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9vv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理解?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会面对彼此误解的尴尬,面对难以沟通的无奈。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觀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找寻存在的感觉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
  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做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
  那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依唯物论者的观点:生从父母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妈妈生下我,我就有了。而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灭。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体之外,还有独立的灵魂。人的肉体固然会在几十年后败坏,会受到时间限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超然于肉体之外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得到延续。基督教的教义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永生的期待上:受到限制的尘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下,分有上帝的生命而获得不灭的新生。在他们虔诚的祈祷中,死亡作为通向天堂的门户,又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属于断灭论、一世论。虽然他们以科学为标榜,但科学只能对外部世界进行研究和改造,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对唯物主义者的结论,宗教家所提倡的两世论,认为生命中有独立不变的灵魂,又落入了常见,同样是不究竟的。
  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提出了三世论,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
  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人生的确很短暂。可是通过对佛法的修学,我们会发现:人其实是不会死的。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期生命的开始。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仅仅要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要关心未来生命的幸福。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整体关怀,佛陀在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后,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开示了有关现世乐、来世乐和涅槃究竟乐的原理。
  
  点石成金者的悲哀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其他文献
官是一种职业,商也是一种职业;当官是一种爱好,经商是一种选择。按老人家的话说,都是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的。想当年,尧舜禹还禅让制呢。你我都知,这世上本无对和错,全是因为标准和游戏规则就有了褒和贬。而在中国,若干个百年沧桑里,商人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屁民角色。那时,一个人要“发达”只有两种途径,一者是读书做官,二者是经商致富。可你看看那些历史碎片里,到处是读书人的篇章,充满书香与理想,而踩到最底的商人身上,
期刊
有些人生,是健康的直达车,但更多的人,总要经历些健康风雨,才能再见幸福的彩虹。有些是“小风雨”,不值得大书特书,有些却是“倾盆大雨”,一度被浇得身心受挫还不敢与人倾诉,诚如男人的身体尊严。近年,随着国际医学领域对性能力问题日趋关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性生活的质量,这是维系夫妻幸福生活与自身健康的重要纽带,这不是羞于启齿的20世纪,这是敢于正视自己、热爱自己的21世纪!如果你的性能力正在发出SOS求救
期刊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商人,很富有,也很仁义。他在经商途中,看到在他国沦为奴仆的鲁国老乡,总是自掏腰包把他们赎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凡是在他国赎回鲁国奴仆的人,都可以从国库中报销赎金。但子贡认为,自己是心甘情愿做善事,家里也“不差钱”,就执意不要国家为他支付赎金。  孔子知道后,并没有表扬子贡的“慈善行为”,而是说,因为有子贡这样的先例,以后赎回奴仆的人也不好意思到国库领取赎金,照这样下去,恐怕再
期刊
喜欢看西方魔术节目的童鞋们会发现,那些魔术师们最喜欢的一项装扮是什么?帽子。高高的帽子一戴上来,喜感自然来。估计是洋人鼻子高,所以帽子也高。中国人讲究眼帘低垂鼻孔朝下,内心放荡表面矜持,真正的高帽子戴头上有点不方便,也不符合低调的祖训,于是喜欢给人戴形而上的高帽子,颇具文化底蕴。“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高戴乌纱帽的官人,和戴羊肚子白毛巾类帽子的屁民都喜欢玩送人高帽子的游戏,机巧,
期刊
商会会长总成绩=媒体报道数据X50%+会长博客X25%+会长微博浏览量X25%。  商会秘书长总成绩=媒体报道据X50%+商会秘书长博客X25%+微博浏览量X25%。    二、 评选的时间和程序:  2011年6月份《中国商人》杂志社组织专人负责榜单策划和前期调研。  2011年8月份组建制榜专业团队。  2011年9月1日,中午12:00起开始,11月15日12:00截止,共搜集和挖掘到111
期刊
贾母去世了,终年83岁。对她本人来说,倒没有什么遗憾,但对于贾府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终于随着贾母的逝去“树倒猢狲散”,“忽喇喇似大厦倾”。究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贾府子弟“安荣尊贵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  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魔咒,这个魔咒千百年来成了中国商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至今仍然如幽灵般地和每一个中国商人如影形随……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富裕程
期刊
一个个具体的中国商人中,很少看到谁会把彼此之间的良性关系作为战略目标去经营和维护。比较常见是,当初你情我愿,慷慨激昂,颇有义字当头的豪迈,随之而来却是你给我挖坑,我给你设局,打得头破血流者不在少数。  比较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的兴衰沉浮,我们很容易从日本找到大量百年以上企业,甚至还有超过一千年的,中国也曾有如晋商这样经营过百年以上的商帮,但最终的命运无不是随着时局的演变分崩离析。  今天的中国商界,
期刊
情欲交织的名利场,往往成为英雄豪杰的黄粱一梦,无利不起早的商人群体,自然也难幸免。若当事人为女性,其生前身后的声望,往往跟并非结发老公的一个或多个男性有关,若当事人为男同学,其最后的结局,也往往跟一个或多个并非结发妻子的女同学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婚姻家庭遭遇的沖击,从一些词语的化石中可见一斑。因为包二奶的时尚,所以“二奶”这个词,不再是传统的那个含义。也因为有不敢或不忍心包二奶,却
期刊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句俗语中国人耳熟能详,它像预言、像真理,像人和钱打交道时的一种游戏规则或者说格言,不知曾经让多少人牵肠挂肚。  对财富和分配问题控制过严,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可能心凉了,人走了。有时,花大价钱挖来一个高人,也可能非但无益于发展大计,还可能把企业搞得面目全非。聚散之中,只要企业家本人还未到“商圣”的境界,此事从来闹心。  古代中国商人中有范蠡“三聚三散”故事不仅为史马迁所推崇
期刊
投资渠道有限,经营实业利润越来越薄,于是去投机,去炒作;投机往往失手,资金打了水漂,于是多数人想方设法企图越过法律和道德的篱笆去“集资”,少数人则公然行骗。  并购潮、上市潮、基金潮、集资潮、炒卖潮……总有一些闹剧以时尚的名义粉墨登场,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商人,以及平头百姓在“经济结构失调”的大环境中你方唱罢我登台。  一个中国商人,在汉代初期据说必须穿一白一黑两只鞋子,借此跟士、农、工三大排名前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