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对学生加强自学指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教会学生预习、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讨论、教会学生解答习题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端
我们都知道预习教材,对于学生尽快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很重要。而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对课程进行自学,所以如何自学才能使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为学生构建一个预习模式,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具体模式如下:第一阶段老师列好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本内容,划出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积极寻求答案,并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预习,容易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第二阶段让学生自列提纲自学课本。通过这两个阶段,来训练学生自列提纲自学教材的能力。预习好了,学生才能有重点地听讲,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样,学生便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自学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展开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通过前后联系,横向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学生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讨论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讨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自学讨论是其它能力实现的基础,是前提。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作阅读黑体字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提出自学的要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要看懂物理规律、定律是哪些例子、哪些实验得出来的?物理规律、定律为什么这样提而不是那样提?规律或定律有哪些应用?自己在应用规律或定律时有哪些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搞好自学的条件。如开始可指导学生自学,较难课文可带思考题自学,或者针对性适当讲解帮助自学,尽量使学生结合自学进行讨论,可让一些浅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继续自学提供方便,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通读、细研、共议的自学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掌握重难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新见解。如《浮力》一节,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定义不够完整,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应把“水”改为“任何液体、气体”的新见解。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提到,不但水有浮力,煤油、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这些新见解,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讨论得出的结论。
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内因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变教学生学为学生喜欢学。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科学故事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则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发兴趣和探索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期迅速激励全班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上“物体浮沉条件”一节时,教师先可通过出示三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分别注入适量的水),提问学生:把它们浸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一定上浮。这时,教师用怀疑口吻说:真的吗?请大家好好观察一下。于是教师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下动手演示实验,结果出现一上浮,一悬浮,一下沉。这样,有的学生便感到很新奇,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号,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自学课文才能解答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带着求知欲渴望解决问题去自学,注意力集中,自学效果也提高了。
五、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物理课本的内容广泛,知识点多,覆盖面大,规律性强,学生往往是“ 一听或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普遍感受是“ 学时容易记时难,灵活应用难上难”。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深层次地对物理课本知识规律的理解能力,缺乏整理、归纳和综合物理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 连点成线” 、“串线织网”,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整理、归纳综合学过的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全书学完后归纳整理,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是在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知识之后,归纳整理,独立写好章节或单元知识小结。把握章节与单元知识网络结构。三是在一课题或一节课结束时,用图表、提纲等形式将知识归纳整理成某一种小体系和结构。四是在某一典型问题讨论结束时,及时归纳整理知识规律和方法技能技巧。不论哪种形式,都对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
六、教会学生解答习题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目标
自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消化和运用。为此,教师必须尽量给学生以练习、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提问质疑后,应及时安排练习,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以巩固。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开展专题性的课堂讨论,提出一些有争论质疑或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从中找出最佳答案。二是准备一些能一题多解、一例多用,学生易“失误”的练习题,让学生动笔做一做,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举一反三,深化课堂知识。三是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定义、规律、基本概念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自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中,可给学生这样练习:三体积相同的小球处在水中不同的位置,试比较它们的重力、浮力的关系。通過这些问题,使学生对浮力、重力、浮沉条件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系统化,使知识趋于完整,达到自学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端
我们都知道预习教材,对于学生尽快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很重要。而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对课程进行自学,所以如何自学才能使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为学生构建一个预习模式,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具体模式如下:第一阶段老师列好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本内容,划出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积极寻求答案,并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预习,容易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第二阶段让学生自列提纲自学课本。通过这两个阶段,来训练学生自列提纲自学教材的能力。预习好了,学生才能有重点地听讲,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样,学生便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自学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展开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通过前后联系,横向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学生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讨论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讨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自学讨论是其它能力实现的基础,是前提。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作阅读黑体字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提出自学的要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要看懂物理规律、定律是哪些例子、哪些实验得出来的?物理规律、定律为什么这样提而不是那样提?规律或定律有哪些应用?自己在应用规律或定律时有哪些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搞好自学的条件。如开始可指导学生自学,较难课文可带思考题自学,或者针对性适当讲解帮助自学,尽量使学生结合自学进行讨论,可让一些浅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继续自学提供方便,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通读、细研、共议的自学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掌握重难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新见解。如《浮力》一节,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定义不够完整,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应把“水”改为“任何液体、气体”的新见解。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提到,不但水有浮力,煤油、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这些新见解,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讨论得出的结论。
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内因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变教学生学为学生喜欢学。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科学故事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则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发兴趣和探索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期迅速激励全班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上“物体浮沉条件”一节时,教师先可通过出示三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分别注入适量的水),提问学生:把它们浸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一定上浮。这时,教师用怀疑口吻说:真的吗?请大家好好观察一下。于是教师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下动手演示实验,结果出现一上浮,一悬浮,一下沉。这样,有的学生便感到很新奇,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号,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自学课文才能解答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带着求知欲渴望解决问题去自学,注意力集中,自学效果也提高了。
五、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物理课本的内容广泛,知识点多,覆盖面大,规律性强,学生往往是“ 一听或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普遍感受是“ 学时容易记时难,灵活应用难上难”。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深层次地对物理课本知识规律的理解能力,缺乏整理、归纳和综合物理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 连点成线” 、“串线织网”,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整理、归纳综合学过的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全书学完后归纳整理,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是在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知识之后,归纳整理,独立写好章节或单元知识小结。把握章节与单元知识网络结构。三是在一课题或一节课结束时,用图表、提纲等形式将知识归纳整理成某一种小体系和结构。四是在某一典型问题讨论结束时,及时归纳整理知识规律和方法技能技巧。不论哪种形式,都对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
六、教会学生解答习题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目标
自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消化和运用。为此,教师必须尽量给学生以练习、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提问质疑后,应及时安排练习,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以巩固。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开展专题性的课堂讨论,提出一些有争论质疑或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从中找出最佳答案。二是准备一些能一题多解、一例多用,学生易“失误”的练习题,让学生动笔做一做,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举一反三,深化课堂知识。三是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定义、规律、基本概念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自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中,可给学生这样练习:三体积相同的小球处在水中不同的位置,试比较它们的重力、浮力的关系。通過这些问题,使学生对浮力、重力、浮沉条件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系统化,使知识趋于完整,达到自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