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茗茶也许会“留名茶史”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瑞河说,投资就是赔钱也要赔在自己的祖籍地,就像买爱国奖券一样,没有中奖,换一个爱国。他到家乡漳浦投资,万一失败了,也是回馈家乡。
  
  9月26日,天福茗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在天福茗茶香港上市挂牌仪式上,天福茗茶总裁暨创办人李瑞河激动地说:“天福茗茶是我于1993年在大陆创立之茶叶品牌。自创立以来,致力于茶叶、茶食、茶具之销售,以及传统茶文化的推广宣传。在创立18年后的今天,经过管理团队及全体员工的努力,我十分高兴,能在此向大家分享天福茗茶上市挂牌的喜悦与骄傲。香港上市,不仅象征了天福茗茶一个崭新的企业里程碑,更是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延续及传承。而天福茗茶,将以其业界龙头之姿,秉持着一贯的精神,持续深耕本业,并向世界宣告:‘21世纪,是中国茶文化的世纪!’我们也将中国茶文化的宣扬作为天福茗茶的使命,同时,也将让全世界看到、听到、并品味到天福茗茶。”
  专业人士认为,天福是“茶业界的丰碑”,天福成功的经营模式不愧为中国茶业企业成长的“经典教材”。因为它不是借壳曲线上市,也不是创业板上市,所以业内公认天福茗茶为“中国大陆茶业的第一股”。
  带着对天福集团的祝贺,本刊记者走进了天福茶博物院,采访了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
  记者:据说你之所以来大陆投资,与20年前天仁证券陷入财务危机有关?
  李瑞河:我从27岁出来当老板到56岁,30年来一帆风顺,做什么事业都赚钱,没有赔钱的。当时,和我关系非常好的一个朋友说证券公司利润很好,赚钱很快,本来台湾只有六家,现在要开放六家,我听了很动心,筹备去开天仁证券。想不到1988年8月开幕,到1990年才一年零四个月,就出了问题。那时候是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当然最主要是我们不懂经营。所谓隔行如隔山,我们不懂利害关系。高利润就是高危险、高风险,我们一下子3个月内就赔掉了30多亿(新台币),晴天霹雷一样。但因为我是负责人,所以我办公室里面有一句对联: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我要履行这个诺言。我把全部的债务扛下来,我全部的财产、股票拿出来赔。在记者来访问的时候,我说债务没有处理好,我一步也不会离开台湾。
  现在回想起来,在事业归零的那段时间,虽然胆颤心惊,但也因此让我了解什么是我生命的最爱,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寻。我醒过来了,我一定不能离开本行。
  记者:后来为什么选择到大陆投资再创业?
  李瑞河:我用了两年时间,一方面韬光养晦,一方面闭门思过。我发生事情是56岁,在59岁的时候我想退休,就此算了。1988年到1990年,我经常到祖国大陆游历参观,我发现大陆的茶叶市场很大,有12亿人口的市场,还有三山五岳各种特色茶,各省各地都有特色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茶又是中国的国饮,我对大陆市场就很有信心。何况当时邓小平讲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让我相信大陆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大陆不可能走回头路,对于我们台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我更有信心到大陆投资。
  回到了大陆我才知道是找到了根。中国的茶资源真是太丰富了,中国的茶市场也大得很。我要做的是用心做自己的茶产业。
  记者:为什么把投资地选择在了福建漳州?
  李瑞河:我1993年来到漳州,发现这里有的水果,台湾也有,只是土种以前没有改良而已。像南投产的荔枝、龙眼这里都有。还有什么芭乐、凤梨,还有什么金橘、甘蔗、桔子,我们发现我们台湾特别是南投有种的水果,漳州也都有。这边的气候同台湾一样,纬度也是一样,讲话都一样,都讲闽南话。
  除了语言相通、风俗相似的原因之外,与大陆其他地方相比,福建是重要的茶基地。大陆其他地方的茶产地各有特点,如浙江、安徽主要是产绿茶,云南主产普洱茶,四川主产绿茶,而福建则拥有种植不同茶种的有利条件,其中95%的乌龙茶来自福建,而漳浦更是位于福建产茶区的中心位置。
  当然这里又是我祖籍地,我想投资就是赔钱,也要赔在自己的祖籍地,就像买爱国奖券一样,没有中奖,换一个爱国。我到家乡漳浦投资,万一失败了,也是回馈家乡,好交代嘛。所以我坚持要到漳浦投资。
  记者:钱赔到证券业了,到大陆投资的资金怎么解决?
  李瑞河:有一句闽南话叫“信用好做本”。一个人信用好,很容易筹资金。除了有一半的资金靠亲友之外,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集资支持我到大陆来投资。我给他们解释大陆市场太大了,一年好几百亿(新台币),那个时候差不多有300亿(新台币)的市场,国民所得GDP也一直在成长。将来同台湾喝茶人均量差不多的话,大陆将会有1000多亿新台币的市场。我们如果占到10%,就有一百亿(新台币),市场很大。到现在为止,我还有很多很有钱的朋友,都喜欢同我合作。
  记者:你的人生经历了两次创业,一次是16岁,一次是59岁,这两次创业感觉到有何不同?
  李瑞河:天壤之别。第一次创业时是年轻小伙子,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就是我第一次办企业的理念。
  第二次创业是经历了挫败后重新出发,所以必定要小心翼翼。第一次就是因为涉足了自己不懂的行业,才会失败。所以我第二次创业的理念就是“四本”:本钱,本尊,本事,本业。这四本之外其他一概不接受。
  因为天福现在的平台很好,在大陆已经有1000多家直营店,所以台湾很多人过来和我说,借一下我的名声,就给我多少钱。但是我说不能忘掉这四本,就推掉了。
  记者:两次创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差异巨大,你觉得第二次在大陆创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李瑞河:我想是风俗习惯。大陆的市场很大,在上海和北京,饮茶的习惯和闽南完全不同。台湾人喜欢乌龙茶,但长三角地区的人比较喜欢绿茶。在各直营店的货源方面需要做很大调整。也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我没有把总部设在那些大城市,而是设在漳州。
  还有就是人才不够用,所以我办了茶学院。办茶学院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天福培养后备人才。培养更多茶方面的人才。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
  我的能力就是这样,我已经超越我自己了,所以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个茶学院我20几年前就开始想办。我曾经在台湾拿到一块地,20公顷,本来想开学校,后来开了证券公司,赔光了。漳州是我圆梦的地方,所有的梦想成真,人生没有遗憾了。可以交代我老祖宗。
  记者:你觉得在大陆发展地顺利吗?
  李瑞河: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当时讲,台湾才七十几家,我说要超过台湾,我要开一百家,结果五年达到了一百家了。我马上修订五百家,不到几年就五百家了,我就修订最少一千家,最多可以开到三千家,实际上又超过一千家了。
  没有想到这么快,这十年来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进步,这个谁都意料不到。在大陆干一年等于在台湾干五年,以前在台湾秉持的理想是“立足台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来到大陆后我的心愿已经改成“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了。
  记者:你在台湾茶界称王用了几十年时间,而在大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辽阔土地上驰骋,却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李瑞河:我把自己的成功概括为:自助,人助,天助。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一个好汉三个帮。三国时有桃源三结义,有三个好汉就可以打造一个王国。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机遇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人”与“情”。
  此外是直营店,而且我们的口号是天然、健康、人情味。我们现在开的将近700家,都是直营店。你如果是加盟店的话,很容易复制,人家要学。管理不好的话都会出问题,茶,送礼也够人情味。管理上我们也很重视员工的互动,对员工要关心,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来栽培他,这样建立起来的企业,才能永续经营。不然的话,来得快去得也快。
  记者:你好像曾经说过不会开加盟店,是不是真的?
  李瑞河:是的。十几年前有人和我谈到加盟店我都是嗤之以鼻的。加盟店最难管理,开得不好就会把自己牌子砸掉。天仁加盟店在台湾开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现在再做一定要小心。我们加盟店的具体执行办法现在还没有出来。
  我之所以现在敢于开,一是由于扩张规模的需要。现在天福在中国所有的省都有了直营店,除了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甘肃的天福店目前正在筹备中。二是因为现在大陆维权的意识也加强,有相关法律保护,所以才敢开始开。
  记者:天福目前已经有了1000多家店,未来要开多少家?
  李瑞河:我们的新店,随时每一天在全国都在开,有时候像爆破一样,一天开三五个。我现在还在筹备新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地点在湖北和四川,用地方面还在和政府谈。
  以后还可能在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开“吃茶趣”。“吃茶趣”在台湾已经开了很多年,它是一个以茶为主题的餐厅,也兼卖茶和茶点。它是走高端路线的,比同样来自台湾的餐饮品牌“一茶一坐”要高档得多。所以我们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开,第一家可能会开在上海,现在正在选址。
  我觉得越来越有信心,因为在大陆最少要开到3000家,我们已经有1000家做基础,我们还可以发展2000家,另外1000家是海外。我们中国什么茶应有尽有,所以很适合打开市场,不但是推广大陆市场,全世界还有50多亿人,这个市场是大有可为的。所以我们觉得茶叶这个行业,一定要培养专业人才,而且最少可以开到4000家。这4000家也不是都是我自己开,我没有完成的,我要让我的儿子继续做。我有3个儿子,一起奋斗。儿子开不够,孙子还可以再继续。
  记者:目前,天福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管理上有什么难度?
  李瑞河:企业越大,越是要注重成本观念。天福强调要有序经营,我们要做百年企业。我第二次创业,钱都是问朋友借来的,玩不了啊。天福每一个员工进来,我都要和他们讲成本观念。很多人都觉得做茶叶很好赚,但哪一家在真正赚钱?哪一家有像我们一样稳定成长?
  生意人最注重成本控制,不会做亏本生意,一定要赚钱,而且要有合理的利润。我会把成本、费用率、扣税都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我特别注重细节。人家不注意的我们注意,我比较重视别人看不起的地方。
  在天福,成本占50%,费用30%,还要缴一些税金,营业税、增值税、盈利所得税,利润大概在13%。这是最好的情况,如果控制不好,费用率会超过30%,赚得就更少。费用率最不好控制的就是装修,装修得越豪华,折旧费就越高。另外,给每一个客人奉茶的成本也很高,因为不能奉太坏的茶。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坚持做好这两项,因为这两项是创造企业精神的,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没人这样做,所以我来做,我就是要跳出一般服务业,做出特色来。
  一家店如果开了两年三年还是经营不好,不能起死回生,说明我们选错了地点,就要关掉,长痛不如短痛。这也激励我们,会赚钱的店要好好地珍惜。
  我们从来不做广告,一做广告就完蛋了。做广告的花销很大,做了广告我们就没有钱赚了,怎么去创造业绩?有个道理很简单,开源节流,勤俭节约。
  记者:在企业员工的管理上,你有什么心得?
  李瑞河:我招员工的第一原则是本地(漳浦)人优先。我觉得漳浦人都非常淳朴,当然也要求年轻美貌,呵呵。我在全国各地的管理人员也基本上都是本部培养好再输送过去的。
  每一个直营店的营业员在天福都至少要培训6个月才能够出去独当一面。我们会给每一个人发一本员工守则。我们的员工守则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特别用心。用心,是指对顾客用心。比如我们的员工守则包括:顾客进门先说“欢迎光临”;顾客进店后30秒内必须奉上茶水;绝对不能怠慢顾客;顾客对茶叶不满意的可以包退包换;只要顾客购买一两茶叶就可以送货上门。
  以前在台湾,我还有一个培训采购人员的方法,就是发给每人十块钱让他们去买橘子,看谁买的橘子最多质量最好,以此来教会他们采购的艺术,要会讨价还价,要会选东西。
  我还喜欢招一家人一起工作,我称为“家庭式管理”。比如一家店里面,老公是店长,老婆当助理,妈妈当保姆,爸爸开餐馆,妹妹当服务员,弟弟当送货员。一家大小都有薪水领,而且可以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个的情况在天仁很多,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天福就越来越少,夫妻还会有,但弟弟妹妹都宁愿出去工作了。
  记者:近年来茶界群雄崛起,竞争激烈,你有没有危机感?
  李瑞河:说没有危机感是假的,我还是会时刻观察我的竞争对手,要居安思危。虽然现在没有人超越我,但是我可以不断地自我超越。
  竞争虽然让人讨厌和紧张,但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但没什么影响,反而更有利,关键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记者:天福今年9月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世界经济动荡,股市如此低迷,天福为何选这个时机上市?
  李瑞河:上市计划是天福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项内容,它已筹备多年,因此上市时间不受外围状况影响。我们相信天福的盈利能力,因而对天福上市的前景充满信心。
  天福不会脱离原有模式,天福上市募集到的资金,40%将用于开设新的门店,25%将用于购买适合开立天福门店的店铺,15%将用于向群众推广天福品牌的认知度,10%将用于扩充茶叶分级包装及茶食品的产能,10%将用于充实营运资金。
  记者:与茶相伴的一生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瑞河:宋朝的文天祥讲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改成了“留取茶心照汗青”。我今年70多岁了,活到80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理想是90岁。我这条路要做到停止呼吸为止,我已经觉悟了。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是什么呢?就是茶的纪念品。陆羽他有《茶经》,卢仝有《七碗歌》,我想留什么呢?我留下来最好的就是博物馆。博物馆盖起来,要盖丰富一点,豪华一点;还有通过高速公路来免费奉茶,我们种了很多的品种茶,让游客去观赏,免费喝一杯茶,留下很好的印象;第三个就是现在盖好的天福茶学院,这个是我认为我应该要做的。我认为将来茶业的历史,一定会为李瑞河留下一个小块。
  
  李瑞河,台湾南投人,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祖籍福建漳浦。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漳浦创办天福茶庄,经营两岸茶业,现任天福集团和天仁集团总裁,被誉为“世界茶王”。
其他文献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相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
期刊
鲍兴对品茶的理解是感性的:春天时最好上午喝茶,那时候太平猴魁是首选;休闲时喝上一壶红茶,注意浓淡相宜,适合边饮茶边阅读;悲伤时也要来壶茶,不但消愁解闷,还能激起莫名的希望。    鲍兴会烹饪,懂茶艺,而谈管理、聊摄影也能驾轻就熟。  他有时“世俗”得很,在他眼里,世界是一个有各自的圈子,而且大圈套小圈的圈子社会;有时又“清高”得很,涉猎奇广,并且自成一派,成为徽菜标准化第一人,出版了《中国徽菜标准
期刊
5月13日,第十四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暨武夷山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中,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在致辞时说道,李克强副总理到南平考察时称赞武夷山山好、水好、土壤好,希冀武夷山把茶旅经济打出品牌来,打出名气来。加强茶旅结合,创立茶旅经济品牌,是武夷山茶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其茶业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武夷山是乌龙茶和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的原产地和发祥地,是名茶原产地风景区。其中更有大红袍
期刊
早在天福茗茶之前,已经有武夷星借壳中国矿业、龙润茶借壳龙发制药相继在香港上市,但没有采用借壳形式上市的天福,被更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茶业第一股”。业内人士表示,天福的上市可以说给有上市计划的茶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让人们对茶行业产业化发展以及走资本化运作道路更有信心。  对于天福的成功上市给茶行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经验,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思考。
期刊
语儿泉茶业有限公司  语儿泉成被西安园博会指定为大红袍唯一品牌  2011年初,语儿泉茶业与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达成协议,“语儿泉”被选为“园博会”大红袍唯一指定品牌。近年来,语儿泉茶业依托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创新。此项殊荣是对语儿泉茶品质的极大肯定。    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  “节节清”代表出席第四届科技成果交易会  2011年5月13日,第十四届“513”投洽会重要
期刊
禅茶无味  ——茶禅一味的本来面目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
期刊
什么是“茶”呢?“茶”字本意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因此得以氤氲吸收大地的精华。今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远离了山林?不是因为城市中水泥丛林的隔阂,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缺少饮茶的那种宁静心情。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是所有人都像武夷山人这么幸运,有这么美的山水,有茶香芬芳,每个人都可以“心远地自偏”。  (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期刊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
期刊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百多位出家法师在台湾所做的,不只是效法唐朝赵州禅师一句的“吃茶去”,我们更亲自种茶去、采茶去、做茶去,最后才能在茶的一生当中,静静地体会禅茶一味的一点滋味。有一次,师父在我们的茶山就写到“吃茶不晓种茶苦”。我们平常常常喝茶,喝一杯好茶很容易,但是要种出一杯好茶却要多少辛勤的耕耘和多少汗水的浇灌。  (一)茶生于寒山,不因寒枯而失节  茶生于寒山,不因寒枯而失节。寒冷、风吹、日晒、
期刊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用具  碳炉一个;陶制烧水壶一把;根雕茶桌一张;兔毫盏若干个;茶洗一个;有把手的泡壶一把;香炉一个;香一支;木鱼一个;磬一个;乌龙茶10克至15克;茶道一套;佛乐磁带一盒。  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