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维稳策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个月的中国股市,充分展示了其一切皆有可能的“任性”。千股跌停、千股涨停、1000多家上市公司集体停牌,以及动辄盘中涨停、收盘跌停的巨幅震荡——这些奇观在此前国内外任何一次股灾中都难得一见。
  2015年6月15日之后的四周内上证综指暴跌35%,市场普遍认为,这轮股灾的导火索是被动去杠杆。在过去一年里,上证综指暴涨150%,由于有了改革(对应主板牛市)和经济转型(对应创业板牛市)预期,投资者错误地把对政府的信任转变为对股市的信任,于是券商两融、伞形信托、民间配资、股权质押等场外资金蜂拥而入,推升股市猛烈上涨。据估算,上述四项金融资产总规模在 5 万亿以上。回过头看,随着获利盘离场,即使不清查这些场外配资,市场也有调整的内在要求。但在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工具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再加上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投资者对新工具、新环境不熟悉,这次去杠杆的调整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资本市场的令人恐惧的一面宣泄得淋漓尽致。
  从6月27日开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利好股市的政策:央行不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人社部表态养老金入市,上交所和深交所调降A股交易结算费用,证监会发布两融新规以及暂停IPO,证金公司大幅增资扩股,21家证券公司联合托市,中金所限制股指期货交易,财政部承诺不减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国资委要求国企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公安部排查恶意卖空,等等。
  毫无疑问,政府救市是必要的。股票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典型代表,但随着前期股市的非理性下跌,信息扭曲失真达到空前程度,股票优劣无法判断,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正在丧失。由此来看,这个市场已经出现失灵的情况,正在丧失自我修复能力,再加上一些当时不可预知的场外因素,政府再不加以干预存在崩溃的可能。
  如果看实际效果,救市政策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救市有为风险投机者买单之嫌,尤其是涉及养老金和财政资金时更为敏感,但考虑到融资盘崩盘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事急从权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
  但是在救市过程中,政府不惜动用各种强力的行政措施,也值得商榷。首先,监管存在漏洞。资金具有逐利性无可厚非,金融的本质也是加杠杆,但相关部门显然对一些新的金融工具监管不到位,风险爆发后对严重性估计不足。其次,救市时机并非最佳。在股市已经明显形成非理性下跌的趋势时,政策力度不足无法阻止跌势,反而使市场形成了救市无效的印象,投资者心理预期恶化进一步加剧下跌。再次,系统的应急预案缺失,各部门间政策缺乏协调配合。各项政策针对性不强,出台时机不合理,随意修改规则,效果大打折扣。
  强力救市的成本自然不菲。一方面,目前股市的稳定是以行政力量驱使市场交易为代价的,市场的无序可能凸显。但政府救市的本意并不是要用政策取代市场规律、对资本市场的运行起主导作用,而是切断市场失灵的作用链条,让市场重回理性的轨道,为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各路救市资金在市场最危机时刻不计成本托市,基本上没法考虑资金效益,这部分资金最后的损益情况还取决于市场的演变。
  回顾一下美国1987年股灾的救市措施,可以看到,应急措施都是公开和市场化的,救市资金接盘的风险也是分散化的。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市场在政府会长期托底的预期下盲目下注。
  救市是为了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当达到既定目的之后,救市资金的退出肯定会提上日程,这又将对市场产生新的压力。尤其中国股市投资者以散户为主,长期救市的预期会使他们对政策的依赖性大大加强,风险偏好强的甚至可能进一步加杠杆赌政策,如此循环下去,股市的生态系统将变得敏感而脆弱。
  目前来看,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还不成熟。中国股市还没有恢复元气,外部资金大多还在观望。虽然暂时隔离了激烈的多空博弈,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得到了抑制,但从国际金融市场的角度考虑,与各种做空资金的角逐还远未见分晓。如果政府贸然退出,很可能令之前的救市前功尽弃。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企稳之后,股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将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国股市的核心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内部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股票价格严重脱离公司内在价值,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能获得投资者青睐,这时候尤其需要一个公平的规则;二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仍然存在严重问题,缺乏有效的供求调节系统。因此,中国资本市场亟需推动IPO注册制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真正把定价权逐渐交给市场。
  (本刊编辑吴思执笔)
其他文献
新兴经济体崛起趋势仍将继续,一个多元化世界经济新格局即将诞生?  世  界经济需要新兴领导力,比如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带领世界的经济往前发展。相信在2016年G20峰会上,会对IMF、世界银行的会员一个重新的整合。G20应着力构建可持续的新增长框架,制定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完善多元治理合作机制,以应对全球治理新形势。  二战后世界政经体系  中国经济报告:请回顾、反思二战后世界政经体系的特征、发展
期刊
中美必须借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再次共同认识保持国际政经秩序稳定以及对其进行适当改革以适应国际政经新现实的必要性  今  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各国都举行很多活动加以纪念。之所以要纪念当年那场残酷战争的胜利,最主要目的就是回顾当年那场人为灾难发生的原因、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追求人类更加和平与繁荣的未来。当前,中美分别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如何发展,不仅攸关两国利益,也
期刊
正在稳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为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确立了新的发展坐标,这一发展坐标涵盖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参与运营、优化布局、传承文脉和服务城乡六个维度  中  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以集约高效为总目标、生态宜居为总要求、参与运营为新尝试、优化布局为新导向、传承文脉为新理念、服务城乡为落脚点。  集约高效:房地产业发展总目标  房地产业要实现集约高效发展的目标,应从以下四个方
期刊
结构性矛盾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  前,各地经济发展都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实现新一轮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新一轮较快增长,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和谋划,特别要注重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地方经济形势和矛盾  中国经济报告:据报道,2015年上半年中国各省市区GDP增速下降,你怎么看待当前各
期刊
中国将它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转化为巧实力,在今天虽然防止了在亚太地区形成一种对它怀有敌意的联盟,但并非一劳永逸  约  瑟夫·奈是哈佛大学的大学杰出贡献教授(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曾任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并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现在是外交政策委员会的委员。约瑟夫·奈是国际
期刊
今年的10月份,对于中国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节点。就在当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京召开,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即将在本次会议上揭开面纱。  答案令人期待;然而,时机却也有些微妙。中国经济减速尚未显露明显止跌迹象,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依然步履维艰。而值此转型阵痛之际,人民币贬值,尤其是今夏股市的狂泻,不仅更为加剧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甚至
期刊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权力应该大幅扩大,欧盟委员会应该成为一个恰当的政府,并有民选总统  希  腊问题会摧毁欧洲货币联盟吗?还是揭示了应该如何拯救欧元区?争议重重的最新协议——有些类似于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今天的希腊相当于当时的德国——可谓欧元区存在神话的新转折。该协议导致了希腊左翼执政党左翼联盟(Syriza)的分裂,也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她的坚决不妥协的财政部长朔伊布
期刊
中国货币政策看上去仍然过于碎片化,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应明确承担维护价格稳定和  金融稳定的职责,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更多依赖财政政策工具  2011  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和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因对“宏观经济因果关系上的实证研究”的贡献,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宏观
期刊
中国股市与经济基本面背离,是因为股票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参与者均不成熟  中国近一轮牛市的形成  要想评估中国股市状况、未来趋势以及是否存在泡沫,有必要对中国近一轮牛市的形成进行梳理。  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名义GDP增速高达10%-12%,在一些地区增速还要更高。但是当时中国的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因为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投
期刊
强权国家衰落了,两百年来困扰世界的传统意识形态以及所谓的国际价值体系也逐渐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应该在日渐迷失的国际社会建立一个向导的地位  自  二战结束之后,尽管西方在政治理念、军事实力和世界经济方面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但是针对“权力”概念的重新构架总是不断地在演变。二战的终结,使得美苏这两个意识形态彼此对立的国家都得以兴起。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两大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