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养育”弊端多?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到过太多文章谈论“隔代养育”的弊端,网上也有很多妈妈向我抱怨祖辈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其中有位妈妈说,她只有下班之后才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只要自己一批评孩子,爷爷就必定会前来干涉,几乎次次都要起冲突。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不能换个环境跟孩子交流呢?比如把孩子带出去散散步,单独相处一会儿,不就有时间、有空间,仔细地跟孩子说说妈妈的想法,教给他新的思考和行事的方式。这样也不用跟老人起任何冲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接收到妈妈想传递给他的东西,同时建立起更好的亲子关系。为什么非得共处一室、又彼此冲突呢?


  依赖祖辈,是父母内心尚未独立的表现
  在这位妈妈描述的家庭环境中,我所看到的就是边界不清晰,所有人、所有事都混在一起。妈妈既无力独自承担起陪伴、教养孩子的责任(必须得依赖爷爷来照料孩子),也无力影响他的成长轨迹(连单独开辟出与孩子沟通的空间都做不到,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她需要、或可以这样做),最终只能把这种无力感投射到外部——觉得爷爷才是最大阻碍。
  这令我想到,“隔代养育的弊端”与“父母皆祸害”的论调何其相像。持后面这种论调的大都是虽已经成年、却尚未完成个体独立的人。一方面,父母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依赖于以“怪罪父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对此,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它的荒谬之处。然而,对“隔代养育”,却仍是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祖辈如何溺爱孩子,如何限制孩子的活力,如何以其“落后”的育儿理念与年轻一代的父母发生着无休无止的冲突……
  如果羡慕海外的祖辈是如何“明智”地不干预年轻一代父母的育儿之道,不将自己的育儿方法和理念“强加于人”,那也要同时接受:他们不会轻易对你养育子女这件事伸出援手。既然已经接受了祖辈的好意与任劳任怨,那还常常抱怨并与之冲突,该是多么糟糕的态度!
  先让自己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这并不是说,你非得自己独立抚养孩子,拒绝祖辈的协助。事实上在探讨家庭成员的“边界”时我曾经打过比方:良好的边界感就像是一道运转正常的门,在需要时可以关闭,在想要时也能自然开启。眼下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妈妈能全职带孩子的比例并不算高,请保姆协助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如果祖辈有时间和精力、也愿意协助抚养孩子,其实是个不错的安排。
  但在做出这样安排时,你心里应当清楚:我是孩子的父母,是我、而非其他人要为养育孩子而负责。在这个大前提下,请祖辈来帮忙照顾孩子,是我做出的安排——并不是什么“迫不得已”,而是在当下所有可能性中,自己所选择的一种。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做出的安排,那么就需要花心思、花力气去让这个安排往有益的方向发展;既是请求、并接受了祖辈的协助,那么就需要给予恰当的回报。
  很简单,如果把教养孩子视作一个项目,父母就是项目负责人,可以请祖辈(或其他人)帮忙,那么就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让劲儿往一处使;同时还要让参与的所有人各得其所。
  真有弊端,也得用行动去调整
  祖辈教养孩子,肯定有令父母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有可能是两代人价值观、方法论的差异,彼此看不惯的地方肯定会有;也有可能祖辈的确有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比如过度保护啊、喜欢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啊,等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些不那么好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努力设法与祖辈沟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育儿目标,这是父母必须要做的!比如很多家庭都遇到的,当祖辈太过溺爱,如何对孩子建立“规矩”的问题,父母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所有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让对方充分地表达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最终在协商、协调中达成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家庭规则”。
  再或是,即便对方有些问题的确改不了,但自己仍然要设法令项目按照预定轨迹、方向去推进。就好比那位来向我咨询的妈妈,完全可以通过开辟一块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去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心怀感激,要记得自己是有选择的
  事实上很多祖辈来协助照顾孩子,都是放弃或部分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妈妈,每次当我出差时请她来帮忙照顾孩子,她都是要放下自己的早锻炼、与朋友们的日常交往、将旅行计划安排到其他时间……然后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我一次次地打断她的生活节奏,而她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总是跟我说:“有什么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我,我的事情都是可以另作安排的。”
  我年纪小的时候,也曾经对父母很叛逆过,有了孩子以后,才渐渐地开始看到他们的付出。即便我对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也会有意见,但大前提是:我对他们心怀感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自己总是有选择的。如果因种种缘由必须请祖辈帮忙,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如果与祖辈的育儿理念实在分歧很大、难以调和,可以选择自己养育孩子、或请保姆协助。总言之: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而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我们之所以努力工作、努力生活,无非就是为了让自己、也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自由。
其他文献
夏季养生重在防暑、养心、护阳。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那些比较剧烈的对抗性体育锻炼项目,如足球、篮球、长距离赛跑等,消耗过大,显然不适合。  那么,在这夏末秋初之际,什么样的健身项目才适合呢?  首选项——游泳  如今有了温水游泳池,游泳一年四季都适合,但是如果要让它成为孩子的一个持久运动项目,从夏天开始最好不过。抓住夏天的尾巴,带孩子去游泳吧!  学游泳的好处还真多呢——  游泳是孩子需要学会的生存
期刊
欺负和被欺负,一直是父母间讨论很火的一个话题。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线也都不同。这期我想集中讲一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受欺负的孩子,下期我将和父母们聊聊孩子受欺负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孩子们常常嘻嘻哈哈玩着,突然又哭闹起来,出现抢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举动。孩子的社会性正在逐渐发展,攻击性行为在孩子中也很正常,关键是父母以及其他养育人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带有
期刊
妹妹出生以前,姐姐最喜欢问我的问题是:“妈妈,我爱我有多少?”  于是,我们两个就开始比谁的爱更多一些:  “我爱你有地球那么大!”  “我爱你有大海那么深!”  这样的问答很多,也很温馨。  妹妹出生以后,姐姐就开始问我:“妈妈,你爱谁多一些?”  我当然回答:“我爱你和我爱妹妹一样多!”  可是,姐姐并不满足这样的答案,依然不停地问:“妈妈,你爱谁多一些?”  我只能一再告诉她:“你和妹妹都是
期刊
我会详细描述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5种父亲养育方式,每种养育方式尽管有所区别并且各自独立,其实都有所关联,你会发现你父亲或者你作为父亲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几种不同养育方式的混合体,而你和你孩子在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事业愿景其实都与这些养育方式有一定的联系。  1. 苛求成就型父亲  关注孩子的外表和取得的成绩,是这种类型的父亲养育孩子的2个特点。这类亲子关系的行为动机是基于外表、成绩和成功的
期刊
看似简单的儿童画,也充满着神秘感,这其中就包括画中的颜色。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总能碰到一些孩子对某些颜色特别偏爱的例子。很多家长好奇地问,孩子这样单一地喜欢一种颜色是否可以反映出某些个性、心理甚至问题?  绘画是一种可以自由表达自我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所受的束缚就更少了,绘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他们无意识流露内心情感的过程,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一些条条框框去衡量和评判。但是在孩子使用的线条和色彩等因素中,
期刊
在新西兰,孩子们参加的兴趣班通常也称为“课外班”。有些是培训机构在校外单独设立的,但更多的是和学校合作,由培训机构派出老师,借助学校场馆开设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兴趣点,并不断鼓励和支持孩子,从而保持孩子的热情。  兴趣班前:孩子作主,父母辅助  新西兰也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兴趣班,父母一般会根据孩子的喜好、年龄,先问一下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主动提出来,父母也会考虑让他尝试,但前提是结合孩子的
期刊
妈妈朋友聚会,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就是“控诉”自家的孩子:  “老师说,演出时每个人要统一穿黑袜子,她居然告诉我是穿白袜子。我觉得藏青的裙子配白袜子很奇怪,和她确认了两遍,她信誓旦旦地保证肯定是白袜子!”  “我们家的也一样。老师说带什么东西去幼儿园,他回来从来不说的!要不是还有微信通知,我们家就属于完全‘无视’老师的典型了。”  “现在的小孩子都没有责任心。全家出去玩,我请我儿子管好他自己的小
期刊
欢快的放学铃声响起,家长们陆续来接孩子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老奶奶——头发花白,步履匆匆,怀里还揣着个鼓鼓的小布包。一见到她,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禁和身边的老师面面相觑:又是给孙女送吃的来了。  怎么回事呢?事情要从一星期前圆圆刚进幼儿园那会儿说起。入园后,圆圆情绪不太稳定,经常哭闹,奶奶就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每天带着点心来等孙女放学。圆圆习惯了放学后吃奶奶带来的点心,就整天盼着奶奶,更不乐意在
期刊
有段时间豆豆总是拖着不肯睡觉。我除了沮丧,一点办法也没有。一天晚上,我们一起看《米菲哭了》,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米菲每天都抱着她最爱的玩具——泰迪熊睡觉,可是有一天早上她发现泰迪熊不见了,问遍家里所有人都没有见到。晚上,她闷闷不乐地上床,突然,她的脚碰到一个东西,钻进被子一看,原来是她的泰迪熊……  我灵机一动,对豆豆说:“咱们来玩寻找泰迪熊的游戏吧!”豆豆连声说:“好啊,怎么玩?”我抱着他,轻
期刊
吴悠刚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了一个大型的综合商场,商场有一个9层中空的中庭,一进大门就看到左右两边都有自动扶梯,左边上,右边下。  我看了看环境,就问吴悠:“你想不想玩个挑战游戏?”  吴悠问:“什么挑战游戏?”  我说:“你自己从左边的自动扶梯上到二楼,然后从右边的自动扶梯下来,这样兜一圈,最后回到爸爸身边。”  吴悠看了看,犹豫了一会儿,说:“不要。”  在任何地方和孩子玩游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