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时候,道路上的积雪还未化净。洛阳去往南京的驿道上,马车的辙痕深深轧在泥水中,初春的花苞转眼入了尘。素色帷幔里,王阳明拿起杜牧的诗集消遣时光,看到“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时,忽有几片花瓣从窗外飘来,轻柔地厮磨着他的心事。
车夫见马儿困顿,顺手打了一鞭子,马儿高亢地鸣一声,蹄声又哒哒响在驿道上,仿佛催他回乡。在异乡的每一个夜里,他都想念故里,想品一盅绍兴陈酿,想听一曲婉转吴谣,想去看看立春时分的钱塘湖。
好久未与父亲执子相对了。他珍藏的那副玉石象棋,托人带了回去,权作父亲闲时消遣。记得年幼时,他与棋友互杀不倦,母亲摆好饭食催了许久他也不理会,母亲气急,将棋子掷到河中,浪一卷就没了踪影,父亲安慰他许久才罢。想来那天母亲做的该是他爱的茄鲞,用过冬的漕油一抹,就是正宗的江南味道。后来,他每每念起这些精细妥帖的菜肴,都要叹一两回。
宅邸就在前面了,他看见祖父修建的瑞云楼的檐角低低垂下,在晚霞中散落成一片孤影。久病在床的父亲看见不让他省心的儿子已是名士清官了,欣慰不已。父子俩整夜促膝长谈,回忆从前的事。
他记得,第一次去居庸关外时央求了父亲许久,没想到此行铸成了他年少清傲、志比天高的性情。他从关外回来就说要成为扬名立万的将军,父亲大惊,痛斥他一顿,他才作罢;而后他又说要做圣贤,让家里人忧心不已。古之圣人屈指可数,小子安敢论及孔孟之德?所以刚及弱冠,父亲就将他送去南昌联亲。
殷殷红烛向晚侵晓,他却在结亲那天途经道观,看那道士风骨清朗、言谈不俗,便与之谈论养生术,因而错过婚宴,让父亲又惊病一次。
父亲一直想有个乖顺的儿子,希望他的仕途平坦顺遂,却不能如愿。入仕后,他因发忠正之言得罪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后来官居江西巡抚,恰逢宁王举事,他率军平定赣南之乱,自此功成,总算不负父亲的期望。
这时的王阳明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看惯了官场的暗流汹涌,即使不言人非,未曾结宿怨,也是倦了。“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回乡的心愿达成了。星河漫天的夜晚,他悠然卧于少年时的枕簟上,梦回贵州龙场,竹林翳然,似有弟子的清朗书声。恍然醒来,竟怀念起那些坐而论道的时光。
会稽山下,鉴河两岸,曾有琅琊王氏煮酒谈玄,也有谢太傅谆谆教子。物换星移,而今的会稽山人杰辈出,他生出收徒讲学的心思来。几年后,他便辞官回乡讲解“心学”。
他遍访山野,群贤相随,在山水之间体悟心学、教导学子。心学子弟不同于儒生,虽求进取,却对科举无甚热衷。
心学之盛让朝中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生出嫉恨,便在会试上出题让学子讥讽心学,谁知很多人宁愿弃考也不愿媚时求荣。这事儿传到王阳明耳朵里时,他正和一帮朋友品竹叶青,新掐的芽尖泛着嫩绿,但微有苦涩。他饮茶不语,学生王艮不乐意了,“先生学问既不与孔圣人求异同,声望又极高,多是小人毁谤。”他放下茶盏,正色道:“若吾道有错,天下必有人来求真知,岂非善事?”
他向来温和,不显锋芒,如今教书育人,用曾经执掌黑白的手拨开茶叶嫩绿的芽尖,鼻尖闻得清冽气息,才是心之所向。
王阳明写下一张告示,自道学识拙劣且抱病在身,只愿取案牍之明,教化学生。即便如此,依然有大批学子来听他讲学。心学之盛,在两百年后仍传往东洋海外,令异族人士也奉为人生真理。
方寸之明,可昭日月;堂前黼黻,竟黯然失色了。明月下,清泉流过松石,他想起儿时戏言,心生感慨。
本以为自己再无缘于仕途了,却有快马加急送来任状,请他出山。嘉靖七年,也是王阳明回乡的第三个年头,朝廷希望王阳明能平定匪乱。
这时的他已缠绵病榻多日,可当眼前浮现出当年平定赣南的景象,鄱阳湖畔碣石潇湘,风声猎猎中依稀留着火烧连舟的痕迹,他想不出推辞之语。他已是乞骨回乡的老人,再为国出征一次又何妨?
想起年少时在居庸关看到的黄沙金戈、边城连绵,豪气顿时涌上心头,笔墨洇开一汪恣肆,带着义无反顾的决绝。或许他骨子里一直有武将的洒脱豪迈,才屡屡用文官之笔书写韬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两岸落木萧萧,只一孤舟横渡川流,王阳明再次离乡出征,却没能等到归家的那一天。平定叛乱后,他仿佛预感到来日无多,递交辞呈后就乘船返乡,途中病笃。弟子流着泪询问遗志,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当时少年北望,志在封疆,而今刻石记功,心学后继有人,还有何遗憾?他对生死向来看得通透。
就在那一年,王阳明逝于青龙浦上,江西军民空巷相送。来年春,他路过的汀岸兰芷馥郁,不知又有幾多繁花逐水而去了。
车夫见马儿困顿,顺手打了一鞭子,马儿高亢地鸣一声,蹄声又哒哒响在驿道上,仿佛催他回乡。在异乡的每一个夜里,他都想念故里,想品一盅绍兴陈酿,想听一曲婉转吴谣,想去看看立春时分的钱塘湖。
好久未与父亲执子相对了。他珍藏的那副玉石象棋,托人带了回去,权作父亲闲时消遣。记得年幼时,他与棋友互杀不倦,母亲摆好饭食催了许久他也不理会,母亲气急,将棋子掷到河中,浪一卷就没了踪影,父亲安慰他许久才罢。想来那天母亲做的该是他爱的茄鲞,用过冬的漕油一抹,就是正宗的江南味道。后来,他每每念起这些精细妥帖的菜肴,都要叹一两回。
宅邸就在前面了,他看见祖父修建的瑞云楼的檐角低低垂下,在晚霞中散落成一片孤影。久病在床的父亲看见不让他省心的儿子已是名士清官了,欣慰不已。父子俩整夜促膝长谈,回忆从前的事。
他记得,第一次去居庸关外时央求了父亲许久,没想到此行铸成了他年少清傲、志比天高的性情。他从关外回来就说要成为扬名立万的将军,父亲大惊,痛斥他一顿,他才作罢;而后他又说要做圣贤,让家里人忧心不已。古之圣人屈指可数,小子安敢论及孔孟之德?所以刚及弱冠,父亲就将他送去南昌联亲。
殷殷红烛向晚侵晓,他却在结亲那天途经道观,看那道士风骨清朗、言谈不俗,便与之谈论养生术,因而错过婚宴,让父亲又惊病一次。
父亲一直想有个乖顺的儿子,希望他的仕途平坦顺遂,却不能如愿。入仕后,他因发忠正之言得罪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后来官居江西巡抚,恰逢宁王举事,他率军平定赣南之乱,自此功成,总算不负父亲的期望。
这时的王阳明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看惯了官场的暗流汹涌,即使不言人非,未曾结宿怨,也是倦了。“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回乡的心愿达成了。星河漫天的夜晚,他悠然卧于少年时的枕簟上,梦回贵州龙场,竹林翳然,似有弟子的清朗书声。恍然醒来,竟怀念起那些坐而论道的时光。
会稽山下,鉴河两岸,曾有琅琊王氏煮酒谈玄,也有谢太傅谆谆教子。物换星移,而今的会稽山人杰辈出,他生出收徒讲学的心思来。几年后,他便辞官回乡讲解“心学”。
他遍访山野,群贤相随,在山水之间体悟心学、教导学子。心学子弟不同于儒生,虽求进取,却对科举无甚热衷。
心学之盛让朝中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生出嫉恨,便在会试上出题让学子讥讽心学,谁知很多人宁愿弃考也不愿媚时求荣。这事儿传到王阳明耳朵里时,他正和一帮朋友品竹叶青,新掐的芽尖泛着嫩绿,但微有苦涩。他饮茶不语,学生王艮不乐意了,“先生学问既不与孔圣人求异同,声望又极高,多是小人毁谤。”他放下茶盏,正色道:“若吾道有错,天下必有人来求真知,岂非善事?”
他向来温和,不显锋芒,如今教书育人,用曾经执掌黑白的手拨开茶叶嫩绿的芽尖,鼻尖闻得清冽气息,才是心之所向。
王阳明写下一张告示,自道学识拙劣且抱病在身,只愿取案牍之明,教化学生。即便如此,依然有大批学子来听他讲学。心学之盛,在两百年后仍传往东洋海外,令异族人士也奉为人生真理。
方寸之明,可昭日月;堂前黼黻,竟黯然失色了。明月下,清泉流过松石,他想起儿时戏言,心生感慨。
本以为自己再无缘于仕途了,却有快马加急送来任状,请他出山。嘉靖七年,也是王阳明回乡的第三个年头,朝廷希望王阳明能平定匪乱。
这时的他已缠绵病榻多日,可当眼前浮现出当年平定赣南的景象,鄱阳湖畔碣石潇湘,风声猎猎中依稀留着火烧连舟的痕迹,他想不出推辞之语。他已是乞骨回乡的老人,再为国出征一次又何妨?
想起年少时在居庸关看到的黄沙金戈、边城连绵,豪气顿时涌上心头,笔墨洇开一汪恣肆,带着义无反顾的决绝。或许他骨子里一直有武将的洒脱豪迈,才屡屡用文官之笔书写韬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两岸落木萧萧,只一孤舟横渡川流,王阳明再次离乡出征,却没能等到归家的那一天。平定叛乱后,他仿佛预感到来日无多,递交辞呈后就乘船返乡,途中病笃。弟子流着泪询问遗志,他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当时少年北望,志在封疆,而今刻石记功,心学后继有人,还有何遗憾?他对生死向来看得通透。
就在那一年,王阳明逝于青龙浦上,江西军民空巷相送。来年春,他路过的汀岸兰芷馥郁,不知又有幾多繁花逐水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