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纠错,激发课堂活力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ingl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活力。学起于思,思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才会有课堂的活力。可是,在一节思维活跃、充满变数的课堂中,无论教师课前准备得多么全面,学生课前预习得多么充分,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师生思维或者表达中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错误,既反映一个教师课堂调控水平的高低,也能表现这个教师教育理念的层次的优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正视课堂中师生的错误,智慧地加以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从而激发课堂的活力。
  案例1
  有位教师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第5自然段时发生这样一个“小插曲”:
  教学这部分之前,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弄清了山谷中的“谜”以及“谜底”。于是教师就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学生谈完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教师首先范读。不料,教师在范读时,遗漏了两个词(也许是教师刻意而为)——“有时”和“适当”。当学生指出来时,教师略作思考,首先表扬了学生听读非常仔细,然后他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词能不能少掉,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来谈。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认为,这两个词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有时”就表示我们一遇到困难就弯曲、退步,而不管困难的大小,那其实就是向困难投降。而课文中的意思是遇到困难,首先要正面抗争;如果困难、压力过大,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战胜时,我们才可以选择退步和弯曲,以求反弹的机会,战胜困难。因此,“有时”一词不能少。而“适当”这个词则表示让步要在一定范围内,让步要有限度,不能一味让步。让步不是放弃原则,不能改变自己的立场。比如,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就不能让步,一旦让步,就意味着投降,就再没有反弹的机会了。因此,“适当”也不能少。课堂中教师朗读中的一次小失误,经过教师智慧地应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使课堂中学生兴味盎然、思维活跃。
  案例2
  有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对文本的感悟、品读都比较到位,整个教学流畅自然,精彩纷呈。可是,有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发言:“我认为朱自清先生太悲观了。即使以前虚度了光阴,也应该从现在起好好珍惜,亡羊补牢,不应该这样悲观丧气。而且,我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成就很大,他并没有虚度时光,不应该这样悲观。”教师显然没有思想准备,由于是公开课,他也不愿意因此而破坏刚才营造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流畅的教学过程,所以,就采用“冷处理”,对那个学生搪塞敷衍地表扬了一下,就继续自己既定的教学。其实,这是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的偏误。当学生把心沉到文章中,真切感受到作者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悲愤之情,和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由于他们受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无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内心的痛苦进行深层阐释。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悲”,感受不到作者的“愤”。这是他们对文本的误解。此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不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到位,还会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前者是教师的一次小失误,后者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偏误,都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第一个例子,由于老师智慧应对,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以这个错误为契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文本,联系实际畅谈感悟,使课堂中的这次失误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激发课堂的活力。第二个例子,教师为了保持自己教学预设的达成,采用常规策略,对学生的理解中的错误进行“冷处理”。这当然是一种应对的方式,然而却错过了课堂中灵动而精彩的生成。
  教学中智慧地处理课堂中的错误,激发课堂的活力应做到以下四点:
  1.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充分的预设
  充分的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吃透教材和学生。教师要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对文本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作品等尽可能多的了解占有;要设计科学完备的教学流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中,要准备详细的预案。这样课堂中我们对学生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就胸中有数,可以从容应对。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课堂中左右逢源,引领学生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中自由徜徉。比如案例2,如果这位教师对课文背景资料的占有更加充分,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想法准备得更加全面,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理解偏误这一契机,促进课堂灵动的生成。
  2.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灵动的生成
  但是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课前预设来进行教学,那么,课堂就会处于一种静止不变的教学状态。这种静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活力的激发。事实上,学生也不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转。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又会随时根据别人的学习成果,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用静止预设来指导教学,就一定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课堂的活力。比如案例1,教师正是能丢到教案这个藩篱,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营造出思维活跃、活力盎然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敏锐而智慧地的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的“小插曲”,进行引导,激起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广泛地思考,促进课堂灵动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
  3. 课堂的活力来自对语言的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这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课文的语言又是规范的、准确的,特别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关键段落,或是一些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课文都会用比较精炼准确的词句表述清楚。这些关键词句就是我们指导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重要着力点。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扣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感悟、探讨,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精确地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且,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述方式等,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这样使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语文课的活力也正来源于此。案例1,教师就是智慧地处理了教学中的错误,抓住了“有时”和“适当”这两个关键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辩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课堂的活力。
  4.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精心的设计
  语文课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课堂的活力,当然不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不能离开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但关键词句的呈现也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选择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以一定启迪的呈现手段为宜。不宜平铺直入,开门见山,直接出示。如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第一个课例中,教师就巧妙地运用老师范读的错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了说服老师,他们就必须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课文内容,将课文中蕴含的价值观辨析得清楚而准确。把老师说服了,他们自己也牢记在心,深刻地受到一次科学价值观的熏陶。课堂当然就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作者单位:丹阳市吕城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 创设生动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绚丽多彩的图片,形象的动画能创设出生动的语言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农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往往无电脑、无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在学习邮箱的使用中做了一些尝试,采取“头痛不能只医头”、“关键问题细讲解”、“及时评价增信心”、“同伴互助增友谊”、“综合测试验真功”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信息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差异不断缩小。  四十三个邮箱是我所任教的五(1)班所有学生所
期刊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评价原则进行形成性评价呢?我觉得,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遵循情感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以下就谈谈我对这三个原则的实践与体验。  一、 情感性原则  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要特别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耗时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为什么如此劳心劳力以收效甚微?这与缺乏情感的支撑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从情感入手,对作文教学的素材、构思、评改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 快乐情绪促学生积累写作素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的积累在写作中是最基础的。如何积累素材?其实,生活中遍地都是素材。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欲望、情感
期刊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德育”的理念指导下,学校要使知识化的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通过一些课例,说明品德教学怎样回归生活。  一、 课前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  任何一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和所学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授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作业,为新课作预备,使德育课更有实效。  
期刊
践行新课程标准就要把新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巧妙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诞生意料之外的精彩。  一、 善待学生上课插嘴,让课堂生成精彩  上课时学生的插嘴现象,一些教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不好,当然这是一方面。其实更多时候是学生“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当学生能脱口而出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他闭好嘴,等老师抽问时再说呢?岂不压制了学生天性!因此,对于学生上课插嘴,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
期刊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比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新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而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如能这样做,小学生的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那么,
期刊
《天鹅的故事》和《“蚁国英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从司空见惯的动物身上,表现出叹为人知的力量和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地带头破冰,天鹅群团结一心破冰成功;蚂蚁们面对火灾,毫不犹豫地紧紧抱成一团,团结协作,滚出了火海。这些自然界的小生灵,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灾难抗争,获得生存的权利。其精神震撼人心,读来感人肺腑。  可是,为什么内容和主题如此
期刊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三、四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做游戏。因此我认为引导儿童开展必要的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实践活动,一定能丰富孩子的写作素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而让孩子们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灵感的火花。于是,《神秘的盒子》这一活动指导方案便逐步形成了,但好课多磨。这一课的教学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第一磨:走出迷惘——只缘身在此山中  猜测这一元素,十分有效地使活动成为了游戏。任何貌似严肃的活动,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