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坛伉俪 梅竹共舞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壶是紫砂收藏界对于1950至1965年,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这段时间宜兴生产制作的紫砂壶的俗称。此时,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紫砂艺苑呈现出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新景象,新一代陶艺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佳作迭出。吴镇、谢曼伦夫妇就是此时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紫砂陶艺师。
  笔者爱好收藏紫砂壶具,近年在古玩市场上有幸先后收藏到吴谢两位名师的解放壶精品,一把是吴震的《紫砂竹段壶》,一把是谢曼伦的《紫砂松竹梅壶》。为了鉴证这两把壶的真伪,笔者专程去宜兴找寻二位名师。后经吴震先生与谢曼伦大师确认,这两把壶是他俩上世纪60年代初制作的商品壶。谢曼伦壶中的盖印为木质章,而吴震壶中的底印为石质章,这两方印章虽早已不用了,但两位名师还是妥善保留,作为那段从艺历史的印记。两位名师看到了半个世纪前他们亲手制作的壶具,虽经岁月的沧桑仍能完好无损保留至今也倍感亲切。
  今天当我们拂去这两把解放壶上历史的风尘,仍然可见它们是那样的气韵不凡,工艺规范严谨。这是宜兴老一辈紫砂名师在国家困难时期艰苦奋鬥的记录,它记载着紫砂工艺厂一段永传后世的创业史。现将笔者收藏的二位大师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介绍于藏友共赏。
  1. 吴震《紫砂竹段壶》,壶高8.5厘米,口径7.3厘米,容量500毫升,紫泥制作,色泽紫红。
  这把竹段壶以一节粗壮的竹段为壶身,细竹为壶流与壶把,流、把上均塑有竹芽,壶钮为小节的竹枝,两边贴有竹叶,全壶制作竹枝高昂,竹叶飘逸,气度饱满,刚劲有力,是吴震解放壶中的杰作。
  竹段壶的主面(图1)为近现代陶刻名家陈和大(号石如,1904-1968年)篆刻的行书:“色到浓时方近苦,石如作,刻于半山轩。”副面则篆刻行书“味滋回处舌余甘”及梅花(图2)。主副两面多处陶刻,字体潇洒,刀法流畅,展现了近现代陶刻名家陈和大深厚的陶刻功力,真乃美壶美刻,美不胜收。壶底钤阳文篆印:“吴震”(图3)。
  吴震,祖籍宜兴,1940年出生于南通,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及高级工艺师。他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1892-1969年)制壶,1958年至1961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习,1961年转师壶艺泰鬥顾景舟(1915-1996年),1983年任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1992年任宜兴陶瓷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吴震的启蒙恩师吴云根技艺全面,功力深厚,其竹类花货的制作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吴震竹类花货的制壶技艺得吴云根真传,从这把竹段壶可见一斑。
  2. 谢曼伦《紫砂松竹梅壶》,壶高9厘米,容量600毫升,五色泥制作,色彩多变。
  松竹梅壶壶体为双色,墨绿泥的竹节壶流,紫红泥的壶把,主面贴塑有葵黄泥的梅花和墨绿泥的松枝(图4)。盖钮为松枝,两边饰以绿色的松果(图5),生动活泼。副面贴塑虬曲的松段(图6),古松苍劲。壶盖内钤阴文楷印:“谢曼伦”(图7)。全壶制作精细,工手不凡,是谢曼伦大师解放壶中的佳作。
  松竹梅壶是建国初期的50年代,紫砂花货泰鬥朱可心(1904-1986年)首创。他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突出了梅竹。朱大师巧妙地利用紫砂泥的五色,使壶面绿色的竹节与葵黄的梅花交相辉映,色调和谐,布局合理,匠心独运,妙趣天成。故朱氏松竹梅三友壶成为建国以来传统花货中的经典之作和解放壶与“文革”壶中的主打产品,并大量出口畅销海内外。
  谢曼伦,祖籍宜兴,1942年出生于芜湖,省工艺名人,研究员及高级工艺师。她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1959年调西紫砂厂任技术辅导,1961年回紫砂工艺厂,1981年调厂研究所从事设计开发新品。
  谢曼伦师从紫砂花货泰鬥朱可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1919-2008年)二氏名门,博采众长,在50年的从艺生涯中,逐步形成了造型华美、装饰秀丽的艺术风格,作品以松竹梅三友系列见长,是朱派花货的杰出传人。2008年,她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在宜兴紫砂壶艺界,吴震的壶以阳刚之美著称,曼伦的壶艺则蕴含阴柔之韵,两人珠联璧合,刚柔相济,比翼齐飞,梅竹共舞,是宜兴紫砂艺苑中一对才貌双全的紫坛伉俪。(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我所认识的收藏家中,有几位的身后事颇令人扼腕。  一位Q先生,山西籍,老银行职员,与先父有交谊,以藏银币著称,所藏近现代银币数量不菲,均为珍稀品种,上世纪80年代,将所藏数百枚珍贵银币悉数捐给人行总行。除荣誉奖状之外,银行每月为其发资100元,直至终身。据我所知,此例为文革浩劫后,首开有偿捐赠之例,时人传为美谈,并以为Q君藏品已捐赠告罄,不知有他物。  然上世纪90年代末,Q君仙逝。其女处理其生前
期刊
应保定文静之嘱,赏读陈少梅《西园雅集图》,油然生出许多怀古的情思来,追忆那些心驰神往的雅集。我一向羡慕古人的风雅与真性情,雅集聚会,轮流作东,是常有的事。在这些雅集聚会上,精神完全松弛下来的文人,往往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伟大艺术品,譬如《兰亭序》。我想画家陈少梅也一定是在一种向往中构图落墨的,他把我们带到一个高雅、清亮的境地,自己也摒弃了俗尘,仿佛心灵在清溪中洗濯过一般。  陈少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
期刊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是通过科举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清代自顺治入关开科取仕,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岁恩科为止,一共开了一百十二科,取了一百十四位状元。由于清朝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比较高,状元们在书法方面均下过较深的功夫,有些状元不仅书法水平高,而且兼习绘画,书画双馨,名震朝野。状元书画虽不是职业书画,但由于状元文化修养较高,生活条件优越,视野开阔,书法基本功扎实
期刊
这是第二次去金城兰州了。  出发前我就想,第一次去兰州时买了百合干、拉面筋、枸杞子,尽是当地和附近的土特产,是“进口”的东西。由于回家后“进口”不及时,糟蹋了一些,颇受妻子的批评。  花钱买批评,此类旅途购物,应当反思。那么此次出行再经兰州,购物当瞅什么呢?金城兰州,自古为河西重镇,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有专家称,丝绸之路也是玉石之路,二路大体重合。中原的丝绸经兰州、嘉峪关西出,西域的玉石经嘉峪
期刊
1936年生,湖南慈利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余年。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收藏》杂志主编、《收藏界》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西安市
期刊
“故乡的山水,永不忘怀”,这是汤清海先生在《神游太行图》中写的一段话。汤清海生于河南南阳,太行山的山山水水,既是汤清海先生的美好记忆,又是其不息的创作源泉。汤清海先生以太行山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有《神游太行图》(50×366厘米 2002年作)、《太行大峡谷》(98×197厘米 2004年作)、《金秋万里》(98×197厘米 2005年作)、《太行含秀》(98×197厘米 2005年作
期刊
我在阅读稿件时,常看到有作者说××古钱“锈色入骨”,其实观其实物或照片,虽有不同程度锈迹,但并未入骨,说明其言语夸张或者根本就不知“入骨”之含意。  其实,说是“入骨”,就是锈色侵入铜钱体内,锈与铜结为一体,要想清理品相,以硬器去除锈已全然不可能,因为锈与青铜已无法分割,要除锈青铜钱体,包括地章、边缘、字口都会连带遭到破坏,掉块或掉渣。  当然,锈色入骨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我曾集得一枚“第十九”篆
期刊
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借助于岩石、建筑壁面而存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初创、形成、确立与发展。壁画也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了它不同的风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由于纸本、绢本绘画的缺失,不免给那些喜欢寻根溯源的人们造成遗憾,而充满了先民们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壁画作品最能展现原始的绘画风貌,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近期,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推出“色挂形象穷神变—中国古代壁
期刊
苍松、翠竹、寒梅组成“岁寒三友”,是中国历代文人抒怀、寄情、言志的景物。元代末期,景德镇青花彩绘“岁寒三友图”开创性地将文人画的笔料(墨)意融合到陶瓷装饰上,这种出自民间的彩绘把工艺与艺术结合的一种样式,又在明代洪武官窑釉里红中得到延续,并表现得更为丰富、完美。本文选用收藏于各博物馆的传世品和考古出土的器物,对比分析元明之际青花与釉里红绘画性装饰的“岁寒三友图”,探讨两者之间相似而有别的特征,以及
期刊
2013年2月18日,北京电视台推出一档新栏目—《国学开讲》,邀请我国著名画家、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范曾先生循序渐进地讲述国学知识。首场讲座,范曾先生就以意境深邃、富有诗意的讲述,受到现场各界人士的欢迎,赢得了一阵阵热烈掌声。  提起范曾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画艺术。他的泼墨人物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笔墨浑厚,造型生动,塑造的人物飘逸潇洒、栩栩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