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女儿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祥奎,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理事,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青海日报》《人民政协》《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1
  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的魔爪,撕碎了玉树的美丽和梦幻。玉树的天空弥漫着尘埃,巴塘草原发出沉沉的哀鸣,通天河开始呜咽哭泣……
  時隔8年,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一个叫久美曲忠的失去左胳膊的藏族女孩,站在窗明几净的楼道里,眺望着漂亮的校园,若有所思。8年前的那场灾难始终挥之不去——
  那次地震,犹如梦魇一般,昼夜折磨着她。那段日子里,白天,她在病榻上看着自己截去的手臂,犹如处在无底深渊之中。夜晚,她对着天花板,以泪洗面。地震带给她的伤痛如刀绞般难受……
  2014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久美曲忠来到了三江源民族中学,在老师和同学们亲人般的关怀下,在第一学期就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并于2015年成为团省委组织的先进青年优秀事迹报告团成员……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藏族孩子,是党给了我们藏族人民好的生活,是党给了我在三江源民族中学上学的机会,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温暖,给了像我一样的藏族孩子第二次生命。”在采访中,她,圆圆脸,浓眉大眼,说话直爽,满脸都是微笑的阳光形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起三江源民族中学,来自玉树州囊谦县的卓玛措毛满含幸福的泪水。
  “如果没有三江源民族中学,我现在就是一个放羊娃……”8年前,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由于地震,牛羊死伤过半,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得已,她只好走上了放羊的人生之路。
  7月,从小伙伴的口中得知省城有一所专门收藏族孩子的学校,她一口气跑到30公里外阿爸干活的地方,告诉阿爸想去上学的心愿。只见阿爸沉默了许久,疼惜地对爱女说道,措毛,你去念书吧,家里有我……
  由于年龄偏大,她被挡在了学校门外。沮丧的措毛背着行李走出了校门,谁知在校门口遇到一个中年男子,得知措毛的境况后,热情地领着措毛来到报名处,并对报名老师说,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我们不能让求学的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即使她现在20岁,上完3年初中,如果她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会用汉语流畅地和其他人交流,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我们不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情吗!
  8年之后,卓玛措毛才知道好心人就是当年担任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的王予波。
  ……
  “我们要把草原的学校建在城市,一定让远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孩子来到西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导的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在此大背景下,兴建一所借助省会城市政治、文化、经济转型的区域优势和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的民族中学势在必行。于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教育厅厅长王予波的奔波下,三江源民族中学于2008年开始谋划,2009年成立三江源民族中学筹备办公室……
  而2010年4月的那场玉树灾难,加速了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建设步伐。为了让失去家园的玉树孩子不再流泪,同年6月,在省委省政府及玉树、果洛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江源民族中学面向全国招聘了62名教师,7月,启动招生。当时,三江源民族中学租用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的部分校舍,拉开了“边建设、边办学”的序幕,并在无任何办公设备、无一桌一椅的状况下,搭起了临时木工桌,迎来了来自雪域高原的第一批600余名学生(421名是玉树地震后的灾后安置学生)。
  之后的岁月里,学校搬到青海工业学校,再到现在的生物园区。8年的筹建历程,充满难以预料的艰辛……
  说起筹建的艰辛来,筹建办的同志们心中有着厚厚的一本账。据学校老师透露,开工初,为解决工地的临时用水问题,需要穿越宁张公路铺设管道。但宁张公路是交通要道,过往车辆甚多,而且大多为大型货车,如铺设管道,势必造成车辆拥堵。为了此项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筹建办公室和施工单位优化方案,且决定在夜间施工。
  孰料施工当晚下起了瓢泼大雨。为了确保过往车辆的通行和工人的安全,筹建人员全体出动,冒着大雨疏导交通。终于,在天亮之时,施工顺利结束。此时大家已成为一个个狼狈不堪的落汤鸡,但施工的顺利,让大家喜在心头,乐在脸上……
  采访中,步入花甲之年的李清生校长谈及艰辛的历程,声音几乎哽咽——
  “爷爷,我已经好长时间没见到您了,您去哪里了?”8年前暑假的一个深夜,奔波了几个月的李清生怕吵醒家人,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孰知,轻微的开门、关门声还是吵醒了老伴儿及年仅2岁的孙儿。只见小孙子光着脚丫子,跌跌撞撞地走出卧室,抱住了他的大腿哭。“爷爷不去工作,玉树的哥哥姐姐们怎么上学呀!”他抱起孙子,疲倦地坐到沙发上对孙子说。
  在家人的心中,他们的父亲、爷爷是一个不顾家庭不问家人的工作狂。多少个加班加点的日子,李清生从未计算过。他只知道万事开头难。玉树灾区的孩子们能否在秋季如期走进学校,能否让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孩子走出草原,在古城西宁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座座大山沉沉地压在他的肩上。
  “这可是建在城市里的牧区草原学校啊,承载着藏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这也是玉树孩子心灵疗伤的新家园,我们要用匠人精神做好这件事,否则,对不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重托和信任。”8年来,王建军、王予波……他们为了青海民族教育事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8年的时间,三江源民族中学四易校址,三次辗转,现如今,省委省政府共投资3.35亿元兴建的这所寄宿制公办民族完全中学,可以看作是青海省探索省内异地建校办学新模式的一个标杆。
  2
  “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他们的变化让你难以想象……”在一次采访中,时任三江源民族中学教务处主任的常建瑛对笔者说。   记忆深处,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名藏族孩子,刚来时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一年过去了,老师们发现,那个孩子正在就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乐”和“抑郁悲凉”是否矛盾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辩论。他流利的普通话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让听课老师感慨万千。
  回忆起孩子们刚来学校时的情景,校长李清生苦笑着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教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集体生活。军训期间,从刷牙、洗脚、洗澡,到叠被子、理發,一半时间都在教他们整理内务。”
  对这些从小生活在草原的孩子来说,和生活问题同样紧迫的,是语言问题。
  开学后,学校对全部新生进行摸底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约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懂汉语,汉字识字水平不过关,学生汉语成绩平均分仅28.2分,汉语水平成为制约各科教学的瓶颈。
  由此,学校把提升学生汉语水平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各科教学在传授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汉语水平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分批赴外学习,学校随之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扎实推进“课程主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成果逐渐显现,学校也打造出了一支“有品、善教、互进”的“德厚才高,光彩照人”的多彩教师队伍。而且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自信心大大增强,课堂充满了活力。
  在课改建设中,老师们也深切体会到了职业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为了这种快乐和幸福,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学校以“三养教育”为抓手(学生抓“养成教育”;教师抓“养正教育”;管理服务抓“养心教育”),精心打造“五心”换“一心”工程,并把要求和发展方向统整起来,让教师逐步走向卓越,让学校发展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意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追求生态文化凝聚的文化内涵。漫步在校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袅袅婷婷的荷花、美轮美奂的孔雀身影、翠绿欲滴的茵茵小草,以及氤氲在清新的空气中沁人心脾的花香,荡涤着师生的心田。
  “作为旁观者,要评价三江源民族中学,我最有发言权……”在采访中,当年奉命来三江源民族中学从事学生、家长、县局之间协调工作的杨毛措对笔者说。
  经历过针对玉树果洛教育在西宁、海东等地区异地办班的她,因为学生基础差、难管理、家长反对孩子外出求学等因素,办班几乎以失败而告终。2010年,她再度被派往三江源民族中学做协调工作。起初,她抱着怀疑与担心。孰知,6年下来,经过老师、学生、后勤及学校管理层面的努力,见证了果洛达日孩子的可喜进步,见证了三江源民族中学的铿锵步伐,也听到了脆脆的花开声音。
  “三江源民族中学成就了达日县的孩子们。2016年高考中,三江源民族中学首批达日籍学生赛毛荣膺文科状元、旦忠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另外,还有两名孩子进入了渤海大学、昆明陆军学院,刷新了达日县牧民学生高考新纪录。”“这几年,三江源民族中学可谓是捷报频传。2013年在全省输送到沈阳翔宇中学的近百名高中新生中,前20名学生有14名毕业于三江源民族中学。2014年该校初中毕业生在玉树、果洛、黄南等4个州县中均列入当地之首,并有4名学生考入中央民大附中,6名考入北师大附中……”说起对三江源民族中学的看法时,杨毛措如数家珍,自豪地点赞道。
  “三江源民族中学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乐教的家园,民族团结诗篇的花园。”说起对学校的感触,路向敏老师一语道出了全体师生的心声。
  3
  “你不要小看了这所新学校,她可是青南地区农牧民孩子梦寐以求的好学校……”在校门口,笔者见到几位来自青南地区看望孩子的家长说。
  走进办公大楼,仔细一瞧,家长还真不是替学校说好话,不信看看大厅里的奖牌——“第十三届青海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青海省教育厅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厚重着三江源民族中学新时代“奋进之笔”。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创新教育和“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靠的是“全省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为目标的定位。
  8年来,学校领导与老师们一道,大胆革新,开展诸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纵深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设学生社团及“新闻晚餐”课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等系列创新驱动举措。
  这系列举措,让这些农牧区的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幸福、感动”氤氲在学校的时空里,也助推着学校的内涵发展进程——
  “瓜镇切、瓜镇切!”2017年9月1日,一位不会汉语的藏族老人领着女孩前来报名,一把抓住赵蕾老师的手,并将一袋糌粑塞到她的手里。淳朴的话语,真切的眼神,让赵老师感到一股暖意。
  原来,这个老人专程前来感谢老师的。这个女孩来自玉树囊谦县,因家庭条件不好,每天中午她只吃一个馒头。因为学校不让学生带食品进教学区,作为班主任的赵老师在检查时发现她书桌内的馒头……经过几天的暗中观察及走访学生,赵老师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及时召开团支部会议,专门研究这个女孩的事情。自那天起,同学们打饭时轮流带给一份心意,有时一个鸡腿,有时一袋酸奶,有时一个面包,偷偷地放在她的书桌里……
  “听着她真诚的感谢,我感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更加坚定了我自己脚下的路。”夏老师激动地对笔者说。
  在夏老师的记忆深处,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感人肺腑的故事——
  曲梅卓尕,这个来自玉树的藏族女孩,由于单亲家庭生活甚为拮据,母亲每月只给100元的生活费。为此,她常常顺手牵羊,成为一个人人讨厌的问题学生。
  得知这一情况后,班主任夏吾吉找她谈心,让她懂得“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的道理。并且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作为曲梅卓尕的生活补贴,这一帮就是2年多。2年来,曲梅卓尕变了,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而且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最喜欢的好学生之一。   由于寄宿制的原因孩子们很少能吃到水果,为了让孩子们能吃到水果,七(5)班班主任张玲丽自掏腰包,经常给孩子们买来三四种水果。
  “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我要将爱的阳光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张玲丽的教师生涯的两条座右铭。
  据同事们回忆,初带这个班级时的三个星期里,张玲丽老师早上7点到校,晚上9点后才回家。她像妈妈一样陪着他们,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且精心设计班会主题,精心策划各项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她就是他们最最尊敬的“张妈妈”,孩子们也懂得“張妈妈”的良苦用心,学习格外努力,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位居年级组第一。
  对九(3)班主任刘亚静而言,三江源民族中学的每天都是幸福的、感动的。
  据刘老师回忆,在初二时,由于班级合并,有个男同学因不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想转班。在提出转班申请时,他痛哭流涕。对此,刘老师与这位同学经过了多次的促膝长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特别的帮助。慢慢地,慢慢地,他融入了这个集体,而且彻底改变了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的处事态度,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天,这位同学鼓足勇气,提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想法——“老师,我想叫您妈妈,想叫您刘妈妈,您同意吗?”那一刻,刘老师的心彻底地被融化了,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妈妈”成为班级所有同学最亲切的称谓……
  在采访中,同学们还争先恐后地对笔者诉说着感动的故事:当学生遇到重大疾病时,校领导亲自送至医院,老师们轮流守护患者,无私地为学生垫付医药费……
  走在大气、高贵、隽永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校园中,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运动场上各显身手的健儿,教室里走廊里张贴的学生作品,各种才艺展示现场中的吹拉弹唱……你会感觉到,“让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的现实。
  谈到在三江源民族中学的生活时,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快乐。11岁的尼玛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笔者说,我在学校过得很快乐,因为有很多老师陪我们度过很快乐的星期天和星期六,我们很高兴。玉树是我们第一个故乡,现在,西宁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个故乡……
  古人云:松柏有正性,不改青青色。我们相信,一直坚持自己育人特色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文化之树,将永葆亮色,站成一道民族教育独特的风景。我们也相信,“全省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目标定位将温暖、滋养更多师生的心灵。
其他文献
凭窗遥望雪皑皑,  楼上题诗鬓欲白。  谁令瘟神能远走,  春風起处百花开。   (指导教师:朱宏秀)
期刊
2020年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宣布武漢“封城”。此时此刻的武汉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更是受疫情影响的医疗用品和食品蔬菜的匮乏。这时候,全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当前,武汉最缺少的就是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兵贵神速,全国人民立即用不同方式将相关器材运往武汉,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和病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防护。这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我们的
期刊
新年第二天,在一位朋友的邀约下,参观了一个画展,在展厅里见到了王文泸先生。王文泸先生算是相交多年的老文友了,一見面就问王老师近期有何新作,王老师便把刚写的一篇《此岸到彼岸》发到我的微信上。王老师的文章篇篇是精品,情感细腻朴实,内容深刻感人,使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下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口气读完。我从农村走出,在城市生活了近40年,如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在不断地走进城市,经历和感受与王文泸先生
期刊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亥时  今天就来谈谈你的散文在体裁上“文”的特性。  现在大家都是以“散文”来标识你的文体,从大方面来讲,也没什么不妥,就像可以通存通兑的流行货币。但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形来研究,还戴上均码的帽子,一定少不了有箍得过紧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为妥适的方法就是量体裁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里,“散文”是个借来的术语,我们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不包括骈文。在古典文
期刊
丑桔的《心经》  这个世界上的穷人往往有着最世俗最难听的名字,他们承受着太多傲慢和偏见的语言暴力。他们也担负起了人们审美的残渣,似乎一生下来他们就应该背负这种不公。似乎贫贱与不齿就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一生背负着这种宿命的衣裳在深渊里越是挣扎,越是得不到命运的青睐。  水果界亦然。这几年水果界的新品种异军突起,仿佛农民起义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占据人们的味蕾。丑桔大有起义成功一统
期刊
多年前我写的陈劲松专论《对人本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坚守》中谈及他的散文诗作品时说:“诗人对物象精神品质的把握和对人本价值观的开掘有敏锐的认知,作品表现了他的‘劝诫’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巧妙的批判。”在我看来,劝诫的美学体现在许多作品中。比如:本土意境下的汪曾祺的小说,乡土画境的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宗教意味的仓央加措诗歌等等。陈劲松的散文与他的散文诗一样,有着澡雪心灵的感受。此组作品是对“远去了的
期刊
盼望春天  传来了江南许多春的消息  故乡黄河边的杏花也开了  身居高原 无奈  只有翘首盼望春天  几番春雪飘落  几经春寒料峭  春天像个婴儿步履蹒跚  世间的所有美好总需要耐心  敞开胸怀 以梦相邀  暖阳当空照  湟岸观春潮  君不见西山春早  遥看草色  杨柳已露小芽苞  且待识得东风面  城内外也是万紫千红  处处春色大好  快乐羽球  你舒展洁白的羽毛  像一只灵动的小鸟  你划出优
期刊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雀啼民间》,是诗人杨廷成的新作。以一位青海赤子的心态与身份,重点勾勒与描绘了诗人的精神原乡——“河湟谷地”的艺术形象。这部诗集由“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个小辑构成,整体上秉承了古典诗歌“景语皆情语”的抒情范式。作为当下青海诗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杨廷成将其心目中的乡土记忆、高原经验和地域文化,有意经过某种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最终使之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形态,
期刊
大伟孤独于温情。  这多年来,他一直安静,实实在在地写诗。他的作品浅浅淡淡地出世,在阅读者和欣赏者的关注下,草木枝节般蓬勃生长起来。他着力在诗歌的质美感。除开由点、线、面、形协同切入的角度在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在他诗歌中的悲悯之怀更加引人注意。他自身似乎也着迷于周围,着迷于跟他肩臂齐平的人和事,或者说,他是情愿把自己置放在“低处”,而注重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改造成为相似的形象和物象来进行描摹。“
期刊
2021年5月2日,我回到春意融融、花红叶绿的家乡贵德,接上父母驾车去共和探望婶婶。路过尕海滩,我停车逗留片刻,在呜呜作响的寒风中,路旁有稀疏的羊群在低头啃食稀疏的干枯牧草。  寒风阵阵、青黄不接、枯草摇曳,羊低头吃草,瘦弱的羊这样的专注姿态感动着我。“在远离喧嚣的高原一隅,习惯于默契的羊群专心啃着碧绿鲜美的草茎的时候——整个世界便处于无尽的安静祥和的氛围里。”不经意间,近三十年前《看羊低头吃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