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是所有美术形式共同的课题,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都是不同的。自从电影由黑白变为了彩色,电影色彩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试图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的色彩运用提出一些见解。本文涉及色彩的基本原理、观众的色彩心理和电影中的典型色彩心理几个方面,希望给电影爱好者提供一些色彩学的参考。
关键词:色彩原理;色彩心理;电影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表达出不同气氛、人物不同心理的各种微妙变化,合理的处理色彩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认识电影中的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
一 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色彩的亮暗、色彩的鲜灰和色彩的冷暖。色彩的三原色为红黄蓝,它们是世界原本的基础颜色,是其他任何颜色调配不出来的,三原色中两者混合得到绿橙紫,三者混合得到黑灰色,而三者不等量混合可得到大千世界各种不同的颜色。在绘画作品中,红黄蓝的分量越多,画面越单纯,越接近世界的本源,而混合色越多,画面越复杂,越能表现复杂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的画显得单纯、成人绘画显得深邃的原因。
色彩的亮暗取决于色彩中亮色或深色的份量,每一种色彩都会在亮暗之间出现很多种维度。比如粉红、橘红、大红、褐红、深红的亮暗就是逐渐递增的关系。色彩的鲜灰取决于色彩中黑白灰色的份量,每一种色彩也会在鲜灰之间出现很多种维度。比如灰蓝、粉蓝、天蓝、深蓝、蓝黑的鲜灰度就是不同的。而色彩的冷暖指的是视觉上让人感到温暖或寒冷的颜色。在纯色色环当中,红黄橙色偏向暖色,绿蓝紫色偏向冷色。在电影处理中,色彩的冷暖是最容易体现气氛和人物心理的,是最表层和直接的视觉体验。一般而言,电影创作者会先定电影整体的冷暖色调,再定每个分镜头的冷暖色调。
二 观众的色彩心理
人的色彩感觉大体上可以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是指几乎不假思索而感觉到的色彩现象,而经过思考得出的色彩判断,则是思维反应的产物。前者属于生理范畴,后者属于心理范畴。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反应后才形成的,主要通过联想或想象。人类的色彩心理具有共性,即普遍的色彩心理,而人们的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风俗、地区、环境、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每个人的色彩心理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所谓色彩心理的个性。
我们可以从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及进退感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观众观看色彩时的心理共性。首先是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与色相直接相关,造成冷暖感觉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暖色是指暖黄、橙、红色,冷色是指冷黄、绿、蓝、紫色。在电影的色彩构成中,冷暖对比调子最为响亮,因为冷暖色几乎都是色环中成对角的颜色。然而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有一个比较的尺度。比如在红色中加入暖黄会得到偏暖的红,在红色中加入蓝色会得到偏冷的红。如果电影以红色为基调,制作者就要擅用各种度数的红,才能表现丰富的场景。
其次是色彩的轻重感。对观看而言,明亮的色彩由于明度高而形成轻飘、上升、悬浮的感觉,而大面积的冷色与暗色系的色块,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和重要感,有一种沉重、下坠如黑铁般的强硬感。在电影色彩的构成中,拍摄者必须将重色块和轻色块合理的调配和摆放,才能达到画面的均衡。
再次是色彩的进退感。进退感是由色性、饱和度、明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在明度对比中,亮色为进,暗色为退,在饱和度对比中,高饱和度为进,低饱和度为退。此外,暖色、亮色、纯色有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后退感。在电影色彩的构成中,利用前进色和后退色的对比,可以更好的突出主体,增强电影画面的层次感。
三 电影中的典型色彩心理
电影和绘画紧密相连,其基本色彩原理与色彩心理等同于绘画,但又不尽相同。因为电影是光与声的动态艺术,其共同作用下的视听效果通常比绘画更胜一筹。电影色彩的运用首先由电影情绪的基调所决定。下面我们将分别对红、黄、蓝、灰四种电影常用色彩基调给人的共性心理感受作出分析。
红色一般被用来传达活力、积极、热诚、溫暖、前进等涵义,另外红色也常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单纯的红色令人情绪激动,红色光线下的色彩视觉特征是成像相对模糊,红光下观察物体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红色的情感效应极强,富于刺激性,在色彩视觉反映里是最坚定的。
黄色是可见光光谱中最明亮的颜色,它能在最大的明度下显示其饱和度,在其他色彩的背景前,其色彩表现非常抢前,具有强烈的注目效果。黄色通常象征着明朗、快活、自信、希望、高贵、重视、进取向上、德高望重、富于心计、警惕、注意、猜疑、背叛和年老。
蓝色是三原色中色彩最冷,明度最低的色彩,在视觉上给大部分人的感受是退缩的,具有深远的空间感。不同蓝色产生的感觉差异很大,明亮的蓝色很容易联想到晴朗的蓝天和辽阔的海洋,而深暗的蓝色却让人感到阴沉和冷酷。蓝色通常象征着天空、水面、太空、寒冷、遥远、无限、永恒、透明、沉静、理智、高深、冷酷、简朴、忧郁和无聊。
在电影《英雄》中,每一部分场景空间的色彩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蓝色、黄色等纯粹的颜色表达氛围和心理状态,使观众的情绪也一起进入到电影当中。在红色基调的画面中,人物服装均为红色,与稍暗的红色场景空间融为一体,同时在后期调色中加强了主角的的鲜度,突出了人物的主题,构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红色也象征着此段故事情节中的嫉妒、怒火和痛苦,对表达氛围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黄色基调的画面中,制作者通过胡杨树林展现人物情绪。此时的黄色带着背叛、谎言、欺骗等负面的情绪,是及其主观的色彩。而衣着红色的人物在黄色的基调中显得格外显眼。在蓝色基调的画面中,大面积纯色的配置,大色块的并置,银幕色彩几乎全部脱离写实色彩,呈现了大写意色彩的布局,造成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蓝色代表了平静、爱情和牺牲,用来表达此段情节是再适合不过了。
除了红黄蓝基调的电影,灰色基调也是一种经典色调。严格来说,纯灰色属于无彩色。早期的电影均无彩色,利用黑白灰的关系表现情节,相对单纯。彩色的介入让电影的震撼力明显增强,黑白灰色便成为了色彩的配角,相对复杂的灰色也随着各种色彩的融入变得丰富起来。不显眼、不自信、沉默寡言是灰色的表情。灰色在象征学上引申为矛盾的感情,即逃避一切事物,保持虚幻的阴影、幻觉和幻影。年老、浑沌、过去、贫穷、秘密、非法、谦虚也是它的象征意义。灰色完全没有刺激性,没有任何心理学上的倾向,属于一种无生殖力的中性状态,依赖它邻近的色彩取得生命与特点。
在彩色电影充斥市场的今天,纯灰色的色调已经很少被运用,但在一些特殊题材的影片中,灰色还是有非常高的运用价值的。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就采用了在黑白影像中出现彩色元素的手法,黑白影像世界中红衣女孩的遭遇令观众感触颇深。这个红色一直跟随女孩的踪影,直至被放入运尸车。在黑白画面的背景上凸显红色亮点,这种视觉效果强化了观众的体验深度,也唤起了观众心中无尽的悲伤。此处的红色既象征着希望又蕴藏了绝望,同时也加强了灰色的意味。此时的红比以往更红,此时的灰比以往更灰,这也是色彩互相激发潜能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德)海勒,色彩的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孙静(1981-),女,安徽合肥人,湖北经济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艺术学专业, 研究方向:美术.
关键词:色彩原理;色彩心理;电影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表达出不同气氛、人物不同心理的各种微妙变化,合理的处理色彩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认识电影中的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
一 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色彩的亮暗、色彩的鲜灰和色彩的冷暖。色彩的三原色为红黄蓝,它们是世界原本的基础颜色,是其他任何颜色调配不出来的,三原色中两者混合得到绿橙紫,三者混合得到黑灰色,而三者不等量混合可得到大千世界各种不同的颜色。在绘画作品中,红黄蓝的分量越多,画面越单纯,越接近世界的本源,而混合色越多,画面越复杂,越能表现复杂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的画显得单纯、成人绘画显得深邃的原因。
色彩的亮暗取决于色彩中亮色或深色的份量,每一种色彩都会在亮暗之间出现很多种维度。比如粉红、橘红、大红、褐红、深红的亮暗就是逐渐递增的关系。色彩的鲜灰取决于色彩中黑白灰色的份量,每一种色彩也会在鲜灰之间出现很多种维度。比如灰蓝、粉蓝、天蓝、深蓝、蓝黑的鲜灰度就是不同的。而色彩的冷暖指的是视觉上让人感到温暖或寒冷的颜色。在纯色色环当中,红黄橙色偏向暖色,绿蓝紫色偏向冷色。在电影处理中,色彩的冷暖是最容易体现气氛和人物心理的,是最表层和直接的视觉体验。一般而言,电影创作者会先定电影整体的冷暖色调,再定每个分镜头的冷暖色调。
二 观众的色彩心理
人的色彩感觉大体上可以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个阶段。直觉反应是指几乎不假思索而感觉到的色彩现象,而经过思考得出的色彩判断,则是思维反应的产物。前者属于生理范畴,后者属于心理范畴。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反应后才形成的,主要通过联想或想象。人类的色彩心理具有共性,即普遍的色彩心理,而人们的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风俗、地区、环境、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每个人的色彩心理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所谓色彩心理的个性。
我们可以从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及进退感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观众观看色彩时的心理共性。首先是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感与色相直接相关,造成冷暖感觉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暖色是指暖黄、橙、红色,冷色是指冷黄、绿、蓝、紫色。在电影的色彩构成中,冷暖对比调子最为响亮,因为冷暖色几乎都是色环中成对角的颜色。然而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有一个比较的尺度。比如在红色中加入暖黄会得到偏暖的红,在红色中加入蓝色会得到偏冷的红。如果电影以红色为基调,制作者就要擅用各种度数的红,才能表现丰富的场景。
其次是色彩的轻重感。对观看而言,明亮的色彩由于明度高而形成轻飘、上升、悬浮的感觉,而大面积的冷色与暗色系的色块,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和重要感,有一种沉重、下坠如黑铁般的强硬感。在电影色彩的构成中,拍摄者必须将重色块和轻色块合理的调配和摆放,才能达到画面的均衡。
再次是色彩的进退感。进退感是由色性、饱和度、明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在明度对比中,亮色为进,暗色为退,在饱和度对比中,高饱和度为进,低饱和度为退。此外,暖色、亮色、纯色有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后退感。在电影色彩的构成中,利用前进色和后退色的对比,可以更好的突出主体,增强电影画面的层次感。
三 电影中的典型色彩心理
电影和绘画紧密相连,其基本色彩原理与色彩心理等同于绘画,但又不尽相同。因为电影是光与声的动态艺术,其共同作用下的视听效果通常比绘画更胜一筹。电影色彩的运用首先由电影情绪的基调所决定。下面我们将分别对红、黄、蓝、灰四种电影常用色彩基调给人的共性心理感受作出分析。
红色一般被用来传达活力、积极、热诚、溫暖、前进等涵义,另外红色也常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单纯的红色令人情绪激动,红色光线下的色彩视觉特征是成像相对模糊,红光下观察物体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红色的情感效应极强,富于刺激性,在色彩视觉反映里是最坚定的。
黄色是可见光光谱中最明亮的颜色,它能在最大的明度下显示其饱和度,在其他色彩的背景前,其色彩表现非常抢前,具有强烈的注目效果。黄色通常象征着明朗、快活、自信、希望、高贵、重视、进取向上、德高望重、富于心计、警惕、注意、猜疑、背叛和年老。
蓝色是三原色中色彩最冷,明度最低的色彩,在视觉上给大部分人的感受是退缩的,具有深远的空间感。不同蓝色产生的感觉差异很大,明亮的蓝色很容易联想到晴朗的蓝天和辽阔的海洋,而深暗的蓝色却让人感到阴沉和冷酷。蓝色通常象征着天空、水面、太空、寒冷、遥远、无限、永恒、透明、沉静、理智、高深、冷酷、简朴、忧郁和无聊。
在电影《英雄》中,每一部分场景空间的色彩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蓝色、黄色等纯粹的颜色表达氛围和心理状态,使观众的情绪也一起进入到电影当中。在红色基调的画面中,人物服装均为红色,与稍暗的红色场景空间融为一体,同时在后期调色中加强了主角的的鲜度,突出了人物的主题,构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红色也象征着此段故事情节中的嫉妒、怒火和痛苦,对表达氛围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黄色基调的画面中,制作者通过胡杨树林展现人物情绪。此时的黄色带着背叛、谎言、欺骗等负面的情绪,是及其主观的色彩。而衣着红色的人物在黄色的基调中显得格外显眼。在蓝色基调的画面中,大面积纯色的配置,大色块的并置,银幕色彩几乎全部脱离写实色彩,呈现了大写意色彩的布局,造成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蓝色代表了平静、爱情和牺牲,用来表达此段情节是再适合不过了。
除了红黄蓝基调的电影,灰色基调也是一种经典色调。严格来说,纯灰色属于无彩色。早期的电影均无彩色,利用黑白灰的关系表现情节,相对单纯。彩色的介入让电影的震撼力明显增强,黑白灰色便成为了色彩的配角,相对复杂的灰色也随着各种色彩的融入变得丰富起来。不显眼、不自信、沉默寡言是灰色的表情。灰色在象征学上引申为矛盾的感情,即逃避一切事物,保持虚幻的阴影、幻觉和幻影。年老、浑沌、过去、贫穷、秘密、非法、谦虚也是它的象征意义。灰色完全没有刺激性,没有任何心理学上的倾向,属于一种无生殖力的中性状态,依赖它邻近的色彩取得生命与特点。
在彩色电影充斥市场的今天,纯灰色的色调已经很少被运用,但在一些特殊题材的影片中,灰色还是有非常高的运用价值的。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就采用了在黑白影像中出现彩色元素的手法,黑白影像世界中红衣女孩的遭遇令观众感触颇深。这个红色一直跟随女孩的踪影,直至被放入运尸车。在黑白画面的背景上凸显红色亮点,这种视觉效果强化了观众的体验深度,也唤起了观众心中无尽的悲伤。此处的红色既象征着希望又蕴藏了绝望,同时也加强了灰色的意味。此时的红比以往更红,此时的灰比以往更灰,这也是色彩互相激发潜能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德)海勒,色彩的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孙静(1981-),女,安徽合肥人,湖北经济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艺术学专业, 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