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勃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对各种美好的事物总是非常敏感,而对那些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始终持批判态度。这种艺术理念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道林·格雷误入歧途致力于追求享乐主义终致死亡的故事描写,突出展现了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于生命的不同意义。故事末尾,道林为了保留自己的美貌,毅然选择了“自杀”以救赎自己曾经享乐的罪恶。在自我牺牲的同时,道林终于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再次重申了生命勃发的重要性。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享乐主义 美貌 道德底线 勃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西方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鼻祖,奥斯卡·王尔德终身致力于宣扬唯美自然的艺术理念。他倡导人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发现美、享受美,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个性。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他对享乐主义和庸人主义的尖锐批判,他认为享乐主义是干扰人们发现美的最大障碍。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于浪漫中不失生命的力量。而具体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王尔德则是主要采用了一种前后对比的手法,更多地从享乐主义的角度去反衬人类生命的美好,而本文所介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采用这样一种表现手法,从享乐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生命的勃发和自然的唯美。
  作为19世纪与著名剧作家萧伯纳齐名的文坛才子,奥斯卡·王尔德身兼多个文学学科头衔,他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而且还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家和童话家之一。由这些众多的头衔就可以看出,王尔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他一生致力于各种文学类型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厚。主要包括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剧本《莎乐美》、《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以及诗集《瑞丁监狱之歌》和其他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等。在这当中,《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其成名作,也是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纵观整部小说,处处散发着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气息,不仅辞藻华丽,连小说主人公道林也是一个人见人夸的美男子形象。
  作为奥斯卡·王尔德的成名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虽然在后世看来是唯美主义文学的典范,但在这部小说发布之初还是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学界的强烈抨击。一些文学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中的恐怖氛围容易对读者的心灵造成阴影,而小说彻底批判物质主义的主题也受到了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广泛不满。但经过历史的检验,当时那些各有企图的抨击最终还是没有影响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道林·格雷的画像》最终还是成为了唯美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于是,后世的文学爱好者也就不再小说流派的分歧上纠结,转而开始探讨小说主人公道林·格雷的性格变迁。例如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蒋丰维就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以及巴特的“文本”概念分析出小说的主人公道林·格雷最终能够摆脱享乐主义,唤起生命的再次勃发,正是通过周围呈现的镜像对比而逐步实现的。另外,马希武先生还运用神话——批评的理论为道林·格雷找到了三个人物原型,即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以及《圣经》中遭蛇诱惑而食禁果的夏娃。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从步入歧途最终转向了自我解脱,得以实现生命意识的再次勃发。笔者认为,道林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思想的升华以及生命意义的勃发,正是在一次次欲望释放和道德约束的信念冲突过程中实现的。
  一 生命勃发的前提:发现美
  对生命本能欲望的追求,一直是文艺复兴者用以宣扬人格独立的主要借口,他们往往利用这种人本思想来放大欲望追求,以此来实现他们所谓的人文主义。而在文学范畴内,这样的创作现象也是由来已久,例如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情人女先知西比尔,为了满足自己永生的愿望,他毅然选择放弃了自己长生不老的美貌;还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的反面人物克劳迪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而歌德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魔力欲,向魔鬼许诺出卖了自己宝贵的灵魂。所有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为极大地释放自己的某些欲望而不择手段。这一人物性格也正是本文所介绍的小说主人公道林·格雷所具有的。而主人公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欲望最终还是让自己勃发的生命力逐渐消磨,转而变成了一副躯壳。笔者在对道林的欲望释放进行探讨时,着重根据道林感官享受的变化来分析道林享乐主义思想的由来。
  初看这部小说的前几章,我们会发现王尔德在开篇便借亨利·沃登勋爵之口向我们阐释了道林即将接受的新的信仰教育,即所谓的“新享乐主义”。在第一次看到道林时,亨利又为道林年轻俊美的外表所羡慕。其实起初亨利对道林并无恶意,只是觉得这样俊美的面容不应该生活在窘迫封闭的环境中,而应该在社交场合中竟然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亨利告诉道林自己的人生哲学:“生活的目的在于自我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目的。”然后,亨利还向道林描述了他眼中的人生模式:“人的一生要活得充分彻底,人就是要抒发一切感情,表达一切思想,实现所有的梦想。”可见,亨利勋爵对短暂的青春年华极为珍惜,他劝告主人公道林不要虚度自己的青春,不要碌碌无为地消磨掉自己稍纵即逝的青春岁月。他告诉道林要在生命老去之前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这样才不会留下人生遗憾。从亨利的口述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王尔德在故事的起初阶段其实也是非常赞同亨利勋爵的人生观的。也正因为赞同,才促使王尔德在编排情节的发展时安排了道林性格的巨大變化,而这一变化也恰恰反映了王尔德本人年轻时候的某些冲动理念。
  道林之所以在性格上骤然转变是源自于一副出自于画家巴兹尔·霍华德之手的油画,他将道林英俊的外表描摹地活灵活现,这样也就是无意中放大了道林潜意识当中的自负心理。加之亨利在背后不断的教唆,宣扬韶华易逝的道理,致使道林最终全盘接受了亨利的哲学观。他坚定地对自己说:“不顾道德而追求感官享受”。新享乐主义由此在道林的心中根深蒂固。之后,在亨利的引导下,道林逐渐活跃于上流社交场合,并在虚荣心不断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坚定了自己享乐主义的信仰。此后他对感官享受的痴迷近乎于膜拜,他提出:“感官并不亚于灵魂,拥有许多秘密等待人们去揭示”,这里的更多秘密除了各种欲望外,实际上包括王尔德一直宣扬的发现美。从这一点上来说,道林对“新享乐主义“的理解其实较之亨利来说是更为彻底的。虽然亨利也宣称“追求美才是生活真正的秘密”,但在他的实际行为中还是着重于追求欲望。带着这种彻底的新享乐主义思维,道林开始了新的生活体验之旅,他在随后的十八年中体验了所有的奢侈享受,还结交了多名正值韶华的青年男女,并全身心研究了各种高雅文化。可见,这种新享乐主义并非一无是处,他确实引导道林发现了王尔德所说的一些美。   二 生命勃发的挫折:自私的享乐
  在长期的体验之旅中,道林确实发现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他同样也犯下了一些无法弥补的罪行。而在这些罪行的揭露方式上,王尔德似乎有意让道林迷失。故事中道林的大多罪行都是在事后由巴兹尔和西比尔揭露出来的。
  在体验享乐的十八年中,曾经受到上流社会追捧的道林还是免不了这些人的冷嘲热讽。他们揭露说英俊的道林经常混迹于肮脏的底层社会,还在与女子的接触中无意间伤害了格洛斯特勋爵夫人、亨利寡居的妹妹温黛琳女士、乡村姑娘海蒂等多名女子的感情,并最终导致她们的人生悲剧。此外,画家巴兹尔还指责道林引诱多名青年与社会对抗,并致使他们最终死亡。除此之外,道林最严重的罪行就是与几宗命案的发生有关。对道林一往情深的演员西比尔,由于无法得到道林的真心倾慕,只能每天按着道林的安排扮演虚构的爱情。终有一天,西比尔无法忍受这样冷漠孤寂的生活而选择了服毒自杀。得知道林的这一罪行后,画家巴兹尔前往道林的住处试图劝服道林改过自新,但道林却认为巴兹尔是在有意针对自己。于是,他趁巴兹尔不备,狠心地杀死了这个给了自己永久美貌的画家。而演员西比尔的弟弟詹姆斯为了能够为姐姐报一箭之仇,多年来一直伺机杀死道林,但狡猾的道林却一次次地成功脱险,并在最后一次脱险中用魔鬼赋予其的年轻面庞蒙骗了年少的詹姆斯,并彻底从詹姆斯的视野中消失。后来,报仇心切的詹姆斯还是如他的姐姐一样惨死树林,而仇人道林却依然逍遥法外。由此可见,新享乐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可以引导道林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进一步升华他勃发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会引导道林走向罪恶的深渊。在享受美的过程中,道林逐渐对这样的享受视为顺其自然,这样也就放大了他的自私心理,在享受的过程中毫不在意他人的生命。
  三 生命的再次勃发:期盼灵魂的重生
  在这篇小说中,王尔德一方面赞扬亨利、道林所宣扬的新享乐主义在发现美层面上的有限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强烈批判这种新享乐主义在扭曲人性上的巨大影响。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倾向性不免令读者感到不解。但我们再次细细品味故事中的一些言语时,我们会发现,其实王尔德之所以没有申明自己对道林的态度,正是因为他对道林的思想转变始终还抱有希望。但是当故事发展到画家巴兹尔被道林杀害、代替道林受苦的画像逐渐变得丑陋时,王尔德开始明确了自己对道林的态度,就是毁过于誉。
  由小说后期的情节发展可以看出,缺乏道德约束的道林最后已经无法控制自己自私的欲望。他残忍地对待西比尔迫使其自杀身亡,杀死画家巴兹尔却仍然镇定自若没有一丝悔过的表情,甚至于还要挟阿兰·坎贝尔帮他毁尸灭迹等,都可以看出小说发展到后期,道林已经彻底沦为了一个破坏道德的恶魔。画家巴兹尔思想保守,但他内心存有的传统道德标准还是表现了他思想中的进步性。所以当巴兹尔被道林杀害后,读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此时的道林无论是在剧中剧外都会遭到唾骂。而最能反映道林深重罪孽的实际上正是那幅与他灵魂互换的画像。演员西比尔自杀的那天晚上,回家后的道林无意间发现画像的表情多了一些冷酷。这之后,道林十八年的恶行都一一流露在了画像上:面部衰老、双手粗糙肿胀、四肢衰弱、躯体变形。道林杀死巴兹尔后双手沾满鲜血的模样也反映在了画像上,而后西比尔弟弟詹姆斯横死使鲜血的颜色更浓了。可见,王尔德之所为故事设置画像的角色,实际正是为道林的种种恶行设置了一个旁观者。但罪恶终究还是会受到惩罚,即使没有外力,自己也会去惩罚自己,在无法忍受内心的道德折磨和画像的丑陋之后,道林最终选择了自杀来赎罪。而且也只有这样,画像才会还原俊美。可见,犯下累累恶行的道林毕竟还有着人的本质,他的良心始终遭受着谴责。之所以选择自杀,或许是他最终认识到了美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只有祈求尽早重生才可以让美的灵魂延续。
  综上所述,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虽然是一部饱含恐怖和凶杀气氛的阴暗小说,但它的主题意义却是在引导读者去认识到发现美和追求美对生命勃发的重要性。虽然小说中道林所宣扬的“新享乐主义”可以帮助人们去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但这一思想的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它的正面意义。所以,根据故事结局的判断,王尔德最终还是放弃了对“新享乐主义”的推崇。道林的死亡既代表了其生命意义的重生,又象征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重塑,而他对唯美主义的不懈追求最終还是帮助其奠定了世界文坛的卓越地位。
  参考文献:
  [1] [英]王尔德,黄源深译:《道连·格雷的画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顾梅珑:《是叛逆,还是堕落——从〈道林·格雷画像〉看“生活模仿艺术”观的悖谬》,《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 吴刚:《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 宋西妮:《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 刘茂生:《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俞海宝:《奥斯卡·王尔德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性》,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作者简介:付邦明,男,1965—,河南扶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英美文學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风格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 情节 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式小说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国。这种小说主要以废弃的古堡、荒原为背景,描绘极端的或不同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把劳伦斯的诗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详细论述了诗人劳伦斯所经历的,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以及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
期刊
摘要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英诗歌中“秋”诗意象的分析发现,中国诗人喜欢“悲秋”,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秋的收获,但是二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和联系主要是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中英诗歌 “秋” 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中都不乏以秋天为主题的佳作,但两个国家
期刊
摘要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詩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关键词: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杰
期刊
摘要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最为杰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将黑人传统音乐融入其创作中。不仅如此,兰斯顿·休斯的作品还洋溢着世界主义的情怀,他将布鲁斯音乐中关于黑人苦难情绪的表达,融合成了对全世界弱势全体的关注。兰斯顿·休斯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将永垂不朽。  关键词:布鲁斯音乐 诗歌创作 兰斯顿·休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兰斯顿·休
期刊
摘要 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关键词:《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人类使用色彩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原始人从季节流转、万物枯荣看到了大自然的色彩
期刊
摘要 由古至今,历代论者对孙绰玄言诗地位、成就多有评述,对其性格的考察却甚为粗疏,以致影响到了对孙绰其人的全面认识与评价。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述孙绰出处行藏,认为孙绰个性真率、深情、张扬,自有其可爱的方面,只是在东晋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下,孙绰较为复杂的个性同东晋士族的尚好、倾向不相一致,最终导致历史上对其个性的一些出于偏见的贬抑与讥刺。  关键词:孙绰 个性 《世说新语》 
期刊
摘要 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很有特点,无论是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以及他寄情山水;还是佛理的渗透,无不体现柳宗元多维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