采纳自己的意见。   苏轼在地方担任官员的过程中,除了担忧庙堂大事之外,还时刻注意以自身的力量来为当地百姓做点实事。在密州时,苏轼带领当地的百姓以及军队与蝗灾做斗争;而在徐州时,又带领当地军民勇于与洪水斗争;就算被贬到边远的儋州,仍然开办私塾教育当地百姓,这些都与苏轼关爱百姓,立志报效国家的情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由于仕途不顺,年龄渐长,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消散,内心涌现出了困惑不解的心理。乌台诗案发生之后,儒家思想当中乐观对待事物的精神,逐步在苏轼的脑海中消散,充斥而来的是人生浮沉、人生苦短的消极心理。
  由此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后,内心开始逐步产生了寻求解脱,学会如何独立自处的情境,写作性情逐步得到升华与解脱。
  (三)推动了词风的开拓创新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由于内心得到了持续的升华,作词的词风也逐步开始有所转变。从苏轼的弟弟苏辙后来的作品《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的“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可以看出,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内心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开始的消极忧郁,到希望得到解脱,到最后乐观豁达的境地,逐步形成了人生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可以从苏轼后期作品的词风中得到领略,例如著名的《临江仙》是苏轼与友人半夜饮酒归家所作的,当时半夜归家家童未能及时开门,苏轼遂在万物的安宁中感受世间的美好,仿佛置身于山河大江之中,此时此刻苏轼心中涌起了追寻自由的渴望,逐步忘却了心中所有的苦闷与不满。这首词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苏轼善于将人生的哲理与自身所处的景物相互融合,并在词中展现,这既体现出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也为当时词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开拓了一篇崭新的领域。
  另外,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表达出了苏轼不管风雨,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的情感。
  由此可见,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在自身内心得到洗涤之后,有意或者无意间形成了发展词风的开拓意识,形成了以清旷为主,丰富多样的词风面貌,这得益于他对苦难人生的思索与超脱,他能够积极地吸收禅意,并效仿庄子形成随心所欲之感,在逆境中处之淡然。
  四、结论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正处于一个革新思潮旺盛兴起的时代,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各方各面都开始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而其中,文化的发展同样受到了革新思想的影响,并成了促进当时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文化发展当中,诗词同样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苏轼作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取得的瞩目的成就与人生的遭遇密不可分,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重大的打击,但给历史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使得词在苏轼这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胡文祥.苏轼笔祸与乌台诗案[J].民间传奇故事(卷),2020,(07):88-91.
  [2]王世焱.“乌台诗案”中苏轼与李定的交锋[J].新东方,2019,(04):78-84.
  [3]理洵.从乌台诗案看苏轼逆境中的自处[N].辽宁日报,2017-09-05(011).
  [4]周宏.蘇轼和“乌台诗案”[J].初中生学习(低),2014,(04):3.
  [5]赖巧琳.“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风格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21):25-26.
  作者简介:
  苏春秀,女,海南儋州人,汉口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杨绛散文以淡雅质朴的智性笔调为人称道,而《我们仨》作为杨绛先生暮年的回忆录散文集则突出表现了这一特质。文中主要运用的梦境手法,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与厚度,包括开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继承哀而不伤的文学传统,体现朦胧诗意的古典韵味,以及“人生如梦”的主题暗示。从而在虚实之间,达到新的高度,俯视痛苦,含泪而笑。  【关键词】 杨绛散文;《我们仨》;梦境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历代以来都有杜甫《登楼》诗之“玉垒”是军垒还是山名的疑惑,以及若为山名,历史记载中汶川、灌县等地均有玉垒山,因此玉垒山的实际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理清历史记载背后的线索,横向对比杜甫诗中“玉垒”的含义,这也有助于理解“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更利于深刻地掌握杜甫诗歌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 杜甫;登楼;玉垒;汶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坂口安吾是二战后日本文坛大文豪,也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世界文坛影响深远。同时,坂口安吾也作为小说家、评论家、随笔家活跃于战后。《盛开的樱花林下》是坂口安吾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与以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美丽的樱花相反,在这篇小说中坂口安吾把樱花林刻画成恐怖的背景,勾勒了幻化为樱花花瓣的恶毒女人和受其迷惑的山贼的形象。本文着眼于《盛开的樱花树下》中樱花的意义,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首先,通
期刊
【摘要】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同步,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对语言的变迁均有影响。本文从台山话的方言特色、其英语外来语的成因、近40年来的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台山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与外来语引用状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台山;方言;外来词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123-02  台山是广
期刊
【摘要】 艾丽丝 · 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 · 门罗与丁玲在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阴性书写特点,二人均用阴性书写的方式表达女性的压抑,展现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艾丽丝 · 门罗的短篇小说《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以及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描写了女性的逃离,但运用了不同的阴性书写方式。本文从
期刊
【摘要】 “狼”情结与鲁迅思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为此,本文着重探究了鲁迅作品中“狼”情结的复杂性。首先,分析了“狼”情结的性质,明确其分为自然与非自然两种属性。其次,论述了鲁迅思想与狼的交织。最后,对鲁迅“狼”情结的最终回归开展探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终的回归点,以期以正确视角看待“狼”情结的复杂性,深化对鲁迅思想的了解,实现对鲁迅作品的再认识,并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期刊
【摘要】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 · 包法利是仅次于包法利夫人的重要人物,却由于过于平庸而被误读和忽视。包法利先生是福楼拜按现实主义法则塑造的“一般人”形象,体现了人性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平庸怯懦包裹之下难掩善良天性;在循规蹈矩之外亦有对自由、幸福的渴求和向往;在呆板无趣的表象里潜藏着浪漫情思。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查理 · 包法利;一般人;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也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其意象的丰富与思想内涵的深刻无不打动着读者的心。本文主要从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入手,首先阐述了泰戈尔诗歌中死亡的内涵意义,接下来分析了泰戈尔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并对其做出分类和举例,最后对影响泰戈尔诗歌中死亡观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泰戈尔;印度文化;死亡意象;诗歌  【中图分类号】J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并不完全为西方所独创,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早已存有新奇的意味,而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也影响到当代小说的叙事观念。莫言的小说创作诸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代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发展与深化的过程,而作家莫言在这一文艺思潮中起到的深化、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历史叙事;莫言;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黑非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本文以时间为脉络,论述古代及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的黑非洲文学既传承了该地区的厚重文化和创作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元素,逐步形成独特的思想内核,并从人才、语言和思想三方面开启了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关键词】 黑非洲文学;古代;殖民时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