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茶”呢?“茶”字本意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因此得以氤氲吸收大地的精华。今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远离了山林?不是因为城市中水泥丛林的隔阂,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缺少饮茶的那种宁静心情。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是所有人都像武夷山人这么幸运,有这么美的山水,有茶香芬芳,每个人都可以“心远地自偏”。
(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茶是怡情的。想要品味这幽幽的茶香吗?心需要宁静。庄子有句话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水是可以照见世间万物的,但不是在任何时候,而是在它宁静之时。当大海把每朵白沫拍甩到岸上时,它能照得见天地吗?人心在匆忙的压力之下被很多的欲望鼓荡着,一会儿求名,一会儿求利,既在乎别人的赞誉,也介意别人的诽谤。心里有泡沫,你能照见本性吗?你什么都照不见。其实,这也同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是同理的。看“觉悟”二字写得多有意思,“觉”字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字是竖心一个“吾”。我们积累了很多知识,但你敢说自己有“见吾心”的能力吗?我们向外发现了无比辽阔的世界,但你真的有能耐向内见到无比深邃的内心吗?其实这种探究内心的能力,是我们一生的历练,也许这种历练需要某种简单而优雅的仪式伴随,而喝茶就是一件这样简单的事。武夷山的岩茶,茶汤金黄亮丽,所以古人说“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茶叶制作技术应当更加先进了,为什么今日却越来越难喝到这“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呢”?是我们的心太躁动了。那种水静犹明的心情,才让我们以一种最便捷的方式触摸到一些真谛。
今天是一个发愤图强的时代,人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是这个世界的事情真的就是花功夫用蛮力就可以抵达最好的境界吗?我们今天还能听到那些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吗?所以,茶禅一味的过程,其实是使我们的心宁静下来的过程。
(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我们今天看到的茶可以是绿色的、有机的,但是我们生活的调性是什么颜色?一定是绿色的、透彻的、有机的吗?今天是一个色彩浓郁的时代,但在浓郁之中有时候我们失去了隽永。怎样才能在隽永和澄澈之间把握到一种心灵的智慧?中国的儒释道其实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内容。中国儒家倡导君子之德,是秉天地至清之气的,一个人的气节一定是耐得住考验的。所以论语中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武夷山人是有福气的,因为体会不到隆冬岁寒能寒到哪里去?武夷山永远是满目葱茏。但是在北方,现在已经到了下雪的时候,在北京你会发现什么先凋零,一定是夏天最漂亮的叶子。那些阔叶的植物刚到早春就迫不及待地抽出嫩芽,几天之间就开出许多嫩绿嫩绿的小叶子,然后油汪汪地生长,风一吹哗哗作响。而且,经历了夏天的雨,经历了秋天的霜后,这些阔叶需要的营养最多,它的叶片最肥。但谁最早凋零呢?就是向世界索要最多的养分、吸引了最多的阳光、漂亮一时的这些阔叶,它们一定最早落下去。谁最后凋零?到了岁寒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后凋。即使在北方,松枝也是常青的。因为它是针叶,它的叶子就像一根针那么细,不像阔叶那样丰美,但它却坚韧最耐寒冷。中国儒家提倡的人格是什么样的呢?不是那种喧哗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乎仁”。一个人一定要说很多漂亮话吗?真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说不等于不做。做得最好要的最少的人,是生命保持最久的人,这跟我们饮茶不一个道理吗?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陆羽的《茶经》曾经说过“茶味至寒”,茶是寒性的,所以它最适合于精行修德之人。一个人要想修炼自己,总是亲近那些过于火爆的东西是不行的,什么叫“耐得住寂寞”,你能像茶一样耐得住寂寞在天地至清之气中生长吗?饮茶是饮一份寒性和清雅。所以大家说,春天喝绿茶就是在败火。当你燥气太重时就要用茶去压制。杜甫说,“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一个万物早开的时节,一杯茶可涤荡自己的心情。茶是可以伴随四时的,带着一份从容。在茶里 我们可以体会什么呢?我觉得人跟茶的缘分,有时候也随着年龄渐生渐长。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喝茶也许是最好的仪式,因为喝茶这件事,就是急不得的。你在慢慢的过程中会完成一种调动,就像我说的慢慢唤醒老茶,慢慢启迪心智,在一种从容不迫的时光涤荡之下,终于相遇了最好的发现。墨子说,“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大家看武夷山水都觉得好,而我在九曲清流之中漂流觉得山水如画,这是大家共同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大家吃相同东西也有相同嗜好,好茶也是一样的。静下心来你才会觉得,淡而隽永的美是因为那种典雅的过程完成了从容的唤醒,是一种真正深沉的勇敢,那种勇敢就叫君子之德。所以孔子怎么解释呢?说君子的道德有三种,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话是说一个胸怀博大的仁爱担当的人,他必定很勇敢。
(四)懂得人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们现在浓艳的福气很多,清淡的福气很少,因为我们都不在乎生活当中清淡隽永的福气。我们会在饮茶中放下很多的纠结而获得一种通达的情怀,我们不再剑拔弩张而获得一种柔软悲悯。茶,这种草木之间生长起来的东西,它跟你的肺腑之间有一种轻盈的默契,所以我说喝茶这件事,不能只看茶多酚对人的养生,这不是一份物理的实验报告,而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成长。我们在茶中学习到一种通达透彻,学会放弃很多的纠结和较真。
我曾经看到很多做茶、爱茶的朋友,他们在泡老茶时的那一份虔诚宁静,让我心存感动。真正的老茶,是不敢轻易叫醒的。我曾经遇到一位朋友给我泡百年的陈普,陈年的普洱在泡之前要把瓶花插好,要先净手、焚香,摘掉所有的首饰。一切澄澈下来后,用最好的山泉水烹开。看着老茶入瓮,然后做什么呢?绝对不敢把这泡水直接沏到这茶上,而是一遍一遍地去淋壶身,用挥发性好的紫砂壶,一点一点在时间中把老茶幽幽唤醒。它已经沉睡了百年,你敢突然叫醒它吗?我看到滚沸的水沏在紫砂壶上,在淡淡的熏香之中,在静静的插花相伴之下,虽然壶中没有半点水,但是老茶的香气渐渐挥发出来。一种暖暖的香气扑鼻的时候,你心中怎么可能没有感动呢?所以我说,人学会对茶敬畏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我们有万古山川,我们不敢不敬畏它;我说儒释道合一,都可以在茶中得到体会,喝茶的人你以为都是一种随缘的、浅淡的、率性的行为吗?喝茶时可以使人真正勇敢、意志坚强,你相信这样吗?为什么说勇者不惧,意思是人心总是要走到一定的份上,才会懂得辽阔的勇敢。
(五)和而不同
今天这个世界,大家火气都很旺,较真的人越来越多,摩擦很多。什么时候我们有宁静的心呢?什么时候我们在草木氤氲之下真正磨洗出一种透彻的情怀呢?我们饮茶能够饮出这样的境界吗?人生能够悟出这样的况味吗?什么是儒道释之间的互见呢?
中国文化的一切,从来都不是断然分开的。也许在一盏茶之间,所有的这一切你都感受到了。我们走出国门去看整个亚洲文化,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和”是什么?中国人讲究“和为贵”,但是这种和不是表面式的一团和气,而是孔夫子讲的和而不同,是大家带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格,能够和谐共融。第二个字,饮茶为“敬”。恭敬之心,喝茶的人都是不敢亵慢的,大家都是在喝茶时说请喝茶,其实敬畏之心是在礼仪之中逐渐调动起来的。孔子有句话叫“恭之不辱”,你对别人敬重是不会招来侮辱的。第三个字“清”。时至今日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像水一样轻盈涤荡的情怀。第四个字“寂”。一个人的心如果不空就无法收纳世间万物。
中国人生命经验的成长一定不能放弃山林。如果你远离了山林,你就带一点草木氤氲培育出来的香茶,在茶中去感悟,可以让自己完成一种还原,可以让你的心亲近到自然之中。比如大画家石涛,一张白纸铺在眼前便是“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中国人画的山水都是心中山水的自然演绎,这一切能少了自然的养育吗?古人讲这个茶汤是“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这不就是滋养吗?如果你能喝进松风,喝进一剂丁香味,这些金黄的茶汤就会给你酝酿出一种金黄色的情绪,它温暖而祥和。你用金黄色的眼光再去打量世界的时候,就会看到一片优美。
(六)外化内不化
儒释道想要融合,都在一盏茶。茶最终会形成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我们是什么态度呢?儒家说人走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叫“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听起来简单,其实挺难。因为它是双重标准,从心所欲是内在的,不逾矩是外在的。儒家这般表述用了七个字。但是道家就更简单了,把它变成了五个字,这就是庄子说的“外化内不化”。外在要融入生活规则入乡随俗,承担使命。内不化,要保持自我,不放弃梦想。内外合一才是一个不失落自我、融进社会的好的人生。他们说的都一样,那么这一切在茶里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我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比喻:生活其实就是一锅滚开的沸水,生活不会因为垂青谁谁就变成温泉。进入社会,你都受这100℃的煎熬。人不能选择社会的水温,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生命的质地,你能选择的是你与水的相遇方式。看看我们的武夷岩茶,一把干茶在没投入沸水中煎熬之前它的形状很难看,投进去以后会怎么样呢?在煎熬之中,水把那些皱巴巴干燥的叶子变得滋润了、丰美了,它的舒展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释放。更重要的是,它在被水成全的同时,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生命能与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如果用庄子外化而内不化的话来说,武夷岩茶外化就是能改变水,内不化就是叶子不管是干的还是舒展的,它始终都在。
什么是从茶中学习呢?茶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态度,儒释道可以从中打通。古往今来的诗词跟当今科技都可以在我们生命中融会贯通,而这一切完成的是生命的成全。所以我想在武夷山下,大家的幸运就是我们在天地之间向茶去学习一种生命态度。在饮茶的过程中,让所有的文化随着茶香入心滋养,给自己一个最蓬勃的态度,像茶一样被社会成全,最终成全社会。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茶是怡情的。想要品味这幽幽的茶香吗?心需要宁静。庄子有句话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水是可以照见世间万物的,但不是在任何时候,而是在它宁静之时。当大海把每朵白沫拍甩到岸上时,它能照得见天地吗?人心在匆忙的压力之下被很多的欲望鼓荡着,一会儿求名,一会儿求利,既在乎别人的赞誉,也介意别人的诽谤。心里有泡沫,你能照见本性吗?你什么都照不见。其实,这也同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是同理的。看“觉悟”二字写得多有意思,“觉”字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字是竖心一个“吾”。我们积累了很多知识,但你敢说自己有“见吾心”的能力吗?我们向外发现了无比辽阔的世界,但你真的有能耐向内见到无比深邃的内心吗?其实这种探究内心的能力,是我们一生的历练,也许这种历练需要某种简单而优雅的仪式伴随,而喝茶就是一件这样简单的事。武夷山的岩茶,茶汤金黄亮丽,所以古人说“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茶叶制作技术应当更加先进了,为什么今日却越来越难喝到这“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呢”?是我们的心太躁动了。那种水静犹明的心情,才让我们以一种最便捷的方式触摸到一些真谛。
今天是一个发愤图强的时代,人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是这个世界的事情真的就是花功夫用蛮力就可以抵达最好的境界吗?我们今天还能听到那些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吗?所以,茶禅一味的过程,其实是使我们的心宁静下来的过程。
(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我们今天看到的茶可以是绿色的、有机的,但是我们生活的调性是什么颜色?一定是绿色的、透彻的、有机的吗?今天是一个色彩浓郁的时代,但在浓郁之中有时候我们失去了隽永。怎样才能在隽永和澄澈之间把握到一种心灵的智慧?中国的儒释道其实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内容。中国儒家倡导君子之德,是秉天地至清之气的,一个人的气节一定是耐得住考验的。所以论语中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
武夷山人是有福气的,因为体会不到隆冬岁寒能寒到哪里去?武夷山永远是满目葱茏。但是在北方,现在已经到了下雪的时候,在北京你会发现什么先凋零,一定是夏天最漂亮的叶子。那些阔叶的植物刚到早春就迫不及待地抽出嫩芽,几天之间就开出许多嫩绿嫩绿的小叶子,然后油汪汪地生长,风一吹哗哗作响。而且,经历了夏天的雨,经历了秋天的霜后,这些阔叶需要的营养最多,它的叶片最肥。但谁最早凋零呢?就是向世界索要最多的养分、吸引了最多的阳光、漂亮一时的这些阔叶,它们一定最早落下去。谁最后凋零?到了岁寒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后凋。即使在北方,松枝也是常青的。因为它是针叶,它的叶子就像一根针那么细,不像阔叶那样丰美,但它却坚韧最耐寒冷。中国儒家提倡的人格是什么样的呢?不是那种喧哗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乎仁”。一个人一定要说很多漂亮话吗?真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说不等于不做。做得最好要的最少的人,是生命保持最久的人,这跟我们饮茶不一个道理吗?
(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陆羽的《茶经》曾经说过“茶味至寒”,茶是寒性的,所以它最适合于精行修德之人。一个人要想修炼自己,总是亲近那些过于火爆的东西是不行的,什么叫“耐得住寂寞”,你能像茶一样耐得住寂寞在天地至清之气中生长吗?饮茶是饮一份寒性和清雅。所以大家说,春天喝绿茶就是在败火。当你燥气太重时就要用茶去压制。杜甫说,“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一个万物早开的时节,一杯茶可涤荡自己的心情。茶是可以伴随四时的,带着一份从容。在茶里 我们可以体会什么呢?我觉得人跟茶的缘分,有时候也随着年龄渐生渐长。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喝茶也许是最好的仪式,因为喝茶这件事,就是急不得的。你在慢慢的过程中会完成一种调动,就像我说的慢慢唤醒老茶,慢慢启迪心智,在一种从容不迫的时光涤荡之下,终于相遇了最好的发现。墨子说,“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大家看武夷山水都觉得好,而我在九曲清流之中漂流觉得山水如画,这是大家共同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大家吃相同东西也有相同嗜好,好茶也是一样的。静下心来你才会觉得,淡而隽永的美是因为那种典雅的过程完成了从容的唤醒,是一种真正深沉的勇敢,那种勇敢就叫君子之德。所以孔子怎么解释呢?说君子的道德有三种,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话是说一个胸怀博大的仁爱担当的人,他必定很勇敢。
(四)懂得人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们现在浓艳的福气很多,清淡的福气很少,因为我们都不在乎生活当中清淡隽永的福气。我们会在饮茶中放下很多的纠结而获得一种通达的情怀,我们不再剑拔弩张而获得一种柔软悲悯。茶,这种草木之间生长起来的东西,它跟你的肺腑之间有一种轻盈的默契,所以我说喝茶这件事,不能只看茶多酚对人的养生,这不是一份物理的实验报告,而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成长。我们在茶中学习到一种通达透彻,学会放弃很多的纠结和较真。
我曾经看到很多做茶、爱茶的朋友,他们在泡老茶时的那一份虔诚宁静,让我心存感动。真正的老茶,是不敢轻易叫醒的。我曾经遇到一位朋友给我泡百年的陈普,陈年的普洱在泡之前要把瓶花插好,要先净手、焚香,摘掉所有的首饰。一切澄澈下来后,用最好的山泉水烹开。看着老茶入瓮,然后做什么呢?绝对不敢把这泡水直接沏到这茶上,而是一遍一遍地去淋壶身,用挥发性好的紫砂壶,一点一点在时间中把老茶幽幽唤醒。它已经沉睡了百年,你敢突然叫醒它吗?我看到滚沸的水沏在紫砂壶上,在淡淡的熏香之中,在静静的插花相伴之下,虽然壶中没有半点水,但是老茶的香气渐渐挥发出来。一种暖暖的香气扑鼻的时候,你心中怎么可能没有感动呢?所以我说,人学会对茶敬畏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我们有万古山川,我们不敢不敬畏它;我说儒释道合一,都可以在茶中得到体会,喝茶的人你以为都是一种随缘的、浅淡的、率性的行为吗?喝茶时可以使人真正勇敢、意志坚强,你相信这样吗?为什么说勇者不惧,意思是人心总是要走到一定的份上,才会懂得辽阔的勇敢。
(五)和而不同
今天这个世界,大家火气都很旺,较真的人越来越多,摩擦很多。什么时候我们有宁静的心呢?什么时候我们在草木氤氲之下真正磨洗出一种透彻的情怀呢?我们饮茶能够饮出这样的境界吗?人生能够悟出这样的况味吗?什么是儒道释之间的互见呢?
中国文化的一切,从来都不是断然分开的。也许在一盏茶之间,所有的这一切你都感受到了。我们走出国门去看整个亚洲文化,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和”是什么?中国人讲究“和为贵”,但是这种和不是表面式的一团和气,而是孔夫子讲的和而不同,是大家带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格,能够和谐共融。第二个字,饮茶为“敬”。恭敬之心,喝茶的人都是不敢亵慢的,大家都是在喝茶时说请喝茶,其实敬畏之心是在礼仪之中逐渐调动起来的。孔子有句话叫“恭之不辱”,你对别人敬重是不会招来侮辱的。第三个字“清”。时至今日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像水一样轻盈涤荡的情怀。第四个字“寂”。一个人的心如果不空就无法收纳世间万物。
中国人生命经验的成长一定不能放弃山林。如果你远离了山林,你就带一点草木氤氲培育出来的香茶,在茶中去感悟,可以让自己完成一种还原,可以让你的心亲近到自然之中。比如大画家石涛,一张白纸铺在眼前便是“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中国人画的山水都是心中山水的自然演绎,这一切能少了自然的养育吗?古人讲这个茶汤是“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这不就是滋养吗?如果你能喝进松风,喝进一剂丁香味,这些金黄的茶汤就会给你酝酿出一种金黄色的情绪,它温暖而祥和。你用金黄色的眼光再去打量世界的时候,就会看到一片优美。
(六)外化内不化
儒释道想要融合,都在一盏茶。茶最终会形成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我们是什么态度呢?儒家说人走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叫“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听起来简单,其实挺难。因为它是双重标准,从心所欲是内在的,不逾矩是外在的。儒家这般表述用了七个字。但是道家就更简单了,把它变成了五个字,这就是庄子说的“外化内不化”。外在要融入生活规则入乡随俗,承担使命。内不化,要保持自我,不放弃梦想。内外合一才是一个不失落自我、融进社会的好的人生。他们说的都一样,那么这一切在茶里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我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比喻:生活其实就是一锅滚开的沸水,生活不会因为垂青谁谁就变成温泉。进入社会,你都受这100℃的煎熬。人不能选择社会的水温,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生命的质地,你能选择的是你与水的相遇方式。看看我们的武夷岩茶,一把干茶在没投入沸水中煎熬之前它的形状很难看,投进去以后会怎么样呢?在煎熬之中,水把那些皱巴巴干燥的叶子变得滋润了、丰美了,它的舒展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释放。更重要的是,它在被水成全的同时,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生命能与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如果用庄子外化而内不化的话来说,武夷岩茶外化就是能改变水,内不化就是叶子不管是干的还是舒展的,它始终都在。
什么是从茶中学习呢?茶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态度,儒释道可以从中打通。古往今来的诗词跟当今科技都可以在我们生命中融会贯通,而这一切完成的是生命的成全。所以我想在武夷山下,大家的幸运就是我们在天地之间向茶去学习一种生命态度。在饮茶的过程中,让所有的文化随着茶香入心滋养,给自己一个最蓬勃的态度,像茶一样被社会成全,最终成全社会。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