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面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enmem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习惯上把面条称为“面”,既简洁,又明快,实在是一种很值得称道的叫法,面这种食物是不简单的。
  要说起来,面条就是用面粉做出来的细条状的食品,做面条所用的面粉大多用的是小麦磨成的面粉,当然也有用别的面粉如荞面之类做成的,不管是什么面粉做成的面条,统称为“面”。
  在古代,面不仅是一种稀罕物,而且,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汤饼。现在,已经没有人把面叫做汤饼了,像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广东伊府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这些极其流行的面,也只是叫做面,不叫汤饼。
  朝鲜冷面是一种很爽口的面,它的做法是用荞麦面与小麦面各半、并掺加一些淀粉来和面,这是为了增加冷面的韧性,若是纯用小麦面,就不是那个味儿了。也有的朝鲜冷面索性不用小麦面,只用细玉米面加土豆淀粉。将煮好的面条捞出来,冷却之后,放入狗肉丝、鸡蛋、鸡汤、辣椒、香油、酱、白醋、芝麻等。若是没有狗肉,就用牛肉来代替,但是,牛肉拌出来的朝鲜冷面终不如狗肉拌出来的好吃。朝鲜冷面是诸多面食中风味独特的一种,味道既香又辣,而且还有酸甜之味,是颇受人喜欢的面。
  全卤面是老北京的富贵人家爱吃的一种面,而且,吃全卤面要在夏至的前一天,先用慢火将猪肉、牛肉、鸡肉、鸭肉煮出浓汤,这是做卤汁用的。等到吃全卤面的这天,再将燕窝、银耳、金针菇、鱼翅、海参等放进煮好的浓汤中,加上料酒和酱油,用小火慢慢去熬。等到锅开三滚之后,先用红薯淀粉勾芡,再打几只鸽子蛋缓缓倒进卤汁中,然后用铁勺炸一些花椒油,趁热泼在卤汁上。这样,全卤面的卤汁就做成了。这等吃法绝非一般百姓所能吃得起的,因此,全卤面虽然味道不错,却不是大众化的面食。
  四川的担担面却是一种平民面食。最初,担担面的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叫卖的,故此名为“担担面”。担担面虽然是平民面食,佐料却很丰富,有红酱油、大油、香油、芝麻酱、蒜泥、葱花、辣椒油、花椒末、醋、豆芽、味精,还有人在担担面的佐料中添加炒好的猪肉末或豌豆尖,味道更好。传统的担担面讲究面细无汤和麻、辣、鲜,因此,花椒末是担担面必不可少的,担担面一定要加上一些花椒,味道才好。
  炸醬面也是一种味道极好的面。炸酱面用的酱是黄酱、甜面酱各半。老北京人做炸酱面,讲究者所用的黄酱必须是前门六必居卖的黄酱,甜面酱则要用西单天源酱园的甜面酱。吃炸酱面的时候,光是买这两种酱,就要跑半个北京城。炸酱面用的肉要有肥有瘦,用刀将肉切成细细的肉丁。做炸酱面时,炸酱不能添水,要用小火干炸,这样炸出的酱才有美好的香味。吃炸酱面时,要有小红萝卜丝、黄瓜丝、芹菜末、香椿末。青豆、黄豆、白菜丝、掐菜、菠菜、韭菜吃前要在滚水中焯一下。这些蔬菜虽然不算山珍海味,但是,因为出产的时令不同,想凑齐了也不容易。实在不行,蔬菜少几样也是可以的。再不行,一根黄瓜也能吃炸酱面。当然,也可以吃炸酱油面,做的时候用葱花来炝锅,倒入酱油,拌面而食之。
  可是,宋朝的时候,南方人却不大吃面,说是当年达摩老祖来中国传道,见到有人吃面,就上前把人家的饭碗打翻在地,喝斥道:“安得此杀人之物?”意思是说面有剧毒,吃了会要人命。当然,达摩不让别人吃面的这个故事并不可信,然而,北宋名医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竟然写道:“小麦乃世之常食之物,然经火煮而食之,其性壅热,善动风气,此甚验也。”意思是说面是有毒的。如果面真的有毒,那么,经常吃面的北方人却不见有因为吃面而中毒的。对此,宋朝的《琐碎录》中是这样解释的:“西北麦经霜雪,南方少雪,故面有毒也。”意思是说,小麦是有热毒的食物,霜雪能解小麦的这种热毒,北方的小麦经过了秋霜和冬雪,所以就没有毒了,南方小麦很少有机会遇到霜和雪,所以就有毒。其实,这是一种猜测的臆说,毫无科学道理。不过,古代的人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有人说了,就有人相信,于是,荒诞的说法就成了真理。当然,古代的南方人也想吃面,来换换口味,可是又怕中毒,于是,有些聪明人就在煮面时在锅里多放萝卜,因为萝卜能解毒,或者多准备一口锅,把面煮到半熟时,换另一口锅接着煮,说是这样面就无毒了。其实,这方法也很荒诞。
  说起了面,唐朝有一件和面有关的事情。当时,后来成了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夫人姓王,是他当临淄王时娶的,人很贤惠。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原配王夫人被封为皇后,可是,身为皇帝的李隆基这时身边的漂亮女人多了,便不喜欢王皇后了,想废除她的皇后之位。王皇后便哭着说:“当初你没做皇帝的时候,有一次你过生日,没有钱吃面,我用我身上的小褂子给你换了面吃,你忘记了吗?”李隆基听了王皇后的这番话,悯然动容,废除皇后之位的事情就暂时缓议。不过,王皇后后来还是被废了,因为对许多男人来说,面的力量最终是比不过漂亮女人的。
  看来,即使是面这样的美食,若是遇上了世间的美色,占上风的往往是美色。
  不过,不管怎么说,人间有面,可以充饥,可以品味,终究是芸芸众生的福气。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宋代有许多旅行诗,宋朝文人多在旅途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清雅的审美空间。京口瓜洲,一水之间。王安石孤舟独渡,得到的是江南岸边好大的一片春色,那一个生机盎然的“绿”字,染透了宋代诗歌长卷。  人在旅途,不舍昼夜。诗人晁冲之有一首名篇写的正是《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上了年纪的晁氏独骑瘦马,长途旅行,至天蒙蒙亮时,到了一
期刊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焚香对古人来说,除了是生活雅趣的表达方式外,在养生活动中更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说“入室闭户,烧香静坐,方可谓之斋也。”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提到了:“于一净室内,焚名香一炉于所卧床头,又须设几案,上着香炉,下着所拄龙杖及履鞋等物……”  香的清芬之气具有安定心神的功效,在静坐调息时香作为
期刊
曹操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他戎马一生,又患有头疾,时有发作,若非施吐纳、行气、导引之术,则早已病故。而他长期身处战事之中,缺乏一个适合修身养性的环境,能养生至66岁已相当不错了。  曹操生于东汉王朝将倾之际,“性不信天命之事”,但却坚信气功锻炼可以长寿,这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大干一番事
期刊
不顾  四月里,杏花开了梨花开。  开得浓烈,开得奋不顾身。一场私奔一样的花事,好似生既相爱,死亦何恨!  心里毛茸茸的,突然就湿漉漉的,突然就怦怦乱跳了——这是四月天呀。花绽如雪的四月呀,梨花开了,一团一团的,人站在梨花里,倒成了梨花的点缀了。  山如眉黛秀,人恍恍惚惚的,什么都干不下去,只觉得心里长了什么似的。这“什么”又诱着人,坐在花树下,坐久意未厌。一个人,也可以就着这连绵的杏花,吹个玉笛
期刊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  仁德养肝  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他表现出了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称之为“慈眉善目”
期刊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立是结构。  结构并不比解构简单,甚至更为艰难。有所“立”即意味着道成肉身,意味着对有限人间的具体承荷。此所以宋儒发为“横渠四句教”(张载,1020-1077)先要毅然决然界定心性得以成立的前因后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学礼、何以立?  香之为道,同样如此,其有天上人间、形上形下之间、具体而微的有所
期刊
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终有一天会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你所忧虑的那个没有了的你,只是一具偶然的肉身。所有的肉身都是偶然的肉身,所有的爹娘都是偶然的爹娘,是那亙古不灭的消息使生命成为可能,是人间必然的爱愿使爹娘相遇,使你诞生。  这肉身从无中来,为什么要怕它回到无中去?这肉身曾从无中来,为什么不能再从无中来?这肉身从无中来又回
期刊
毫不夸张地说,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欠别人的债。如果借了别人钱财,心里就会忐忑不安,睡不好觉,直到偿清后,才会踏实安心。不过,在我的青春年少时,欠下了一笔永远偿还不了的债。这个债不是金钱,而是书债!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劳作之余,就用读书缓解身心的疲惫。那时,公开出版的书不但数量有限,内容更是乏善可陈。听说邻村的周燕翔家里藏有不少书,就约了他的一个远房侄儿陪着上门借书。不
期刊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實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的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期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
期刊
1965年,台湾“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合并,成立了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著名学者李霖灿是中央博物院元老级的研究人员,在中央博物院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之际,他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中央博物院的有关往事,从他的回忆文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学术界的良好风气。  当时的李霖灿,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受聘为中博院的助理员,独自在野外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