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之美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结识齐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爱齐家文化玉器,不仅仅因为地处齐家文化发源地域,占据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所独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们。
  材质好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质大体包括石、半石半玉、玉,还有绿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对玉料展开讨论)。所用玉料大多质地较好,有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还有介于不同颜色之间的杂色玉。现代考古发掘和矿石开采活动表明,在齐家文化分布的广袤地域范围内,存在着丰富的玉石矿藏。其中,在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等地都发现了玉矿,齐家文化地域范围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仑山山脉,而且在齐家文化玉器中也发现了不少疑似青海料的玉器(图1)。在齐家文化地域发现的玉石矿藏中,几千年前被用来制作玉器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于马衔山玉料。
  位于甘肃定西境内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马衔山,处于齐家文化范围的中心区域,所出产的玉材(图2)坚硬、致密、油脂性强,其中大部分为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其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体结构都比较接近和田玉,但颜色更加丰富。当然,和田玉质量更好,更为难得。经过地下几千年的埋藏演化,今天我们对比两种玉材的玉器可以看出,马衔山玉材的致密性比和田玉稍弱,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比和田玉更容易形成美丽的沁色来。因为马衔山玉料比较接近和田玉,很多时候容易把马衔山玉料当作和田玉,没有长期把玩和了解掌握的过程,一般很难区分两者间的区别。
  中国自古就有“西土出美玉”的说法,处于西北地域的齐家文化玉器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所用玉料更接近“真玉”的标准,这是其他古文化玉器所不具备的。其他高古文化玉器,如兴隆洼、红山、大汶口、良渚、龙山、凌家滩、石家河,以及夏家店、陶寺、二里头等古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也基本上以本地玉为主,其材质各有特点,但总体上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更为接近“真玉”——和田玉,其中部分材质就是和田玉。
  地理环境好
  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玉器在地下的保存和贮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干燥的环境对玉器的浸蚀作用较小;二是西北地区黄土地相对贫瘠,对玉器的腐蚀作用较小;三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碱性土壤,在潮湿条件下形成的碱性环境,与其他外部环境一起作用于玉器,有利于玉器形成沁色。这些都是西北地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别的地域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当然,说地理环境好,这些都是相对的。其他地理环境也有其自身优势,如潮湿的环境、土壤成分相对复杂和酸性土壤等条件,同样可以促使玉器发生其他的次生变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征。
  沁色美
  高古玉,除其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等)、文物、艺术价值外,最吸引人的物理特征就是其玉质美和沁色美。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一些玉器(主要指马衔山料生产的玉器)因为其特殊的玉质,在其独特的埋藏环境、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绝美的沁色。
  由于内外因的作用,导致玉器内部离子的运动变化,以及外部的金属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浸染、侵蚀进入玉器内部导致玉器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分布的变化(一种是外部离子侵入玉器内部,一种是由于外部离子侵入导致内部离子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玉器产生不同的沁色。常见的白色(鸡骨白、粉笔白等)、黄色(牙黄色、中黄色等)、褐色、红色、黑色、棕色等,沁色自然柔美,沁入机里、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分布合理。沁色是古玉,特别是高古玉最美、最值得玩赏的地方(图3,多种沁色过渡)。与后世(主要指“三代”)古玉相比,齐家文化的古玉因为玉质较好、保存环境干燥、埋藏环境简单,沁色也相对简单,没有“三代”玉那么繁杂多样,但相比更加沉稳简洁、厚重朴实、自然大方,更具观赏价值。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许多玉器沁色漂亮,这主要得益于:一是齐家地域出产的本地马衔山玉料,推测其中蕴含的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运动变化。二是得益于西北的地理环境。这在上面已经提到,特别是碱性环境,有利于沁色的形成。
  这里谈笔者不太成熟的观点,就是高古玉中,因为和田玉相对非常致密,难于生成沁色。在形成沁色方面,其致密性又是它的弱项了(图4,和田玉料的齐家玉器)。
  品种多,种类全
  齐家文化玉器的种类极为丰富。
  杨伯达先生曾经把齐家文化玉器的功能概括为“甘肃齐家文化玉器功能盖有仪卫(瑞)、佩饰、祭祀(器)以及生产等四大功能”,且“生产……不占有重要地位”。齐家文化玉器主要包括礼器、祭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几大类,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有:礼器(包括祭祀天地神灵和仪仗、权力象征等)、武器、祭祀(祖先)、殓葬、财富、生产、佩饰、把玩等一系列功用。但这其中有些功能又是相互相通的,如礼器,有时作为仪仗用,有时作为祭祀用,同时又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同一件玉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可能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其品种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钺、玉戚、玉斧、玉锛、玉凿、玉铲、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镯、玉坠、玉珠串饰、玉臂饰等。其中,玉璧还可以分为玉璧(肉大于好)、玉环(好大于肉)、玉瑗(肉好相当),璜可以分为单璜,两合壁、三合璧、多合璧璜等,刀可以分为单孔刀、两孔刀、多孔刀等。不同种类都可以再细分品种,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器型(图5、6、7、8、9)。
  有一类玉是老残改件。玉在古时候非常受尊崇,古人非常爱惜。玉在当时使用过程中残了的,除非小的不能用之外,一般当时都要重新利用,要么打孔把残件重新连接起来(图10),要么大件改小件,如残刀、圭等改的小件(图11)。
  在遗留的齐家文化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玉器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还有不少有人为致残的痕迹,这也是古玉中常见的现象(图12,火烧的齐家文化玉器)。   还有一类玉器,笔者把它称之为异型器,就是不同于平常种类的器物,包括材质上的不同和形制上的不同(图13)。有的异型器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孤品。异型器因为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更为珍贵。
  数量比较大
  说齐家文化玉器数量比较大,主要有以下四点理由:
  一是齐家文化地域有天然的玉材优势,所在地域内存在许多玉矿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状况,材料一般都是就近取材或就地取材。
  二是齐家文化地域当时社会特别热爱玉,对玉有一种原始宗教般的崇拜和热爱。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祭祀、起居、生产、佩饰等都有用玉的习惯,现代考古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在喇家遗址的原始居民的房屋中发现了不少在特殊位置供奉的玉器;在祭祀遗址发现了系列的、较普通玉器器型更大的祭祀礼器用玉;在墓葬中发现了随葬的玉器、佩饰等,没有玉器随葬条件的也要找些石质类的替代品来陪葬等。
  三是齐家文化经历时间较长。据张忠培先生的研究,齐家文化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后半叶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现代考古证明,齐家文化经历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几百年来西北齐家文化地域内可能存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群落、部落或小方国等,生存过许许多多的齐家文化先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齐家文化遗存或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用玉的时间跨度长,用玉的空间范围广,用玉的群体和个体多,留下了大量的玉器遗存。
  四是齐家文化处于青铜文化发展的初期,为大量制作玉器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条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齐家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中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最早制作和利用青铜器的先民,为治玉提供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有了先进的金属工具,加工玉器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有可能增加玉器生产的数量。
  从遗留下来的玉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齐家文化玉器开片的切割痕迹是直线(图14),而不是曲线,这有力地说明了齐家文化时期,治玉可能用的是硬物直锯(金属工具或其它),而不是早期原始玉器文化时开片用的线锯。
  由于铜金属工具硬度还不够,玉器加工难度比较大,加之其他未知的原因,所以齐家文化玉器主要以素器为主,造型相对也比较简单,只有极少数有纹饰的玉器,且纹饰都是相对简单的直线纹、瓦椤纹等。
  出现较为完备的礼器系列(大器)
  齐家文化玉器中出现了很多其他高古玉所没有的大件器物。《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介绍的齐家文化玉器中,有直径达32.1厘米的玉璧、16.7厘米高的玉琮、33.2厘米长的玉铲、长达65.5厘米的玉刀等等,这些都表明齐家文化玉器中存在不少经典的“大器”。而且现代考古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发掘还不充分,更多的齐家文化文化玉器有待发现。
  笔者认为,齐家文化玉礼器是商周玉礼器的雏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礼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还应该包括刀、钺等。除了璧、琮等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期延用的传统重要礼器外,齐家文化时期较早出现并使用了刀、璋、圭、钺等具有礼器功能的器型较大的玉器,璧进一步演化为璜和多璜联璧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商周玉礼器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更规整、更完善(如璋的牙齿,也从没有到有、从两个到多个的变化)。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续历史可以看出:璧、琮等长期作为礼器使用,从东北到西北,从东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经典器型长期使用,先民们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说,玉器史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活化石。
  简洁朴素之美
  齐家文化玉器大多朴素大方,自然简洁,加工简单。原因:
  一个是玉材硬度较高,加工难度大。大量的玉器只是经过粗加工,显得还很草率。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有的玉器上有当时人们没有加工完的痕迹。
  二是可能当时人崇尚简单朴素之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文明社会早期的玉器大多比较简洁朴素,多是原始人对自然物的抽象理解、神化、简化的结果。
  从玉器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玉本身就是先人们从石头中发现的“美石”,首先看重的是其特殊材质,有一条从不加工——简单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过程。
  辨伪识价值
  市场中流通的齐家文化玉大部分是仿品或者说是工艺品,主要是齐家文化地域个别地方在仿制。仿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辨别,当然没有长期接触和真正了解掌握真品的特征,那也是很难辨别的。随着作伪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这些年还有些别有用心的仿制商家在不断收购齐家文化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玉料或残料,老料新工有更大的“杀伤力”,需要藏家更加谨慎小心。要经常深入市场,准确掌握仿品的发展变化特征,随着仿品发展不断提高分辨能力。
  要坚持“一点否决制”,采取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辨别玉器,而不是采取“一点肯定制”,就是要认真查找物品中不合适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能够确定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否定整件器物,而不是感觉到物品中某一点比较相像,就往真品上靠,就认为是真品。“一点否决制”与“疑点否决制”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把握不住的疑点,要慎重研究、虚心求教。真正全面地掌握真品的特征,严格地从器物的玉料、器型、工艺、包浆等诸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器物的真伪。
  还有两点原因。但这两点不单是适用于齐家文化玉器,而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古玉器。
  一是高古玉相对最容易断代、辨别真伪。年代越久远,时间和其他因素在玉器上留下的次生变化越厚重、越深沉,其历史印迹越明显,在辨别真伪时相对容易些。
  二是高古玉历史文物价值高,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高古玉的价格,包括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被严重贬低,处于价值洼地,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玉器是通神或祭祀的“神器”,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也是顶级财富的象征,是同时期其他艺术品没法比拟的。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历史年代正处于史前社会进入到国家、文明时代的阶段,上承原始玉文化,对西北地域原始玉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集成,下接“三代玉文化”,具有原始玉文化与“三代”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具有沟通西域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有它的客观局限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齐家文化玉器地处西北偏僻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带工的少(几乎很少见到),造型相对简单,加工比较粗率。
  现状与期待
  我们看到,在齐家文化地域很多遗址遭到盗挖和破坏,还有很多遗迹裸露在地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考古发掘也很不够,没有把齐家文化时期历史文化较全面地考证出来,还远远没有形成源流清晰的发展脉络。且到现在为止,齐家文化还没有发掘过大型的祭祀台,考古发掘的玉器比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齐家文化玉器的全貌,包括种类、材质、功能、作用等。
  在宣传方面,一是宣传和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二是齐家文化的文化品牌和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本文所说“齐家文化玉器之美”,是指齐家文化玉器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美,简言之,笔者认为就是“质优沁美数量大,简朴古拙神韵佳”。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作为文明重要见证的古玉器,我们必将对她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和定位。文中不妥之处,愿与各位方家商榷,并请指正。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2013年2月18日,北京电视台推出一档新栏目—《国学开讲》,邀请我国著名画家、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范曾先生循序渐进地讲述国学知识。首场讲座,范曾先生就以意境深邃、富有诗意的讲述,受到现场各界人士的欢迎,赢得了一阵阵热烈掌声。  提起范曾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画艺术。他的泼墨人物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笔墨浑厚,造型生动,塑造的人物飘逸潇洒、栩栩如
期刊
解放壶是紫砂收藏界对于1950至1965年,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这段时间宜兴生产制作的紫砂壶的俗称。此时,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紫砂艺苑呈现出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新景象,新一代陶艺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佳作迭出。吴镇、谢曼伦夫妇就是此时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紫砂陶艺师。  笔者爱好收藏紫砂壶具,近年在古玩市场上有幸先后收藏到吴谢两位名师的解放壶精品,一
期刊
笔者酷爱青花瓷,收藏了多只青花团鹤山水纹盘。我喜欢瓷盘那种圆圆浅浅的造型和白地蓝花之间的雅致,更爱图案之中飞翔的团鹤,它和隐隐青山、悠悠绿水、一叶轻舟、两行雁阵,白塔、小桥、流水、古树,还有那过桥的老者、垂钓的渔翁相映成景,平添几多山野情趣和田园风光。每当将盘并列于窗前几上,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真是满目山水无限景,丹顶团鹤飞到今。兹将笔者收藏的青花团鹤盘分述于下,与藏友分享:  青花团鹤山水纹盘
期刊
诗笺,是文人吟咏作札的专用笺纸。它应用历史悠久,据记载:唐代时尚彩色的小笺,宋元时则尚素纸。随着“镂象于木,印之素笺(纸)”(鲁迅语)传统木刻版画的发展,到了明代晚期制笺“藻绘争工,刻意标新”,木刻彩印诗笺便成了“翰苑之奇观,实文房之至宝”,于是集笺成谱,使它如同画谱一样以供艺林赏鉴和收藏。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海内外孤本《萝轩变古笺谱》(足本),它刻印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比鼎鼎大名的《十竹
期刊
2010年6月12日,金陵古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中瘗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在南朝名刹栖霞寺重现于世,南京栖霞山再度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位于文化古城南京东北方向约40余里处。古时因为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以养身治疾,因名摄山。该山自然风光幽秀,人文古迹较多,曾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称。山中南朝古刹栖霞寺原系齐代隐士明僧绍住所,后
期刊
近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2011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事件”以及“获得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同时,倍受业界瞩目的“国宝歌曲”的评选结果现场揭晓。此次“国宝征歌”活动历时四年,应征歌曲近2000首,由徐沛东、阎肃、任卫新等音乐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委会,对应征歌曲进行了多次评审,最终甄选出15首入围歌曲。总金额达50万的奖金当场发放给了获奖者。此次活动是艺术品收藏行业的一件盛事,
期刊
他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四十年如一日,战斗在祖国安全保卫的第一线;先后参与指挥了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安保工作;如今,爱好书法的他又集结多年收藏成果,倡导并创立了“聚砚斋”,投身于中华砚文化收藏事业,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领头人。从将军到收藏家,华丽转身之后,不变的是老将军火热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他就是刘红军。—2011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颁奖词  从战士成长为将军
期刊
最近,笔者先后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4日3版)、《收藏界》(2011年第12期)读到同一作者(李姓)的《两枚诗文竹臂搁 一对金石忘年交》(以下简称“李文”)一文,也看了“李文”附刊的图片(图1)。笔者认为对“李文”有必要撰文提出质疑,在撰稿中竟然又有了相关“发现”,故在此一并撰述,以供广大收藏爱好者参考。     一、所称“竹臂搁”的形制不伦不类  “李文”起首称:“承蒙一位未曾谋
期刊
说起收藏,古往今来似乎有些规律,比如以收藏品类别为例,有人好藏书画,有人喜藏金银铜器,有人爱藏文房四宝或奇石玉器或古董杂项等等。而笔者则偏重于收藏一种精神或一种情怀。  也许会有专家郑重指出,这叫什么收藏?虚字一个,您外行啊?  专家的质疑很对,不过,就收藏而言,笔者倒认为,珍稀也好,名贵也罢,喜欢与心爱才是最重要的。  闲言少叙,说说笔者收藏“时绍华”的故事吧。  笔者为什么收藏一个名叫时绍华的
期刊
2012年1月8日下午三点,“首届著名文人书画新作展暨《收藏界》杂志创刊十周年联谊会”于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隆重举办。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名誉主席、西部影视城董事长张贤亮,宁夏军区原司令胡世浩,自治区人大教科委副主任刘万韧,宁夏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海军、黄占宝,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柴建方,宁夏轻工院院长张晓东,宁夏蓝星集团董事长陈震,兰州军区驻宁某部参谋长乔永长,著名艺术评论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