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物理规律课的概念,以《超重与失重》一课为例通过重拾现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概念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超重;失重;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加之高中物理知识过于复杂繁琐,抽象性概念很难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抵触和厌倦心理,严重影响物理课程教学效果。规律课程能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结合物理概念间的规律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 物理规律课的概念
物理规律课即是通过人为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变化趋势和关联性设置的教学课程。一般来讲,物理规律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实验规律。高中物理知识中,很多概念可以通过实验证实,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效果掌握物理规律,使抽象知识更为直观明确,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
其二,理想规律。很多物理知识点不能用实验证明,有可能缺少实验具备的条件;也可能实验难度较大,结果不以得出。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总结来得出理想中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其三,理论规律。这种规律是通过现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实现知识间的关联互通的过程。例如必修二所学的动能定理即是由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学生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延伸,确保知识之间的关联作用。
二、 基于《超重与失重》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
(一) 重拾现有知识,通过引导提问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
学习《超重与失重》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的三大定律,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利用提问或知识归纳引导其口述现有知识。如教师提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时,施加的力特点为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教师提问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是什么?学生可能会从字面上来理解超重就是重力增加,失重就是失去重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概念。错误的前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阻力。一旦形成,很难纠正。由此引出课堂内容“超重与失重”。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理解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
(二)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灵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景來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对于《超重与失重》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航天员在太空的视频,从课堂导入中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观察过后,教师提问:“飞船中是否存在重力?”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实验过程中。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钩码、细线、弹簧秤、水桶、水瓶、棉垫、体重计等,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将钩码挂于弹簧秤上,此时弹簧秤受力示数明显改变,教师提出问题:“钩码刚放上去时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钩码的重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当弹簧秤上升时,其示数会增大,当弹簧秤下降时,其示数会减小,钩码的重量不变。”
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下一项实验,选学生站在体重秤上做蹲下起立动作,观察体重秤的示数变化。学生发现钩码和自己体重是不变的,但是运动时会出现大于或小于实际的重力变化,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超重和失重,学生通过实践情境既能掌握二者的概念,为概念的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他们对新概念的建构。
(三) 强化概念学习
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了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现象,教师以此引出概念要点,超重即是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处的拉力>物体的重力;相反,失重即是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处的拉力<物体的重力。概念中的要点为:其一,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其重力都没有发生改变;其二,无论是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都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并无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加速上升及减速下降皆为超重;减速上升及加速下降则皆为失重。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规律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论灌输,要将实验过程或情境创设过程作为铺垫,引出此环节的概念,让学生更为透彻清晰的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在解决问题时也自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 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时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利用现实存在的科学现象解释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物理的实用性更强,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人在乘坐飞机时会出现上升和降落反应,此时即为超重和失重现象,所以飞行员为了适应空中环境需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通过离心机来掌握失重环境,避免出现不适应情况。再如玻璃纤维在存在重力的条件下制造的纤维较短,但是在太空中玻璃纤维可达到几百米长,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失重状态,而玻璃纤维是光纤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乘坐电梯时会感到眩晕,这种情况也是由超重和失重导致的,主要原因在于刚升起时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此时为超重状态,在下降时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此时为失重状态,所以在掌握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识以后可以应用到天文、机械、科研、医疗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利用超重或失重效果还是抵御出现超重和失重反应,生活中的物理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规律课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探寻规律、深入规律、掌握规律和应用规律使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参考文献:
[1]柯晓露.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以“超重与失重”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18,14(6):6-7 9.
[2]施坚.“定性-半定量-定量-理论”策略正逆实施及思考——以人教版必修1《超重和失重》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5):47-50 4.
作者简介:
林萍,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
关键词:超重;失重;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加之高中物理知识过于复杂繁琐,抽象性概念很难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抵触和厌倦心理,严重影响物理课程教学效果。规律课程能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结合物理概念间的规律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 物理规律课的概念
物理规律课即是通过人为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变化趋势和关联性设置的教学课程。一般来讲,物理规律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实验规律。高中物理知识中,很多概念可以通过实验证实,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效果掌握物理规律,使抽象知识更为直观明确,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
其二,理想规律。很多物理知识点不能用实验证明,有可能缺少实验具备的条件;也可能实验难度较大,结果不以得出。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总结来得出理想中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其三,理论规律。这种规律是通过现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实现知识间的关联互通的过程。例如必修二所学的动能定理即是由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学生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延伸,确保知识之间的关联作用。
二、 基于《超重与失重》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方法
(一) 重拾现有知识,通过引导提问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
学习《超重与失重》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的三大定律,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利用提问或知识归纳引导其口述现有知识。如教师提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时,施加的力特点为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教师提问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是什么?学生可能会从字面上来理解超重就是重力增加,失重就是失去重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概念。错误的前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阻力。一旦形成,很难纠正。由此引出课堂内容“超重与失重”。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理解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
(二)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灵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景來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对于《超重与失重》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航天员在太空的视频,从课堂导入中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观察过后,教师提问:“飞船中是否存在重力?”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实验过程中。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钩码、细线、弹簧秤、水桶、水瓶、棉垫、体重计等,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将钩码挂于弹簧秤上,此时弹簧秤受力示数明显改变,教师提出问题:“钩码刚放上去时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钩码的重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当弹簧秤上升时,其示数会增大,当弹簧秤下降时,其示数会减小,钩码的重量不变。”
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下一项实验,选学生站在体重秤上做蹲下起立动作,观察体重秤的示数变化。学生发现钩码和自己体重是不变的,但是运动时会出现大于或小于实际的重力变化,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超重和失重,学生通过实践情境既能掌握二者的概念,为概念的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他们对新概念的建构。
(三) 强化概念学习
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了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现象,教师以此引出概念要点,超重即是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该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处的拉力>物体的重力;相反,失重即是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处的拉力<物体的重力。概念中的要点为:其一,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其重力都没有发生改变;其二,无论是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都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并无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加速上升及减速下降皆为超重;减速上升及加速下降则皆为失重。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规律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论灌输,要将实验过程或情境创设过程作为铺垫,引出此环节的概念,让学生更为透彻清晰的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在解决问题时也自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 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时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利用现实存在的科学现象解释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物理的实用性更强,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人在乘坐飞机时会出现上升和降落反应,此时即为超重和失重现象,所以飞行员为了适应空中环境需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通过离心机来掌握失重环境,避免出现不适应情况。再如玻璃纤维在存在重力的条件下制造的纤维较短,但是在太空中玻璃纤维可达到几百米长,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失重状态,而玻璃纤维是光纤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乘坐电梯时会感到眩晕,这种情况也是由超重和失重导致的,主要原因在于刚升起时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此时为超重状态,在下降时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此时为失重状态,所以在掌握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识以后可以应用到天文、机械、科研、医疗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利用超重或失重效果还是抵御出现超重和失重反应,生活中的物理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规律课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探寻规律、深入规律、掌握规律和应用规律使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参考文献:
[1]柯晓露.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以“超重与失重”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18,14(6):6-7 9.
[2]施坚.“定性-半定量-定量-理论”策略正逆实施及思考——以人教版必修1《超重和失重》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5):47-50 4.
作者简介:
林萍,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