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游戏环境创设的四把“尺”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中提到“无人问津”的益智区,引发了我对班级游戏环境创设的思考。其实,不管是在益智区还是其他区,只要用以下四把“尺子”来加以衡量,就能够找到班级游戏环境创设的所长所短。
  第一把“尺”:兼顾质与量,体现有效性
  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在各个游戏区域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无疑是基本的要求。这里的“丰富”表现为游戏材料种类与数量上的充分性,是一种量上的体现。比如,在益智区的创设中,提供的游戏材料可以非常多样化。以领域类别来分,可以分为健康类、数学类、科学类、语言类、社会类、艺术类等;以操作形式来分,可分为拼图类、接龙类、配对类、镶嵌类、套叠类、棋类、迷宫类等。每一类的材料又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健康类材料可包括生活自理类(系鞋带、编辫子等)、手眼协调类(螺丝螺母、钥匙和锁、串珠等)、健康知识类(健康棋、配对卡等)。如果班级内另设了数学区、科学区、语言区、自理区等,则可将益智区的材料与这些区的材料适当区别开来。至于这个“量”到底要多少才合适,须考虑益智区的空间大小和可进区人数。一般来说,益智区应提供3~5类材料,每类材料有多样化的形式,进区幼儿人均应有2种以上的选择。
  但是,游戏材料只有“量”上的保障还是不够的。如果不在游戏材料的“质”上精益求精,大量的游戏材料也会变得无人问津。这里的“质”指的就是游戏材料的适宜性,更具体来说就是游戏材料是安全完整的、适合幼儿年龄的、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对游戏材料的“质”进行评价,体现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中,游戏材料的安全完整性是比较容易进行评价的,通过观察外观、亲自操作体验,教师能很快得出结论。但游戏材料是否适合幼儿年龄、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则需要教师根据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在认知挑战上不超出幼儿能力范围,同时形象美观、操作有趣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比如,同样是棋类材料,小班幼儿因认知能力有限、合作能力不强,比较适合规则简单、图案有趣的动物棋、水果棋、图形棋等,中大班则可提供那些规则逐步复杂、挑战性不断增加的飞行棋、五子棋、斗兽棋、跳棋、围棋等。另外,购买的益智类玩具往往以高结构材料为主,玩法单一,教师可以考虑投放一些废旧物、自然物为主的低结构材料,允许幼儿有多样化的玩法。比如,投放一些瓶盖,瓶盖两面分别红蓝颜色,幼儿可以用瓶盖玩“撒瓶盖”游戏(十个瓶盖撒出去,记录有几个蓝色面朝上、几个红色面朝上,感知数的分解组成),幼儿也可以用瓶盖玩拼摆游戏,还可以用瓶盖玩建构游戏等。
  话题中提到的益智区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20多种材料,看上去琳琅满目,在“量”上已经比较丰富,却不能吸引幼儿操作。即便老师引导幼儿学习了材料的玩法,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究其原因,或许可能是这些材料在操作难度上过高或过低,高结构材料过多,同时在操作形式与外观上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通过与幼儿谈话,来了解幼儿的想法,以便及时更换调整游戏材料。
  第二把“尺”:把握新与旧,体现渐进性
  游戏环境的创设是一个渐变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与幼儿经验紧密连接的过程。教师在游戏环境创设中容易踏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新学期开始时将所有游戏材料全部更换成崭新的,以此“辞旧迎新”,标志幼儿长大了,要玩新游戏、要学新本领。但从幼儿的心理体验和经验连接上来看,这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从幼儿心理体验出发,任何教育环境,包括游戏环境,都应该让幼儿处于既陌生又熟悉的氛围中。环境中熟悉的因素能带给幼儿安全感,帮助幼儿进入游戏状态;陌生的因素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一成不变的游戏环境和全然新异的游戏环境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从幼儿经验的连接考虑,游戏环境要连接幼儿的已有经验并适当拓展幼儿的新经验,而不是只关注新经验的获得。
  因此,在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要把握好新材料和旧材料之间的比例,做到循序渐进地更新换代。即便是新学期开学伊始,也可以保留上学期幼儿喜爱度较高、依然能吸引幼儿操作的游戏材料,同时根据对上学期幼儿游戏状态的观察,舍棄那些对幼儿失去挑战和吸引力的材料,细心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是否能够受到幼儿欢迎?如果不受欢迎又是为了什么?教师还是需要在游戏观察、与幼儿谈话等过程中进行反思,并循序渐进调整游戏材料。这个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是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话题中未详细提及教师在创设益智区时所提供的20多种益智玩具是否都是新材料,但从“大量的玩具操作说明”“崭新的托盘、标志”“一同学习了每一个游戏的玩法”等描述及幼儿的表现进行推测,这些材料多数是幼儿不熟悉的新材料。如果是这样,那么游戏材料在新旧比例上是不够恰当的。
  第三把“尺”:平衡预设与生成,体现生长性
  游戏环境的创设通常被认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理所当然成为游戏环境创设的主体,于是游戏环境充满了预设的意味——教师依据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认识,提供自己认为对幼儿有价值的游戏材料,幼儿在教师布置好的游戏环境中开展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环境创设的思路显然忽略了游戏环境创设中的另一主体——幼儿。作为游戏环境的体验者、游戏活动的实践者,幼儿是游戏环境中真正的主人,幼儿应该对游戏环境创设有充分的发言权。因此,游戏环境不应该是学期初被教师完全预设好的,学期初的游戏环境应该是有所留白的,学期过程中的游戏环境应该是“会生长”的。
  游戏环境的“不断生长”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思考,进而在适宜的时机增、减、更换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深入开展;也有赖于教师聆听幼儿对游戏环境的期许,进而投放幼儿所建议的游戏材料;还有赖于教师给幼儿提供直接参与游戏环境创设的机会。以益智区为例,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半成品,使幼儿能自制益智玩具投放到益智区;可以在益智区设置展示区,允许幼儿将操作结果、记录单、设计图等展示出来与同伴分享;可以鼓励幼儿设计益智区的标识和各类材料的标识等等。这样的游戏环境才是真正属于幼儿的游戏环境。而话题中的益智区是典型的由教师主导的、预设的、静态的游戏环境,从游戏材料到游戏玩法都是完全设计好的,更多时候幼儿是这个游戏区域的“客人”而不是“主人”。这可能也是益智区“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第四把“尺”:提供鹰架与挑战,体现支持性
  游戏环境是幼儿的乐园,也是充满教育支持的智慧园。来自环境和教师的支持能够使幼儿更加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教师的支持可以通过介绍新材料、鼓励认可幼儿的活动、观察指导幼儿的游戏等多种显性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在游戏环境中提供鹰架与挑战,以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游戏。这包括以下方面。
  以简单有趣的方式提示游戏玩法。比如,提供某些玩具材料的操作方法或玩法示意图,而不是完全依赖玩具本身配备的说明书,因为有些说明书可能未以童趣形式呈现玩法,而且幼儿解读说明书的能力各有不同。
  收集幼儿作品制作成图片集,作为参考资料与游戏材料一起投放。比如,将幼儿设计的陀螺作品制作成集,供进行陀螺设计的幼儿自由翻阅;提供游戏材料的难度等级标识,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同时不断产生继续挑战更高难度材料的愿望;为某些游戏材料设计闯关记录卡,使幼儿能随时记录自己的闯关成绩,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我。
  在游戏环境中提供鹰架和挑战的方式还有很多,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教师会知道这些隐性的支持是否发挥了作用,进而不断进行调整。话题中,益智区里投放了“大量的玩具操作说明”,教师还“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每一个游戏的玩法,同时还激励小朋友们要勇于挑战”,但效果依然不好。这里需要弄清楚投放的玩具操作说明幼儿是否能看懂,一口气学习每一个游戏的玩法是否适宜。如果支持的方式不恰当,也是无法促进幼儿投入游戏的。
  对于教师来说,试着用上述四把“尺子”来综合衡量班级游戏环境的创设,有可能帮助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最终唤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热情。
其他文献
2016年起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鼓励生育,但无人照护成为制约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因此,构建多样化的托育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的托育需求,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课题组对南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托育服务类型呈多样化形态,不仅包含较为常见的机构式托育、幼儿园托班,也涌现出了新的托育形式——家庭式托育。家庭托育点分散在住宅区内,其中的托育
看到话题,对作者的两难处境,真是感同身受。如果是我,不会让孩子转班,因为这治标不治本。如果是我,会从家长、幼儿、教师自身这三个方面由表及里,从根源上逐一解决问题。  第一,可以由幼儿园领导出面,与硕硕妈妈沟通,及时向文文家长道歉,并协商医药费赔偿方案。  第二,要改变硕硕父母的认知和态度。比如,可以创造机会,让硕硕家长现场观察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情景——同班的孩子根本不和他玩,甚至其他家长也带着孩子离
春天到了,小班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大家看到操场上黄色的花开了。几朵小花引发了幼儿一连串的问题和讨论。在自主解答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对花的兴趣异常高涨。如何尊重小班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发现的小花作为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园内自然资源,通过问题提出,引发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展高阶思维,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激发幼儿尊重自然、爱护植物的博爱情怀,开展有意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能确保幼儿自主游戏时间,提供丰富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幼儿游戏,教师该做什么呢?  尊重孩子,做一个静心的观察者  【案例1】走廊上拴着一只“小狗”  大(1)班的走廊里,轩轩脖子上套着一个用塑料玩具连接成的链子,链子的另一头挂在走廊墙壁的挂钩上,孩子嘴里不停地“汪汪”直叫,像极了一只被拴住的“小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带着疑问开始观察,过了一会儿,阳阳取下挂钩上
那天,开会时正好遇到莲花二村幼儿园的王微丽园长。儿子曾在那所幼儿园度过了三年快乐时光。午饭时,忽然想起儿子叨叨了很久的幼儿园的肉夹馍,就问王园长:“今天,孩子们吃肉夹馍吗?”她说:“每周五都是啊,你忘了?”  我怎么会忘呢?因为王园长是陕西人,所以,莲花二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常常可以吃到南方不常见的北方风味的面食。  儿子读幼儿园时,每到周五就欢愉雀跃,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就盘算着:今天中午要吃两个肉夹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这些细节来实现培养人和完善人的目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对教学细节的处理中,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或潜在
我园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小树迷宫,这可是我们园2017届大二班的小朋友亲自设计建造的。请听听我们的故事吧。  阶段一 建一個好玩的迷宫  开学初,孩子们在玩幼儿园内的小栅栏迷宫时,纷纷说“这个迷宫太简单了”“迷宫太矮了,我都能看到出口”……这个迷宫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游戏愿望了。大班幼儿喜欢更具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并有能力设计创造自己喜欢的游戏,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探索迷宫世界,鼓励他们设计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喜欢学习和收集优秀的美术教育活动,并迁移到自己班的美术课程中,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如何将自身体验的美术内容转换成适合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成为摆在一线老师面前的大问题。  看似简单的美术活动幼儿却完成  不了  在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刘丽新老师组织的一次培训活动中,老师们体验了彩泥的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其中以促进精细动作发展为目标的“两片云彩满天雨”活
天气见凉,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要穿棉背心了,可他们遇到了“顽皮的”小拉锁。拉锁不大,但对于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是个挑战。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将拉锁与幼儿喜欢的小汽车形象结合在一起,创编了一首小儿歌:“拉链宝宝,对对齐;小汽车,停车站;拉链宝宝,钻进车;钻啊钻啊,钻到底;安全带,请系好;嘀嘀嘀,小汽车开了。”通过儿歌帮助幼儿掌握拉拉链的方法。  在练习巩固期间,我发现有4名幼儿还不能独立完成系拉锁,
“翼阅读”是东方之星自主研发的学前阅读课程。该课程借鉴国际先进的阅读教育理念,结合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运用阅读理解策略与技能,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课程以主题的方式组织阅读材料(内容),设有家庭、自我、合作等12个主题。每一个大主题下有三本原创绘本、两则原创诗歌和两个童话故事。  上一期已经介绍了教师怎样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使用预测和建立联系的阅读理解策略,这一期将继续介绍教师怎样引导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