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是课堂中外显的明线活动,培养学生内敛性的科学思维主要是通过探究性的问题链进行引导,真实有效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真正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样的科学课堂才能促进学生成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苏教版四年级第三单元“常见的力”中《浮力》这一课为例,设计出能提高其思维水平的问题链,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问题链的设计理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要求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活动。而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缺乏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真实问题,使得他们失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问题意识缺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发挥课堂的作用,需要教师真实地思考并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能力本位的目标。
(一)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的核心
探究式教学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并根据在探究过程中找到的证据链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自我发现、自我思考中获得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问题链是科学课教学的“神经”
问题是科学的大脑,而个体的行动需要神经的积极配合。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提问,毫无逻辑的提问无法提高课堂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本节课的本质找出来,并提出一组逻辑关联的、层层递进的、顺应学生认知经验的“问题链”,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性问题链设计类型和原則
教师为完成科学课程目标,围绕某个科学探究主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链”,旨在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与学习潜能,起到科学课堂思维可视化、生态化作用。王后雄教授在《“问题链”的类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阐述了问题链的类型以及设计要求,笔者总结了问题链的类型。如表1。
为实现有效课堂,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问题的本身需要立意鲜明,直接指向课堂核心知识。
适时原则:问题出示的时间和展示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
延展性原则:问题链具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三、问题链在科学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出课题——引入式问题链
在引出课题这一环节,笔者使用引入式问题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式问题链有利于学生迅速地回忆起旧知识,并能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2。
设计意图:通过猜沉浮的游戏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猜测结果和实际物体沉浮的现象之间的差异,通过“会怎样”“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引入式的问题,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水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建起了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本节课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出水中有浮力;最后以“浮力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课题——浮力,展开了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二)探究——递进式问题链
引入“浮力”这一课题之后,笔者利用学生的正向科学思维,设计——串由浅入深的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作用。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3。
设计意图:本段以问题“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是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切入,引起学生产生质疑——所有的物体进入水中是否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这由浅入深递进的问题,有利于他们进行真实的思考,发现浮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
(三)拓展延伸——探究式问题链
探究影响沉浮状态的因素环节,笔者设计探究式问题链,通过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4。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探究式问题“影响物体沉浮状态因素是什么?”展开,学生在讨论、分析现象和总结影响因素时思维从单一迈向多维化。接着,在“质量一样,如何改变体积大小?”和“体积一样,如何改变质量大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链螺旋上升,进而提高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
一节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科学课,需要有符合逻辑的“问题链”,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不仅目标明确,还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一切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笔者将《浮力》这一课教学设计为以“问题链”的形式驱动科学课堂教学,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思维,提高科学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问题链的设计理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要求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活动。而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缺乏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真实问题,使得他们失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问题意识缺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发挥课堂的作用,需要教师真实地思考并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能力本位的目标。
(一)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的核心
探究式教学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并根据在探究过程中找到的证据链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自我发现、自我思考中获得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问题链是科学课教学的“神经”
问题是科学的大脑,而个体的行动需要神经的积极配合。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提问,毫无逻辑的提问无法提高课堂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本节课的本质找出来,并提出一组逻辑关联的、层层递进的、顺应学生认知经验的“问题链”,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性问题链设计类型和原則
教师为完成科学课程目标,围绕某个科学探究主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链”,旨在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与学习潜能,起到科学课堂思维可视化、生态化作用。王后雄教授在《“问题链”的类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阐述了问题链的类型以及设计要求,笔者总结了问题链的类型。如表1。
为实现有效课堂,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问题的本身需要立意鲜明,直接指向课堂核心知识。
适时原则:问题出示的时间和展示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
延展性原则:问题链具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三、问题链在科学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出课题——引入式问题链
在引出课题这一环节,笔者使用引入式问题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式问题链有利于学生迅速地回忆起旧知识,并能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2。
设计意图:通过猜沉浮的游戏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猜测结果和实际物体沉浮的现象之间的差异,通过“会怎样”“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引入式的问题,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水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建起了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本节课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出水中有浮力;最后以“浮力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课题——浮力,展开了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二)探究——递进式问题链
引入“浮力”这一课题之后,笔者利用学生的正向科学思维,设计——串由浅入深的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作用。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3。
设计意图:本段以问题“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是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切入,引起学生产生质疑——所有的物体进入水中是否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这由浅入深递进的问题,有利于他们进行真实的思考,发现浮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
(三)拓展延伸——探究式问题链
探究影响沉浮状态的因素环节,笔者设计探究式问题链,通过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环节问题链设计如表4。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探究式问题“影响物体沉浮状态因素是什么?”展开,学生在讨论、分析现象和总结影响因素时思维从单一迈向多维化。接着,在“质量一样,如何改变体积大小?”和“体积一样,如何改变质量大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链螺旋上升,进而提高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
一节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科学课,需要有符合逻辑的“问题链”,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不仅目标明确,还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一切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笔者将《浮力》这一课教学设计为以“问题链”的形式驱动科学课堂教学,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思维,提高科学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