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是将相互关联的多篇文章聚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方式更能满足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和教学的交互性,因而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古诗教学与群文阅读结合起来,可使学生接触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拓宽文化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一、筛选素材,在相互对比中开展阅读教学
素材是阅读的基础,也是群文阅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素材选取得当,学生很快就能抓取到其中的连接点、共通点,领会其内涵,达到教学目的,反之则会得不偿失。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必须要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筛选合适的、关联性强的素材,具体到古诗群文阅读中,可用以下方式筛选。
1.根据诗文内容选择。即将内容相近的诗词集合起来进行对比阅读。如,《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都是描写童趣的,这样的诗文以前也学过,像《池上》《稚子》《小儿垂钓》等,教师将这六首诗词放在一起,以“寻找童趣”为主题组织学生对比阅读,引导他们找到不同作者描写童趣不同的着眼点。另外,还有关于友人之间送别的“送别诗群文阅读”、游子思念家乡的“乡愁诗阅读”、写春天美景的“春景阅读”,等等。
2.根据表达情感选择。即以情感为导向,将相同情感的诗词组合阅读。如,在学习《示儿》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春望》《泊秦淮》《过零丁洋》等几首诗,找到其中的诗眼,理解激荡在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怀,引发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共鸣,进而受到熏陶感染。
3.根据表达方法选择。即将“诗画结合”、隐喻、数字使用等不同表达的诗词组合阅读。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可以与《江雪》《江南春》等诗一起阅读,边读边画,体会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方法,还可以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李白比较夸张的表达手法,进而理解其豪迈的诗风。
二、重视朗读,在反复咀嚼中品尝文本味道
朗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还能帮助他们领悟其内涵。鉴于古诗词篇幅短小,短短几十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朗读。
1.反复读、认真品。即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直到读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止。当然,这里的朗读,不是“过嘴不过心”机械重复,而是带着思考的反复咀嚼。咀嚼内容、咀嚼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反复品味,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诗词的味道来。
2.在读中把握言语特点。即仔细揣摩诗词的言语形式,如韵律韵脚、前后对比等,通过朗读而“得言”。以《泊船瓜洲》为例。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二二三节拍,从每句诗的最后一字“间”“山”“岸”“还”来品味七言绝句的韵脚和平仄变化,而同是旅途中所写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虽然也是二二三节拍,但其韵脚“天”“眠”“寺”“船”则有所不同,反复朗读、分析,从而对古诗词的韵律进一步深化了解。
3.在读中解读诗词内涵。即在反复咀嚼中品味出诗词真意,还以《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第一遍读“一水间”“只隔”时感觉这三个地点离得并不远,好似抬腿就能到一般,真的如此吗?再读就能发现隔着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根据古代的交通状况来说并不算近,近的是作者的心理距离罢了,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更能体会作者身在官场的无奈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拓展延伸,在探究交流中深化情感认知
一首诗记录的不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浓缩、文学典故和文学表达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理解单一诗词的内容或含义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相同情感或相同历史事件的诗词归类,并在创作背景、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探讨交流,在逐渐积累中形成自己的诗词体系。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
在具体阅读实践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将主题相似或相关的诗词进行归类,对其背景资料进行拓展延伸和有意识的积累,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走向,体味作者的情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充实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组诗词对比探究,找寻差异并质疑问难,在一步步深入解读中更深刻地认同作者的情感,实现传统文化对自身心灵的洗礼。
以《示儿》为例。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人在临终之际不哀伤自身、不惦记子孙家事,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爱国之情,教师联系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组织了群文阅读。首先,教师引领学生粗略查阅两宋的历史,着重了解南宋初年的历史背景,面对破碎的山河、流离的百姓、偏安的朝廷,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有识之士先后投身收复大业,并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词,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之情感同身受。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交流,虽然同样是爱国之情,但这四首诗词又有哪些不同呢?《满江红》是岳飞作战时所做,先悲愤后高亢,壮怀激烈的豪情跃然纸上;《破阵子》则先描绘梦中的豪迈勇猛,再谈现实的悲凉;《示儿》有失望、有悲伤,但仍有乐观精神;《过零丁洋》创作时,时局已无可挽回,只余浩然正气。学生通过探究,学会了对不同诗中的具体情感进行甄别与认知。
四、关注表达,在言意共融中唤醒创作本能
当学生掌握了古诗词外在的言语特点、品味了内在的真意后,就要与写作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将群文阅读与创作表达相结合,在言意共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醒他们的创作本能,促使他们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大胆抒发出来,不仅能进一步深化言意融合的境界,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例如,在以“童年·童趣”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分析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池上》《稚子》《小儿垂钓》等六首诗词的写作特点和不同的童趣感受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淳朴的古代小孩可以吹笛骑牛、可以划艇采莲、可以在水边卧剥莲蓬,他们的童年生活我们不能复制,但我们的童年也自有乐趣。你能将记忆中最深刻的童年趣事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又如,在以“惜别友人”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感受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离别伤感,江面白帆点点,可李白只看到“孤帆一片”,又与《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诗中的离别之情进行对比,在学生深刻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后,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呢?如果有,你能将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吗?如果没有,你能想象一下吗?”面对这样的挑战,学生跃跃欲试、热烈讨论,表达效果突出。
群文阅读是提升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诗词体系、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须立足学情,在素材筛选、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和读写结合上下功夫,有的放矢地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品味到古典詩词的精髓,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渭子沟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筛选素材,在相互对比中开展阅读教学
素材是阅读的基础,也是群文阅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素材选取得当,学生很快就能抓取到其中的连接点、共通点,领会其内涵,达到教学目的,反之则会得不偿失。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必须要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筛选合适的、关联性强的素材,具体到古诗群文阅读中,可用以下方式筛选。
1.根据诗文内容选择。即将内容相近的诗词集合起来进行对比阅读。如,《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都是描写童趣的,这样的诗文以前也学过,像《池上》《稚子》《小儿垂钓》等,教师将这六首诗词放在一起,以“寻找童趣”为主题组织学生对比阅读,引导他们找到不同作者描写童趣不同的着眼点。另外,还有关于友人之间送别的“送别诗群文阅读”、游子思念家乡的“乡愁诗阅读”、写春天美景的“春景阅读”,等等。
2.根据表达情感选择。即以情感为导向,将相同情感的诗词组合阅读。如,在学习《示儿》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春望》《泊秦淮》《过零丁洋》等几首诗,找到其中的诗眼,理解激荡在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怀,引发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共鸣,进而受到熏陶感染。
3.根据表达方法选择。即将“诗画结合”、隐喻、数字使用等不同表达的诗词组合阅读。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可以与《江雪》《江南春》等诗一起阅读,边读边画,体会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方法,还可以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李白比较夸张的表达手法,进而理解其豪迈的诗风。
二、重视朗读,在反复咀嚼中品尝文本味道
朗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还能帮助他们领悟其内涵。鉴于古诗词篇幅短小,短短几十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朗读。
1.反复读、认真品。即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直到读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止。当然,这里的朗读,不是“过嘴不过心”机械重复,而是带着思考的反复咀嚼。咀嚼内容、咀嚼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反复品味,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诗词的味道来。
2.在读中把握言语特点。即仔细揣摩诗词的言语形式,如韵律韵脚、前后对比等,通过朗读而“得言”。以《泊船瓜洲》为例。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二二三节拍,从每句诗的最后一字“间”“山”“岸”“还”来品味七言绝句的韵脚和平仄变化,而同是旅途中所写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虽然也是二二三节拍,但其韵脚“天”“眠”“寺”“船”则有所不同,反复朗读、分析,从而对古诗词的韵律进一步深化了解。
3.在读中解读诗词内涵。即在反复咀嚼中品味出诗词真意,还以《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第一遍读“一水间”“只隔”时感觉这三个地点离得并不远,好似抬腿就能到一般,真的如此吗?再读就能发现隔着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根据古代的交通状况来说并不算近,近的是作者的心理距离罢了,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更能体会作者身在官场的无奈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拓展延伸,在探究交流中深化情感认知
一首诗记录的不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浓缩、文学典故和文学表达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理解单一诗词的内容或含义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相同情感或相同历史事件的诗词归类,并在创作背景、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探讨交流,在逐渐积累中形成自己的诗词体系。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
在具体阅读实践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将主题相似或相关的诗词进行归类,对其背景资料进行拓展延伸和有意识的积累,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走向,体味作者的情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充实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组诗词对比探究,找寻差异并质疑问难,在一步步深入解读中更深刻地认同作者的情感,实现传统文化对自身心灵的洗礼。
以《示儿》为例。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人在临终之际不哀伤自身、不惦记子孙家事,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爱国之情,教师联系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组织了群文阅读。首先,教师引领学生粗略查阅两宋的历史,着重了解南宋初年的历史背景,面对破碎的山河、流离的百姓、偏安的朝廷,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有识之士先后投身收复大业,并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词,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之情感同身受。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交流,虽然同样是爱国之情,但这四首诗词又有哪些不同呢?《满江红》是岳飞作战时所做,先悲愤后高亢,壮怀激烈的豪情跃然纸上;《破阵子》则先描绘梦中的豪迈勇猛,再谈现实的悲凉;《示儿》有失望、有悲伤,但仍有乐观精神;《过零丁洋》创作时,时局已无可挽回,只余浩然正气。学生通过探究,学会了对不同诗中的具体情感进行甄别与认知。
四、关注表达,在言意共融中唤醒创作本能
当学生掌握了古诗词外在的言语特点、品味了内在的真意后,就要与写作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将群文阅读与创作表达相结合,在言意共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醒他们的创作本能,促使他们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大胆抒发出来,不仅能进一步深化言意融合的境界,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例如,在以“童年·童趣”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分析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池上》《稚子》《小儿垂钓》等六首诗词的写作特点和不同的童趣感受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淳朴的古代小孩可以吹笛骑牛、可以划艇采莲、可以在水边卧剥莲蓬,他们的童年生活我们不能复制,但我们的童年也自有乐趣。你能将记忆中最深刻的童年趣事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又如,在以“惜别友人”为主题的古诗群文阅读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感受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离别伤感,江面白帆点点,可李白只看到“孤帆一片”,又与《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诗中的离别之情进行对比,在学生深刻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后,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呢?如果有,你能将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吗?如果没有,你能想象一下吗?”面对这样的挑战,学生跃跃欲试、热烈讨论,表达效果突出。
群文阅读是提升小学古诗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诗词体系、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须立足学情,在素材筛选、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和读写结合上下功夫,有的放矢地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品味到古典詩词的精髓,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渭子沟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