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为学生不爱学语文而苦扰、忧虑。怎样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呢?兴趣是学会每门课程的起点和催化剂,“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有了兴趣,人才能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活动的带有愉快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会使大脑神经敏锐、灵活起来,使信息接受区形成优势中心,神经细胞就会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兴趣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激发脑肽的释放,而脑肽是记忆与学习的关键动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堂课如果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孜孜探求,创设了许多别开生面的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谜语导入、音乐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不胜枚举,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好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尝试运用。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样一则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看喜剧时,我们会捧腹大笑;看悲剧时,我们会叹息流泪,这就是说喜剧和笑声、悲剧和叹息总是联系在一起。我们今天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一部悲剧,却充满了笑声,这是一场笑的悲剧。那么这个悲剧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引人发笑呢?他的哪些性格引人发笑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这个设置悬念的导语,诱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钻研课文的兴趣。
  
  二、设疑激趣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精、设得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教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将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而发,发而后快。在这个过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例如教学说明文《死海不死》一课,魏书生老师在讲课时,提问“死海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倒霉的名字?”这一风趣而又幽默的设疑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思考死海为什么不死?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又如在讲《祝福》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祥林嫂姓什么?”于是全班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急忙在课文中寻找,但反复找也没有找到。此时,老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以姓名为突破口,经过分析,让学生茅塞顿开。原来祥林嫂根本就没有姓名,为什么呢?老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人有姓名,而女人却没有,自然而然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活动调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但精力专注却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水平等不同情况,将教学过程设计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辩、诵、唱、演等均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学生妙语连珠地说,慷慨激昂地辩,声情并茂地诵,惟妙惟肖地演……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种力量。” 以经常参与获得成功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四、竞赛促趣
  
  竞争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竞争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组织个体竞争,还应组织群体竞争,使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去帮助别人,并同时获得个人的成功,从成功中享受乐趣。
  例如,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的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形成。这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我又适时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得双方队员一个个摩拳擦掌,比赛中出现的好词、好诗,我会当场翘起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紧挨着向上窜,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有的学生唯恐老师看不见他举手,擅自起立诵读自己的创作,后来竟出现了几个学生一起起来竞争的情景。
  这种竞赛置学生于乐趣中学习,学生思维更加敏捷活跃,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煽情”引趣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动才心动,心动才思发,“煽情”也是语文教学中引发兴趣的主要手段。
  “煽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充满激情,二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感情。
  例如于漪老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上课伊始她就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然后学生齐背杜甫、王安石的诗,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慢慢进入“春”的意境中。之后,于漪老师又进行引发:“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学生经过于老师诗一般语言的引导,早已被融进了春天的气氛中,体验着对春的向往、热爱之情,这为下面的教学确立了良好的基调。
  “煽情”表现在另一方面则是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诚然,文章不是无情的,语文教材中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的动情之作,不吐不快之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富有情感的讲课语言和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十分敏锐的。同时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才智、情操的树立和培养,无一能离开美的感受与熏陶。语文教材中有无尽的“美”的宝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可谓“得天独厚”。因为语言艺术是神通广大的,它不仅能把造型、表演等艺术美表现出来,还能把山川草木的自然美、人类社会的生活美描绘出来。因此,语文教材中的美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只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兴趣的产生要经过“好奇、求知、爱好”三个过程,我们将这个规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充满愉快。
其他文献
研究发现,7厘米的鞋跟,即脚部与地面呈15度角,可以使骨盆肌肉的电流活动减少15%左右。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回顾过去十三年的工作时,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培养语言探究意识    语言探究意识包括字、词、句、段以及语感能力的探究意识。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揣摩凝练生动的语言,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探究。  教学《守财奴》一文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等旧的教学形态中走了出来,开始关注语文课堂的实际效益与效率,关注生活,关注人本,拓展整合教材,自主建构教材,灵活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即生成的语文课堂。同时,在教学研究领域里,也有了关于“生成”与“生成性课堂”等相关理论探索。这种生成性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实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向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摆正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由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策略上,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要求,须注重教学引导艺术。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2008年9月1日已正式施行。新《规定》中规定,食品标签有“六不准”。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新课改实施之前,语文课堂的因材施教,主要指在统一解决全班学生都应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发展能力,按能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和独立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分类,并展开相应的教学。它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
百合育种在1966年开始于以充满深情著称的Mylnefield苏格兰园艺研究所。这一想法来自该研究所主任,已故的Colin·Cadman博士,他知道我那时正在我自己的花园里涉猎于百合
一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作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其心理过程也与一般审美活动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