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PICC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提出PICC在我国国内应用现存的问题并为进一步实践发展提出意见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PICC;新生儿;临床应用;综述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当前一种较为先进、有效且性价比极高的临床治疗方式。 PICC最早起源于德国医师Forssmann[1],其用一条4Fr直径的导尿管从自己手臂前肘窝出的静脉入口置入上腔静脉;随后这项技术广泛被应用于肠外营养支持,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其引入应用于新生儿临床之中,我国于1996年也在新生儿临床中工作陆续展开这项技术[2]。如今,PICC因其可为新生儿提供了一个中长期的安全可靠的临床输液静脉通道,并发症发生率低而被众多新生儿家属及临床医务工作人员所接受。鉴于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日益普及,此次笔者主要对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对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现在进行概括从而了解其优势及当下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为接下来的PICC新生儿临床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一、 操作方法
  1、选择导管
  当前,PICC导管从其材质上来看主要有硅胶管及聚氨酯亮种材质的导管。硅胶材质的导管在赵洁[3]等文献中被指出发生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几率较高,而聚氨酯材质的导管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更高。我国国内在选择导管方面主要选用由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单腔PICC导管(直径1.9Fr,长度50cm,容积0.23ml)和该公司生产的Croshong三向瓣膜导管。具体选择何种导管,临床上主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导管预计留置时间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PICC导管。
  2、选择静脉
  有研究[4]显示,PICC穿刺静脉的选择对其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及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目前,国内主要将贵要静脉等肘部静脉及腋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颈外静等作为新生儿PICC的主要穿刺点。郭舒文等[5]在其研究中发现,在新生儿PICC穿刺中选择右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为3.2%,显著低于选择上肢静脉作为PICC穿刺静脉时17.5%的导管异位发生率(P<0.05),这与上肢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分支较多且角度较小有着直接关系。然而,选择下肢大隐静脉作为PICC穿刺静脉时,其穿刺相关性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远远高于上肢静脉作为PICC穿刺静脉时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贵要静脉为3.33%,肘正中静脉为14.29%)[6]。综合上面异位发生率及穿刺相关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来看,这给临床PICC选择穿刺静脉带来了不少困扰。放眼当前,我国国内主要选择将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静脉(临床上上肢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头静脉、桡静脉等),这不仅与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静脉时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有关,且上肢静脉瓣膜相对较少,到达上腔静脉的静脉路径较直有着莫大的关系。此外,顾堞[7]在其研究中提出应将颞浅静脉作为PICC选择的一条重要穿刺静脉,因为颞浅静脉不仅位置浅表、暴露充分易于临床医务工作中进行穿刺操作,而且其生理位置较为理想,远离会阴部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被大小便污染发生感染的可能,故在一些特殊患儿如上肢静脉暴露不充分、上肢静脉穿刺失败时可考虑将颞浅静脉作为PICC穿刺静脉。
  3、选择PICC置管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PICC应用于临床实践依赖,与其相关的置管技术也跟着不断发展和创新,目前主要有普通置管技术、微插管技术(micro-introducer technique,MST)和超声引导下的MST技术。普通插管技术主要以贵要静脉、头静脉等上臂静脉作为穿刺点,利用可撕裂插管鞘把PICC导管置入到上腔静脉,最后通过X线技术固定导管位置;MST技术则是利用一个较细的穿刺针插入穿刺静脉,接着插入导丝于穿刺针中,将穿刺针退出后利用组织扩张器和可撕裂鞘引导导丝至置管部位,退出导丝、组织扩张器后将PICC导管通过插管鞘置入至上腔静脉位置,最后利用X线技术固定导管位置;超声引导下的MST技术是由1997年的Claudette Boudreaux(美国华盛顿医科大学)将MST技术于B超引导第一次联合应用于临床之中。超声引导下的MST技术的确是目前最为先进的PICC置管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可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但目前欧美国家还未普及,主要常规采用的是MST技术。而我国引入PICC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国内主要应用的为普通置管技术,其置管成功率(65%-74%)较MST技术(86%-95%)差距较大,且吴玲等[8]发现:普通置管技术的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操作者穿刺操作时的压力也明显较大(P<0.05)。而且,学者Galloway在其报道中得出结论:肥胖、血管位置较深或者曾经化疗过的患者更适宜MST技术而非普通置管技术。故推广MST技术及超声引导下的MST技术成为了我国国内新生儿临床的当务之急。
  4、置管尖端位置
  PICC置管后一般必须要确认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临床上通常利用X线技术确定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刘闫等[9]在其近期的研究报道中认为X线侧位射片才是最佳的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方法。而具体的较为理想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目前普遍认为上肢静脉为穿刺点的导管尖端应处于上腔静脉入口,而已下肢静脉作为穿刺点的导管静脉则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佳位置,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顾建芬等[10]认为PICC导管尖端位置处于上、下腔静脉外时也可输液,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可为尖端位置处于上、下腔静脉内的8倍。
  5、其他操作方法相关事项
  在新生儿PICC插管前,我们要注意对患儿穿刺点进行必要的新生儿消毒,目前新生儿临床上使用最常规的为聚维酮碘。但有学者认为其持续时间较短,且在遇到有机物、血液等时无法达到消毒的目的,且聚维酮碘容易烧伤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病影响其甲状腺功能。故可以考虑美国目前采用的70%异丙醇于2%葡萄糖氯己定的混合液作为新生儿的消毒液。此外,透明敷料也是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起到了固定导管的作用,而且也是降低PICC置管风险及并发症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敷料更换频率标准,常为置管后的第2天换一次敷料和之后一周内更换一次为主,当然在透明敷料出现出血、污染、脱落等情况时临床工作人员要注意及时更换,更换透明敷料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相关操作。   二、常见问题及对应措施
  1、导管堵塞
  PICC在临床应用中首当其冲的并发症为导管堵塞。 究其原因主要有导管的异位、扭结及血管粘附于血管壁上;输注药物不合理比如咪达唑仑和脂肪乳剂同时输注时产生了晶状沉淀物引起导管堵塞;导管内血栓形成等。其对应措施为:注意及时更换输注的液体,控制液体输注时的速度(不可过慢),输液过程中的间歇期应注意1U/ml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同时注意输注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2、静脉炎
  许多新生儿在PICC置管后会出现局部肿胀、皮肤温度上升、发红等静脉炎症状,PICC相关的静脉炎主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及机械性静脉炎。有报道指出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导管的选择、导管尖端所处位置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通常发生在PICC置管后的2-3天,究其原因主要为反复穿刺、导管材质、型号选择不适或患者置管侧的肢体活动过大或过于频繁有关。其应对措施为:PICC置管操作者要有娴熟的技术,能够穿刺准确,避免反复春次或穿刺不当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损伤,同时穿刺前要对患者体质、血管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估,选择适当的导管,从而避免导管材质、型号不适而增加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当然,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规范要求。王乔风等[11]在其研究中得出提到:在使用无粉手套进行PICC置管操作前将滑石粉附于手套上课有限降低PICC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用肝素盐水、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可有效降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3、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PICC置管后并发症,有报道称我国目前国内的继发感染发生率为3%-10%,发生继发感染的患者平均医疗费用增加及平均住院时间延长。林真珠等[12-14]在其实验中发现,继发感染的主要原因为PICC插管处皮肤细菌移居至导管腔或操作者无菌操作不合格引起相关感染。其应对措施为:加强PICC操作者的无菌操作意识和规范操作程序和标准,合理更换透明敷料,注意加强监护穿刺点部位的局部卫生情况,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4. 日常维护
  置管成功后,日常维护是预防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导管意外滑脱的有力保障。1.不少学者[15-17]认为穿刺后24h及时更换敷料1次,以后更换2次/周。如穿刺点有渗血、渗液、污染时随时更换敷料;更换敷贴时应注意向心端揭开,边用酒精湿润边揭敷贴,不可用力过大过快导致导管脱出;注意日常观察导管外漏长度  置管后除通过X线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做好固定外,每班严格观察导管外漏刻度,每次更换敷贴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判断导管有无滑脱。2.同们要对患者的穿刺侧肢体进行日常护理,临床多以上臂围穿刺肢体,为预防上臂硬结、肿胀,可以在透明贴上贴以贴水胶体辅料,每日更换一次,并且可以对其每天进行热敷15min左右,嘱患者活动此上臂不够幅度过大。3.导管的日常消毒药注意尽量利用安尔碘,有报道指出酒精消毒容易加快导管的老化,同时注意消毒时保证导管与减压套筒间保持直线,以免发生移动、脱位。4注意导管留置以及无针接头的更换时间,当前国内普遍认为PICC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半年,长者也可达到1年,而无针接头更换时间多为每周更换一次,当然发生其他情况取下时需立即更换[18-20]。
  三、进展展望
  PICC应用于新生儿临床为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开辟了机器良好的循环通路,给新生儿临床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长等问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从而易导致患儿继发感染、损伤静脉、造成相关缺氧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儿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然而,我国新生儿临床引入PICC技术时间较短,许多教材、培训标准、导管维护标准、管理标准都缺乏严格的统一和专业的认证;PICC置管技术还停留于普通置管技术;护理、操作过程都在不断的实践开拓、PICC导管的材质、型号使用也缺乏权威的指南,这些都要求我们下一步研究发展,努力尽快实现PICC操作、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申屠英琴,赵锐,陈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02):131-132
  [2]章春芝,杨宇英,王雅宁.?我院PICC专业委员会在PICC安全管理的职能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05):403-404
  [3]赵洁.40例白血病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74-175
  [4]王莉.循证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18(25):105.
  [5]郭舒文,谢丽琴,许丽萍,等.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53-156.
  [6]张莎,朱玉欣,宋晓琳,等.新生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20-121
  [7]顾堞,吴红荷,史厚霞,等.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729-730.
  [8]吴  玲,雍 群,倪 明珠,等.Seldinger穿 刺法用于老年肿 瘤患者 PICC置管[J].护理学 杂志,2009,24(7):45—46.
  [9]刘闫,杜丽娜,等.个性化护理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PICC置管中的应用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2013, 19(3):124-126
  [10]顾建芬,董钰英,等.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12, 28(3):1211-1213
  [11]王乔风,陈苑莉,岑敏琼.无粉手套减少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J].广东医学,2011,32(9):1215-1216.
  [12]郭碧清,邓宜雅.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 2013,7(2):93-96
  [13]夏季清,苏迅,等.PICC置管档案记录的分析与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2012, 18(12):206-209
  [14]胡攀 胡君.娥彩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 - 2014,2(5):1432-1434
  [15]蒋红霞.PICC与CVC置管在小儿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 健康必读(中旬刊)[J]. 2013, 12(3):2013-2016
  [16]赵东娥, 龚兵.两种补救方式在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12, 28(22):87-90
  [17]谢黎,王莉.PICC置管与CVC置管在胃肠外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 2014,3(15):3011-3014
  [18]李云霞,朱凤霞.PICC和CV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 7(6)[19]:13-16
  [19]郭舒文,谢丽琴,等.早产儿右下肢静脉PICC送管方法的改进 - 护理学杂志[J].2014, 29(8):2123-2125
  [20]王舞妮 孙墅.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 - 2014, 33(7):10-1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4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共治疗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4周1次。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分级和症状缓解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采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止痛的总有效率为97.62%(41/42),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7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试验组,158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干扰素释放试验的结果,分析其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82.9%;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1%,85.6%。结论: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
期刊
摘要:目前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用人工智能或数学算法建立预测药物浓度变化的模型,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本文总结概括了目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处理方法和群体药动学方法预测体内药动学变化的应用进展,阐述了数字化方法的原理、运用方面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群体药动学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于此同时,数字化的发展也为我们在预测分析体内的药动学提供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脂肪肝诊断中应用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的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脂肪肝患者58例,将其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行身体检查的58例健康者,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比较并分析两组受检者血脂指标(TG、TC)及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受检者TG、TC指标水平检测结果比对照高,同时A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门诊导医质量的效果分析。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护理服务培训,提高导医质量,强化对其工作的管理和监督。随机抽取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300例,将300例患者以是否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区别平均划分为两组,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实验组,不提供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门诊导医质量的影响。结果: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满
期刊
本刊讯特约编辑李杨报道:“联合基金设立后,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科研平台。今后我要继续做好宫颈癌致病机理研究,力争取得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2014年12月28日下午,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科研人员祖菲娅·艾力对本刊编辑说。她申报的《异甘草素诱导宫颈癌细胞半胱天冬酶依赖性凋亡机制研究》项目获得了自治区科技厅与新疆医科大学设立的医学联合基金的支持。  据了解,2014年自治区科技厅与新疆医科大学共同设立了医学
期刊
摘要: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倍受关注,本文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机、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做如下综述,得出影响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的病情程度、患者特征、态度及信念等,针对以上因素提出改善患者早期康复遵医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较常见、病死率很高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是由脑血管本身的破裂引起的非外伤性或自发性脑出血,是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集束化治疗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治的10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VAP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集束化治疗:①患者取半卧位,
期刊
摘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儿科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尤其在冬春季节,发作频繁并且剧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强的复发性,较难治愈,在小儿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常见并且棘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反复发生、迁延不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支气管炎。怎样有效的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小儿反复呼
期刊
摘要:依折麦布是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主要作用于肠道外源性胆固醇代谢,由于作用机制与代替途径不同可和他汀类等降脂药物相互作用加强降脂疗效,而不受影响。近年来,此种药物逐步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但应用范围并广泛。现对依折麦布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关键字:依折麦布;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我们不得不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故高脂血症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既往临床上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