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追问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借助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呢?小学数学课堂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思维离不开追问,那么要何时追问,怎么追问,追问的策略就显得很重要。通过研究数学课堂的追问策略,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追问;深入
  一、追问在课前,让教材解读走向深入
  数学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经过反复验证的,具有普适性和专业性,当然也具有可挖掘性和再造性。可是,小学生往往存在着仅仅能读出教材字面的意思,还不能领悟字面背后的信息。如何借助追问深入式挖掘教材,进行有效课堂文本解读,读懂教材背后编者隐藏的意图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可利用价值。下面以《小数乘小数》这一节课例谈借助追问,怎样让教材解读走向深入。
  教材的例题是要给一个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问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反复思考:教学这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并不与长方形相关。教材要创设“给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这一生活情境,只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吗?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隐藏意图呢?通过再次备课,发现在练习题中出现“有关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题目,悟到了原来文章就出在“长方形”上。于是,在上课过程中,借助追问,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师:要想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必须先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
  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生:每平方米是面积单位。
  师:真是一个会发现善于思考的同学,还记得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用长乘宽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真棒,请坐。
  为了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可用性,我继续做了如下追问:
  师:如果这个宣传栏不是长方形,而是正方形,应该怎么求面积?
  生:用边长乘边长求正方形的面积。
  师:很好,假如要先求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求?
  生:用长加宽的和乘2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对了,那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用边长乘4求正方形的周长。
  课后练习证明了,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学生解答过程中避免了应用面积与周长公式的混淆性错误。正是通过接二连三的追问,使文本中出现的“长方形”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借机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实现了教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使教材解读就读走向深入。教材的主题图或例题是编者有意设计的,教师一定要读出与此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追问把他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帮助并引导学生学会教材解读深入化、最大化。
  二、追问在课中,让新知教学走向深入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价值,统领着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要想学生学得深入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式追问,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教学目标,从而让新知教学走向深入。
  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以多补少的教学目标。
  师:(课件出示)这是某景区去年国庆黄金周前五天門票收入情况统计表:
  师:谁能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收入多少万元?生估算。
  教师开始追问1:你是怎么估的呢?生回答估算的方法后,教师并不满足于学生的回答。
  而是接着追问2:这个平均数一定比谁多,比谁少?
  生:比15万多,比22万少。
  教师继续追问3:平均每天收入为什么只会在15~22万之间呢?
  生:因为求平均数的过程就是在以多补少。
  如果没有教师的步步追问,就不会有学生回答的精彩纷呈,得出平均数的范围一定是大于最小的数而小于最大的数。而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深化理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又开始演绎追问的好戏。
  师:现在以平均数18为标准,同学们一边算一边想,高出平均数的那部分的总和是多少?低于平均数部分的总和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生:是相等的。
  教师开始追问1:为什么会相等?
  生:把超出平均数的部分移去补少于平均数的部分。
  教师接着追问2:如果10月5日门票的收入不是15万元,而是20万元,那么前5天平均每天收入还是18万元吗?会是多少?
  生:不是18万元,会有变化。(学生完成后汇报)
  教师继续追问3:为什么刚才10月5日收入是增加5万元,可平均数怎么只增加1万元?还有4万元去什么地方了?
  生:10月5日增加的5万元也要进行再平均。
  师小结:对,一组数据只要有一个数发生改变,就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正是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引领学生逐步走向课堂教学目标的深处,不仅领会了求平均数就是以多补少的过程,还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深入地理解了这个过程,让新知教学走向深入。课堂的新知教学是师生对话的主阵地,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学目标这个靶心,然后借助追问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这个目标的核心内容。
  三、追问在课后,让学生理解走向深入
  新知后的课堂练习,能起到巩固新知识、加深对认知的理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把握时机,运用有效的追问促进课堂练习走向深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一层,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在学生认识新知后,课堂练习时教师组织学生判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标志图案时,由易及难,从一个简单的图案到两个图案的组合,从静态到动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初步体会变化运动思想。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用课件出示下面的汽车框架图和禁止通行的圆形图。
  师:上面的汽车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折痕在哪?用手势比画比画。
  生: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手势比画折痕的方向)
  师:交通禁止通行的圆形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折痕方向是怎样的?
  生:是轴对称图形,是斜着对折的。
  师:如果把这两个图形合并在一起,它就是一个“禁止汽车通行”的标志(如右图),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生:不是的,因为汽车图案是竖着对折,而禁止通行的圆形图是斜着对折,里外对折的方向不一致。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看来要判断轴对称图形里外都得看。
  师:如果要想把这个“禁止汽车通行”的标志图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你们有什么办法呢?
  一问激起千层浪,在老师有思考性追问的挑战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创造欲望被打开,提出把图形转变成对称图形的各种办法。
  生:可以把外面的禁止通行圆形图换个方向。
  生:或者把汽车斜一斜。
  师:真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老师就按照你们说的,那把圆形图当成方向盘转一转,在转到是轴对称时你们喊停。
  教师课件用操作出如右面的各种图,验证学生的想法。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有意通过循序跟进地追问,引导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对称的过程,从而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尤其是把两图合并后不对称的图形转变成对称圖形的追问,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动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提升数学素养,从而让课堂练习走向深入。学生的应答或解题答案中,往往蕴含着进一步追问的契机,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顺水推舟地跟进追问,以促使学生的理解层层递进。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在新知传授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追问,以“问”助“学”,会激起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让学生在“追问”中长见识,增智慧,发挥认知潜能,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水平,从而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
  [参 考 文 献]
  [1]叶传意.解决问题的策略[J].福建教育,2010(11).
  [2]雷玲主编.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数学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雷玲主编.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严育洪.教师的18项核心素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拓展课在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生活底蕴和意义空间来延伸、拓展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拓展课;立意分析  浙江省教育厅在《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要求学校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
[摘 要] 英语语言教育的本质不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借助传授的过程来完成人文素养的熏陶。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发展其核心素养包括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的优秀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道德情感价值观。所以,衡量优质英语课的主要指标不是老师的精彩演示,而是看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得到长足的培植发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课例评析  素养是生命个
[摘 要]  在化学观念指导下进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盐类的水解”专题复习为例,就如何提炼复习专题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如何融合化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等进行了描述。同时给出了盐类水解复习的具体教学案例(包括引导性问题设置、分析思路构建等)。  [关键词]  微粒观;平衡观;盐类的水解  一、传统复习教学课的不足  经过高一、高二的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已或多或少
摘 要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出发,简析“摘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围绕课题,巧妙摘要,学习精妙拟题;紧扣要素,恰当摘要,学习有序叙写;巧猎语词,提取摘要,学習行文思路;摘句串文,把握摘要,学习段落衔接;归纳段意,整合摘要,学习谋篇布局。巧用摘要策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表达秘妙,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助力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摘要 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  “摘要”又称
[摘 要]  高中作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思考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对作文教学进行专项研究和探讨,以期形成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作文;题目;积累;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精巧而富有新意的题目,如同给自己秀美的“面容”巧施“脂粉”,可以成为文章的第一个亮点,会引起
情境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课堂。笔者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  在新课还未开始之前,课间就播放“圣诞老人来了”这首曲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进而把学生带到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认知到实践,将知识及其体系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扎根于头脑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
[摘 要]  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标呢?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导学合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学合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
[摘 要]  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课例片断的回放与剖析,追根究源。在此基础上,反思与重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为,把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作为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探寻提升数学课堂思维活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数学思维;三角形;作高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而数学课堂中的活力,主要指学生数学思维或数学表达的生动性。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亦然,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