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英语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最直接呈现外来文化的学科,学习英语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最好途径。新标准英语教材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介绍外国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整套教材中设计了中外四名主人公和他们的朋友,很多课文介绍的是他们的国际交往,也有很多相关任务与活动是国际交往的,让学生通过体验同龄人的跨文化交往、体验自己亲身的跨文化交往,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达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儿心得体会,供大家讨论、借鉴。
一、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师,自身要用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异域文化,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形式的语言,都能折射出异域文化的影子。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广读文学作品,观赏经典的外国影片,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接触、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应相辅相成
文化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的渗透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因此 ,在进行文化渗透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精讲多练,多为学生创造形象的语言环境,置身处地,加深体会和印象,防止实际应用的时候出现错误和笑话。例如: 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 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三、灵活渗透
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四、注重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成为“母语化”英语,外国人听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的功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不同。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 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 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 生了解美 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 “Thank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 (炸薯条),trousers(裤子) ,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 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 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 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五、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們视为“罪恶”的象征。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渗透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渗透方法。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一、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师,自身要用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异域文化,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形式的语言,都能折射出异域文化的影子。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广读文学作品,观赏经典的外国影片,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接触、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应相辅相成
文化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的渗透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因此 ,在进行文化渗透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精讲多练,多为学生创造形象的语言环境,置身处地,加深体会和印象,防止实际应用的时候出现错误和笑话。例如: 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 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三、灵活渗透
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四、注重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成为“母语化”英语,外国人听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的功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不同。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 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 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 生了解美 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 “Thank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 (炸薯条),trousers(裤子) ,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 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 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 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五、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們视为“罪恶”的象征。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渗透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渗透方法。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