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宏达:笑星的悲剧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提起上影厂老演员、著名喜剧艺术家关宏达,我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两幅画面:第一次见老关的情景,以及最后一次告别老关,喜剧开头,悲剧结束。
  1963年9月我分配到上影演员剧团工作,第一天报到,布加里老师带着我和在剧团参加学习的老演员见面。那天老关坐在藤椅上正和曹铎、方伯、韩非聊天,布老师一一介绍后,我向几位老演员致意并握握手,老关也急忙站起来和我握手,只见他坐的藤椅也跟着他一块儿起来了,曹铎一把按住藤椅:“关胖你太可爱了,藤椅也舍不得离开你了。”这个在笑声中的见面永留我的记忆之中。剧团老同志都亲切地叫他“关胖”,我们年轻的后来一直称呼他“老关”。
  1964年,我参加上影剧团春节慰问部队的演出活动,又有机会和老关在一起。老关和方伯有一档相声节目,战士们太喜欢了,每次总要在热烈的掌声上加演一两个小段才让他们结束表演。这期间有几件趣事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天我们演出小分队带上几个小节目去慰问部队炊事班的同志。我们让炊事班五位战士坐在食堂门口,特意为他们表演几个小节目。有一个小战士十分腼腆,一直红着脸,低着头。老关走到他身边问他是哪儿人,小战士回答是安徽的。轮到老关和方伯表演相声了,老关特意走到小战士面前亲切地用安徽话对小战士说:“咱们是老乡,我让你猜个迷好吗?今天我和方伯说相声,你能猜个安徽的地名吗?”
  小战士抬起头,看着站在他面前的两个大胖子,认真思索起来,突然高兴地说道:“合肥!”这下把大家乐坏了,小战士也高高兴兴地看完小节目演出。从那以后我见到老关、方伯就乐着招呼:“合肥老乡好。”
  又有一天我们去驻扎在农村的部队演出,晚上回来时,部队指导员一直叮嘱开车的司机战士:“送亲人,开车要小心,田埂路又狭又滑,千万小心。”起初一切很顺利,可最后一个转弯处,左边后轮突然凌空了,下面是大水沟,面包车刹住了。指导员和司机拿着手电筒下去一看,挺危险,不小心会翻车。指导员上车一看两个胖子正好坐在左边,就很冷静地让我们几个坐在左边的人站起来轻轻地往右边移动,让老关、方伯别动,保持汽车的平衡。汽车稍稍往后倒了倒,很快恢复了正常。这场有惊无险的事情过去了,老关风趣地说:“今后我和方伯坐汽车必须分两边,不然车身不平衡,容易发生事故。”从那以后一上车,他俩就一边坐一个。
  更有趣的是我们住在延安路部队招待所时,有一天演出回来,我们六七个人在小澡堂洗澡,池子里的水挺合适,不一会儿老关和方伯也来了,两个人一下池子,水哗的一声溢了出来,把大家乐得前仰后合。
  老关为人厚道,典型的东北人,又是个乐天派,他到哪儿,哪儿就会有笑声。在剧团,在摄制组,人们都喜欢他,他有一肚子的笑话让大家乐。作为一个老演员,他有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解放前,他早已参加过很多影片的拍摄和话剧演出。他与胖子殷秀岑、瘦子韩兰根成了我国喜剧影片的铁三角老搭档。新中国成立后殷秀岑、韩兰根调到长影去了。他们都是特型的喜剧演员,可在旧社会拍的影片,都是作为调味品来看待的,插科打诨,只是为了博观众一笑,所以在很多影片中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解放以后,关宏达作为上影厂的演员,先后参加了近20部影片的拍摄:《三毛流浪记》《秋翁遇仙记》《幸福》《球场风波》《乘风破浪》《聂耳》《魔术师的奇遇》《马兰花》《球迷》等。在这些影片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喜剧特长,给人们带来欢笑,笑声中充满着对新生活的赞美、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鞭挞,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这和旧社会所拍的影片中的插科打诨完全是两码事。关宏达除了拍戏,更发挥他说唱艺术的天赋,他和剧团很多演员作伴说过好多人们喜欢的相声,每当过年过节他特别忙,到处请他说相声,他的快板书也十分精彩,有时一天赶好几个场子,为工人演出、为部队战士演出、为医务工作者演出……忙得往往顾不上吃饭,他就啃面包,吃块饼,他总乐哈哈:“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快乐,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同学姚德冰有幸参加谢晋导演的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的拍摄,扮演小李。他对我说:这次拍戏幸亏有关大哥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第一次参加拍片,又演这么重的戏,又是喜剧,在拍摄现场往往因为过火表演通不过。是关大哥在一旁指点,才一次次过了关。关大哥为人十分厚道,从不在现场指指点点,每当我戏过不了关时,他总在旁悄悄地提醒我,给我出点子,那真诚那关切让我铭记在心。
  记得谢晋导演曾跟我聊起关宏达:“他是位了不起的喜剧演员,满身都是喜剧细胞,和他合作拍‘三李’挺开心。由于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所以他设计的动作都真实可信。他拍戏十分松弛,而且十分注意喜剧的分寸感,这一点特别了不起,喜剧的分寸感特别重要,不能过也不能没有,要讲究恰到好处,这对演员是极大的考验。老关的表演很值得年轻演员学习。”
  “文化大革命”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厄运。对于老关这样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演员,先后又拍了那么多电影,其中很多电影被认为是毒草,如《球场风波》《球迷》,连《大李小李和老李》也划入批判之列,对他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当时我们海燕厂的演员参加制景车间漆工组一起学习。工军宣队每天盯着,很多老演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叫进“牛棚”“羊棚”,整天战战兢兢,度日如度年。
  回想起老关每次的发言,总在检查自己:说虽然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能参加很多影片拍摄有幸福感,但自己毕竟从旧社会过来,沾染很多旧习气,要认真改造思想。一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人现在变得十分沉闷。
  1967年12月20日上午有一个外调,让他写材料,结束外调回到演员组休息室,他整个人显得垮了一样,一句话也没说。谁也没有想到中午回家吃过午饭,他从自己住的四楼,一个人跑到六楼,跳楼自尽,一个喜剧演员就这样以悲剧结束了生命。
  中午我们刚放下饭碗,杨在葆接到电话,叫上我和漆工组一位老师傅,我们骑自行车赶到老关家,他已经直挺挺躺在床上。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时充满笑声的喜剧,如今最后见他一面却是悲惨的结局,他离开我们时才53岁。
  后来知道外调的内容是说他曾经去过76号特务机关唱堂会。在当时这是个永远说不清的事情,也将会受到没完没了的批判、审讯,他只有以死来进行抗争。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他以自杀抗拒运动,不准开追悼会,甚至残酷到这种地步:火化后连骨灰都不准保留。幸亏从北京赶来的弟弟设法获取了一些骨灰带回北京,直到1979年老关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时将骨灰迁回上海安葬。
  关宏达1914年生于哈尔滨一个贫民家庭,1932年,18岁开始走上演剧生涯,如果活着,今年是他从艺八十一周年。至今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6个年头了。
  老关,你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贡献,电影人不会忘记。你的笑声也将永远记在中国的银幕上,亿万观众也不会忘记您!
其他文献
“谣言学”研究的“谣言”,主要是在形而上范畴,它有时和人们通常所说形而下的谣言,并不完全等同。  何谓“谣言”?依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冯梦龙语)这一说法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谣言”的基本状态和特征。所谓“无根之语”,指的是未经证实的或缺乏事实根据的言论,而“街市”则是谣言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一般看来,“谣言”与“真相”相对立。这是一种误解。假定存在一个“真实”,但事物的
期刊
喧闹的文学奖与寂寞的文学  近些年,围绕文学奖的质疑与争议不断,这不得不引起反思,但更应该警惕与反思的是另一种怪象 :争议的喧嚣只是一场无关文学的愤怒宣泄,热闹的背后更显示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学的疏离。  文学奖,逃不脱争议的魔咒  也许,换个角度而言,人们应该“感谢”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周啸天,他“接力”被质疑“跑奖”的诗人柳忠秧、“羊羔体”创造者车延高等等,让原本严肃的文学奖颇具娱乐气质
期刊
讨论贫富问题是危险的,“阶级”定义的基础就是贫富问题。阶级论者解决贫富问题通常用革命的方法,但屡战屡败。究竟人拥有多少财富才算富有达到满足?或者说财富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怜恤?财富的贫乏就必然产生正义?如此看来,贫富问题,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托尔斯泰有一篇小说写一个地主赐土地给某人,让他一天尽量走出多远,就把他走过的土地给他,但必须在日落之前走回原点。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欲望博弈和速率精算啊!结
期刊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一读到这样的开篇,我就觉得心中不妙,接下来,在飞往成都的两个小时的旅程里,我飞快地读完了这本所谓的沉寂多年之后的蓄势待发的作品,把书合上时,看着腰封上的广告——比
期刊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主竞赛单元的激烈角逐、海内外明星的争芳斗艳等外,众多大腕齐聚充满思想交锋的论坛,成为电影节不容忽略的亮点。主席论坛、产业论坛、大师班、新浪潮论坛等,内容丰富,其中重量级电影导演的对话更是观点鲜明、思想开放,论及了电影理想与社会现实、导演的地位与挑战等种种敏感话题,反映了海内外导演们的思考、忧虑与担当,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某个鲜活断面。  汤姆·霍伯vs张元:  
期刊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剧年”,从年初起,多部大制作大手笔,打着“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剧”纷纷上档,却遭遇收视寒流,这是什么缘由?针对雷剧的风靡,广电总局颁布了22条规定,集中整治电视剧市场,这对电视剧创作有何影响?古装剧、现代剧的未来走向如何?…… 在日前举行的第19届上海电视节“2013大剧年:谈‘古’论‘今’,谁与争锋”论坛上,众多重量级嘉宾,包括著名导演郑晓龙、刘江、侯鸿亮,编剧于正、宁
期刊
什么是让人民满意的增长  今晚报刊文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这是在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乃至环保灾难的背景之下,党和政府作出的明确表态。“人民满意”的内涵并非固定不变。衣食未足,固然以丰衣足食为满意。仓廪既实,则自然会追求更好的环境、更体面的工作、更有尊严的生活。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不仅看重增长的数量,更要考量增长的质量或代价的阶段。复
期刊
那天,上海市妇联的老领导孟燕堃主席谈到对上海音乐厅桂兴华专场朗诵会的印象时,说:“我对《韶山,一个小站》《中国红了》这两个节目感觉最好。”  10月8日晚上,风雨之夜的这两个节目,与秦怡、丁建华老师有关。  秦怡老师4日给我打电话说,“8日本来下午4点我从澳门起飞,太晚了,我已经叫他们改成中午11点起飞了,我直接从飞机场赶到上海音乐厅来合乐,然后演出。我把你的手机留给司机了,从几号门进来,你跟他说
期刊
“浦江流芳”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启动  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共享老艺术家们的精品佳作,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他们为艺术奋力拼搏、一以贯之、执着追求的精神,由市文联主办、市文明办指导的“浦江流芳—2013上海美术·书法·摄影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暨社区巡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有55位
期刊
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收藏家六百多人集聚一堂,有话要说。他们想说什么?意欲何为?综观之,一言以蔽之,是想探讨和解决“收藏,做什么?”的问题。  此次收藏大会放在台北开,甚为明智。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现实范例提供答案。此番,不管是在台湾收藏家的私宅里,还是在精英收藏家组成的收藏组织“清玩雅集”纪念藏品展上,不少参会藏家感触良深:两岸的收藏文化差异甚大,大陆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