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成全父母还是子女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7日,贵州省遵义市,孩童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

  “双减”以后,一场家庭教育领域的转变正在发生。
  真正的改变不会那么快到来。曾经的“宇宙补习班中心”北京海淀黄庄,方圆500米内一度存在超过100家教培机构。“人去楼空”后,家长们干脆起了“自己上”的决心。
  8月中旬,不少媒体集中报道新东方在京、杭等地开设“优质父母智慧馆”,其中的课程内容包括育儿方法和时间分配等知识性内容。尽管新东方澄清,课程并非是針对父母的学科培训,“优质父母智慧馆”也已改名为“家庭教育智慧馆”,但家长的担忧是真实的。“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的自嘲背后,他们似乎做好了亲自上阵的思想准备。

主食和零食的关系


  广州一家亲子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负责人王慧璐说,“双减”之后,许多家长的心理状态更加复杂了。“可能对某些家长来说,教育机构就像一根‘稻草’,当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辅导自己孩子的时候,机构就是求助的对象。”
  在接待家长来访者的时候,王慧璐发现,作为教育政策变动的直接承受者,家长的压力有目共睹:心理咨询师才刚刚开口询问,他们就开始掉眼泪。“我想他们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心里绷得很紧,一些平时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当坐到咨询师面前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并反思。”有的家长理智上不允许自己动手惩罚孩子,跟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只能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发泄情绪。
  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的时候,家长对当下教育政策的调整,一时还难以适应:虽然“双减”政策出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更科学的方向,但在应试升学的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会真正减少,家长焦虑情绪的根源依然存在。
  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现实条件,也衍生了不同的担忧与疑虑。“如果家长是知识分子,做过老师,像英语单词如何发音,这是可以教的,但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是没有办法替代辅导班的。至少在对璐璐具体的功课辅导和应对考试上,我自己是不可能做到像学校和辅导机构那么专业。”江月华的女儿璐璐就读于一所省一级的重点名校。她的课外辅导学习生涯,是从小学四年级一节珠心算数学补习课开始的,到了如今初二年级,除了一直连续在上的数学科目外,她还有英语和语文两门课程。
  在江月华看来,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像是正餐和零食的关系:“现在零食被砍掉了,孩子就有可能吃不饱。家长确实更应该引导孩子把正餐吃好,但还是会担心孩子饿肚子的。”
  语数英三门科目的辅导班安排,暑假里的璐璐也要在早上七点半起床,赶在八点钟开始上课。江月华也对女儿有过心疼,但她说是孩子喜欢上的课,所以自己也是抱着支持的态度。“双减”落地后,数学补习班改成星期一晚上,以线上的形式授课。来自校外辅导班的助力减少了,女儿做完了学校的作业,她还是感觉心里不踏实,针对女儿的薄弱知识点,陪着一起买卷子回来做,“有没有效果还不知道,只能继续观望了”。
  她直言,“学校的作业负担也在减少,但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增加了什么东西,教育方针作了哪些调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从近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统计结果来看,不少地区的高中录取率不足五成—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像是正餐和零食的关系:“现在零食被砍掉了,孩子就有可能吃不饱。家长确实更应该引导孩子把正餐吃好,但还是会担心孩子饿肚子的。”

  江月华称,焦虑是一直存在的,但看到女儿的学习状态被调动起来,在成绩相对稳定或处于上升期时,自己的焦虑感会少很多。调动女儿的学习意愿,也成为她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孩子的学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作为家长,既然我不能够完全取代辅导班,那我也要想办法让孩子主动学起来。有主动性的孩子在校内学好,在校外上辅导班时,也才会真正对自己有帮助。”
  作为公立学校的一线工作者,杨真从事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超过20年。她告诉记者,“双减”政策出台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和定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孩子的教育生态圈中,家庭不应该是学校的简单延伸。相反,在品德塑造等影响人生更为深远的方面,家庭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要求我们的家长,在当下更需要好好反思和觉察,自己在家庭环境里给予孩子的教导,如何做到更加科学和理性,更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尽量摆脱相对短视和功利等盲目从众的教育行为。”

非学科类培训的春天?


  在“双减”的推动下,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品格塑造、兴趣拓展以及身体健康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江月华在校外的体能素质培训机构给女儿报了一个篮球班、一个跑步班,还给她安排了书法课。一天约三个小时的运动量,得益于“双减”后多出来的时间。“孩子在青春期,不是那么愿意和家长出去玩,‘双减’后有更多的时间,给她报这样一些兴趣班,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和同学多交流,比跑出去玩,危险性也少很多。”
  同样是三天中秋假期,除了固定的校外辅导班外,林萌还给刚上高二的儿子约好了健身课。“如果他现在还在读小学,受‘双减’的影响更加大,我会比现在更加焦虑好几倍的。”在东南沿海某一线城市传媒行业工作的林萌,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辅导过孩子的学业。从儿子读小学三年级至今,英语家教老师一直陪伴左右。
  之前,每个假期来临,林萌都会提前和家教老师约好课时,再把不同科目排好的课程时间表打印出来,“就像秘书一样,让他在每个假期都能充实地度过”。林萌认为,既然要考试,就一定有解题的技巧和思路,“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校外辅导对于孩子学业的提升,是家庭教育难以提供的。   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孩子三观的塑造,和培养其控制情绪的能力:“除了天赋异禀的,大部分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决定性的是情绪和人格。学习能力是可以补足的,辅导班可以帮你抓重点、解决学习问题,但是培养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让他保持心理健康,是我更看重的。”
  “因为我家小孩喜欢书法,上这种兴趣培训班,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压力。”江月华甚至戏称,让女儿连续365天每天上三个小时,她也可以做到,“孩子没有闲着,想学的时候随时能学,看到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会比较欣慰,焦虑情绪少一些”。
2021年9月4日,浙江金华,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出游

  市场上,除了上述篮球、跑步训练班等运动类培训,艺术兴趣类培训、个人能力类培训同样走俏。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步伐,类似培训课程如野草燎原快速生长。原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进军非学科类培训,成为转型的主流方向:公开报道称,“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截至9月初,全国体育、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9%。
  关于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具体区分和界定,争论还在继续。可以预见,家长也只能且行且观望,在层出不穷的培训项目中摸索。有分析认为,相关培训机构若按之前“做大”学科类培训的套路,扩大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刺激家长的焦虑,那么针对非学科类培训调整的监管措施很快就会到来。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截至9月初,全国体育、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9%。

  9月下旬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将非学科类机构纳入管理,并针对校外培训新问题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各地方也在行动,或出台相应鉴别指引,或开展项目的鉴定审核。这场教培行业的边界之争,不仅事关培训企业,更事关忧心忡忡的家长—新的“内卷”似乎正在形成。

新手妈妈与“罗太太”


  对林萌和江月华两位家长来说,直面“双减”,最为有效的途径则是从自身出发,站在长远的角度,希望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全人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换句话说,家庭教育不光牵扯到升学的“教育”,更关系到“长大成人”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
  作为一位单亲妈妈,林萌说,自己很喜欢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的一句台词,也曾把它改编,在和儿子沟通时郑重地说了出来:“我第一次做妈妈,有什么做得不好的,还请你多多包涵。”她称,建立在良性沟通的基础上,不害怕让孩子见到自己新手家长的一面,而是要让他相信,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自己会不断去学习:“要和孩子达成良好的沟通,对他坦白,尽量没有保留,反过来他对家长才会坦诚。这样一段亲密的关系,才会支撑他度过未来的困难,比如在青春期,你才可以进入他的世界给他支持。”
2021年9月2日,杭州市采荷中学,家长志愿者在教室里陪同、监督初三学生自习

  江月华则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认为,只有在尽可能平等的相处状态下,孩子才会有更旺盛的交流意愿,才会愿意给家长机会,听得进去家长的引导式教育。女儿璐璐在追星,喜欢年轻偶像罗一舟,会说自己“以后是罗太太”,“可能很多家长听到女儿这样说就会跳起来,我会把心态放平,明白这只是一个称呼,所以会去调侃她,也会去了解她喜欢的偶像的背景,主动去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她喜欢的话题”。
在平等乃至民主的氛圍里,关注到子女内心的需要、及时沟通和交流,才是更有价值的投入。

  理想状态总是不那么容易达到。在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相处中,亲子陪伴和沟通也总是围绕学习成绩展开。
  王慧璐告诉记者,一位来访者家长曾对她说,“双减”来得太突然了,自己一下子还不能缓过来,当她准备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被拒绝,孩子甚至反问她“你为什么要检查”,认为自己不被尊重和信任。“孩子觉得我不需要知道他的学习情况,但我觉得我需要知道。我们之间的需求好像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冲突。”这位家长这样告诉王慧璐。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还是重点,亲子关系极为关键。”王慧璐表示。教育界也已有不少声音指出,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只意味着在接送孩子上下课、陪听课和辅导作业等事情上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平等乃至民主的氛围里,关注到子女内心的需要、及时沟通和交流,才是更有价值的投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江月华、杨真、林萌为化名)
其他文献
拜登对华政策告别“特朗普时代”  美 《新闻周刊》10月1日  在拜登入主白宫8个月后,美中关系仍处于最低点。此前,两国政府再次进行了沟通,但双方对于谈话似乎抱有不同的目的,分别都在对方面前强调了自己的基本原则。  当中国期待着特朗普时代的结束会带来对华政策的逆转之势时,拜登却在默默地承受着来自美国国内的力量。  由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和新冠病毒之争背后的冒犯之词可能已消失,但拜登用更平静的语气掩盖
期刊
李少威常务副主编  上一期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陈道明、巩俐要和“娱乐圈”划清界线,“耻与为伍”?解析角度是历史的、纵向的,即演员受人尊敬的地位来之不易,是几代人流血流汗挣来的,今天正在被“流量”败坏。  现在换一个当下的、横向的角度:真正的演员和流量艺人确实本质上不是同一物种。何以故?  我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当代社会含义不清、大而无当地主张“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因为它已经沦为口号,更因为如果给所
期刊
美国海外基建“蓝点网络”计划的背后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毛维准;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戴菁菁  本文节选自《国际论坛》2021年第5期  “蓝点网络”计划是2019年后美国参与大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竞争的一种新举措,已经显著影响拜登政府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建构。美国试图立足该计划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争夺印太地区基建领域的主导权,鼓吹新型基建标准和规范,激励私人资本
期刊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2021年,一些民营企业家遇到了“麻烦”。具体是谁,我就不说了,他们的名字成天在朋友圈刷屏,自己查就好。  “麻烦”主要还是内部原因导致。这些年,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盲目扩张现象,有的人拼命地做大资产盘子,冲击世界500强,并企图成为“大而不能倒”的巨头。比如,海航就已经遇到“麻烦”好几年,以海航集团创始人自己的话来说,除了避孕套企业没买之外,其他的企业都买了。显然,狂飙突进的多
期刊
近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在卡特中心和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对话会上发表了演讲。秦大使指出,当前,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误判在加深,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美中关系定义为民主与威权的对决,挑动意识形态对立。这是当前中美关系面临严重困难的症结所在。  的确,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民主与威权的对决,是一个致命的“误区”。从历史上看,大国的博弈基本都很难用民主与威权(专制)的二元对立逻辑可以解释。比
期刊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十字路口,这是“家庭”规模、结构和关系改变的大背景。同时,个体化、物质化也已经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极大地改写了中国家庭。  曾经承载着儒家理想的中国家庭,经历了“理想”的重建、破灭和变形,意志、伦理、财富、权力不断争夺同一个场域,证明血缘的血脉,如今更像是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经济“输血”管,几代人普遍面临着成本更高昂的生存环境,逐渐模糊的身份,以及攀登阶层的困难。  因此,悬浮不
期刊
C'est la plus belle aubaine que je t'aie rencontré.  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1.  “Fiona,你是中国人对不对,快来帮我!”  前台任职的法国大妞急匆匆地将还在吃早餐的迟又莉拽到了前台,还在前台应付客人的男同事张牙舞爪的伸出双手在比划着什么,但是那位客人脸上的茫然已经让所有人都无能为力了。  迟又莉被所有同事寄予厚望地推了出去,她踉跄几
期刊
何子维主笔  气候,正在脱离光照、气温和降水,成为最政治化的一个话题。  比如,川普刚退出巴黎协定,拜登一上台又加入了。打的什么算盘?维系自己的领先和统治,防止其他国家快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中国则成了其中最大的“死磕”对象。在加入WTO的过去20年,我们用低成本把贸易对手逼到了墙角。对手回头一看“锈带”,便不依了,贸易开始摩擦。  国际限碳的大气候,也就在这一背景下形成。  那么,是不是只要
期刊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8月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2308.0万部;1-8月出货量2.2亿部。8月的5G渗透率达73%,依旧维持较高水平,但因缺少杀手级应用,对销量拉动作用有限。近日,吉利集团也宣布进军手机领域,定位高端智能手机。  在华为从全球、国内双料出货量冠军跌下之后,巨人缺失意味着超大的市场份额被腾出。诸多手机厂商收益颇多。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小米的出货量一度超过了三星,登顶全球
期刊
韩国水原市,一名青年生活在6.6平方米的“考试院”内。“考试院”是专门租给家境窘迫的学生临时备考的生活场所  2019年2月1日,《天空之城》第20集在韩国播送,在这一天晚上,创下了韩国非无线电视台的收视新纪录。没有知名演员,也没有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韩剧聚焦于教育议题,讲述了一个高档小区里四对父母,为了将子女送入名牌大学就读,不择手段进行斗争的故事。  “看起来夸张,但拍摄的一系列现象在韩国是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