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数学复习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系统整合上下知识点的衔接,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要想数学复习课走向精彩,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寻根”“漫溯”,充分利用操作实践、归类比较、自主探索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彰显生本地位的同时,也能让其教学更具有意义。
一、回顾初始,重历过程,丰富学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学生所学知识呈现一种碎片化。而通过数学复习课,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巩固内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题库机械训练,固然能够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但是无法助力学生获取学习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方式,重历知识形成过程,帮助他们重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比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这一内容,对相关的公式计算,学生都很熟悉,而且也能灵活运用,但是对公式之间的联系却无法理解到位。虽然教材中采用“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概述公式推导过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理解其推导过程的变与不变。只有引导学生回顾初始,重历推导过程,才能丰富他们的体验。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
生: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
师:请你们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生:正方形周长是边长乘以4……
师:我们现在知道,不同的图形,其周长计算公式也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现在能不能用一句话统一概括一下呢,具体怎么说?
生:把图形的所有边长加起来。
师:那么图形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下。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各组组长用学具一边演示一边推导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过程,其他成员观察思考图形周长和面积变化,然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生:有联系。
师:那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有联系的图形放在一起,然后尝试用箭头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动笔操作)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说说这些图形当中谁是最基础的?
生:长方形。
对于数学复习课而言,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碎片化,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案例中,通过引导学生重新推导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丰富他们体验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式之间的“变”与“不变”。与传统复习课相比,不仅形式较为活泼,容易推促课堂精彩生成,而且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重新经历推导过程,在旧的知识体验中获取新的认识。
二、追根溯源,强调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比较一个学期的课程,数学复习课与日常教学不同的是,讲授课是将教学内容由薄变厚,而复习课却相反,是从厚变薄。目的不同,自然策略也不同。这需要教师跳出教材单一篇章内容,站在整个教材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理顺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推促学生对其因果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进行有效联想,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让其知识建构更加完整、系统。
针对《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其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果在复习过程中,一个一个概念进行复习和讨论,其效率必然低下,而且知识始终处于碎片状态,未能做到有效整合。具体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探究原理,做到系统归纳总结,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师:针对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你们具体知道哪些数?
生:质数、合数、因数、倍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意板书)
师: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概念通过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并分别说说理由,接着各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师:我们大家看看这些概念,通过图示链接起来后,你们看看这幅图像什么?
生:大树。
师:那么我们现在找一找这大树的“树根”是什么?
生:整数乘法。
师:是的。像这一种图,我们可以叫它为知识树,其中一些知识是“根”,还有一些知识是“茎”“叶”。具体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带入到知识树中,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单纯复习概念,过程必然枯燥,学生兴趣不高;但是通过知识图,不仅可以将其抽象内容转为具体形象,而且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将其机械重复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三、运用类比,突出联想,提升学生素养
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考。有不少数学概念、知识之间容易混淆,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注重新知识传授,忽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上下勾连,还需要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相近知识点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针对《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这一复习内容,复习各相邻单位进率时,如果单一回答,学生大多能够迅速回答出其中的关系;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却因混淆不清而回答错误。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学生理解不透,未能真正把握各单位进率关系;如要他们真正理解吃透,并且融会贯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组织不同单位进率进行类比,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导联想,以便能够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各单位之间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师:谁来说说,这几种单位,哪个是最基础的?
生:长度单位。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面积和体积单位,都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上的。
师:概括得不错。那谁来说说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呢?
师:可以试着通过表格形式,对图形、进率方式进行表示,现在请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并且尝试通过表格方式进行呈现)
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成果。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图形关系,发现长度是线,面积是平面,体积却是立体的。
生2:通过研究进率关系,我们小组发现,长度各单位进率是10,面积进率是100,而体积进率却是1000……
案例中,针对长度、面积与体积单位进率关系,通过类比方式,借助小组讨论进行理解巩固,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提高答题正确率,而且学生从分析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数学思维。其实,针对类比策略,不仅可以用在单位进率比较,而且还可以用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图形计算等版块复习之中。
总之,针对数学复习课,如果一味地重复训练,其结果必然不够理想。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教材,并且跳出教材,立足学生实际,通过上下勾连,系统整合数学知识点,借助探索、类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寻根溯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在推促课堂生成精彩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一、回顾初始,重历过程,丰富学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学生所学知识呈现一种碎片化。而通过数学复习课,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巩固内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题库机械训练,固然能够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但是无法助力学生获取学习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方式,重历知识形成过程,帮助他们重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比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这一内容,对相关的公式计算,学生都很熟悉,而且也能灵活运用,但是对公式之间的联系却无法理解到位。虽然教材中采用“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概述公式推导过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理解其推导过程的变与不变。只有引导学生回顾初始,重历推导过程,才能丰富他们的体验。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
生: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
师:请你们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生:正方形周长是边长乘以4……
师:我们现在知道,不同的图形,其周长计算公式也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现在能不能用一句话统一概括一下呢,具体怎么说?
生:把图形的所有边长加起来。
师:那么图形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下。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各组组长用学具一边演示一边推导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过程,其他成员观察思考图形周长和面积变化,然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生:有联系。
师:那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有联系的图形放在一起,然后尝试用箭头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动笔操作)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说说这些图形当中谁是最基础的?
生:长方形。
对于数学复习课而言,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碎片化,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案例中,通过引导学生重新推导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丰富他们体验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式之间的“变”与“不变”。与传统复习课相比,不仅形式较为活泼,容易推促课堂精彩生成,而且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重新经历推导过程,在旧的知识体验中获取新的认识。
二、追根溯源,强调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比较一个学期的课程,数学复习课与日常教学不同的是,讲授课是将教学内容由薄变厚,而复习课却相反,是从厚变薄。目的不同,自然策略也不同。这需要教师跳出教材单一篇章内容,站在整个教材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理顺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推促学生对其因果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进行有效联想,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让其知识建构更加完整、系统。
针对《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其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果在复习过程中,一个一个概念进行复习和讨论,其效率必然低下,而且知识始终处于碎片状态,未能做到有效整合。具体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探究原理,做到系统归纳总结,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师:针对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你们具体知道哪些数?
生:质数、合数、因数、倍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意板书)
师: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概念通过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并分别说说理由,接着各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师:我们大家看看这些概念,通过图示链接起来后,你们看看这幅图像什么?
生:大树。
师:那么我们现在找一找这大树的“树根”是什么?
生:整数乘法。
师:是的。像这一种图,我们可以叫它为知识树,其中一些知识是“根”,还有一些知识是“茎”“叶”。具体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带入到知识树中,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单纯复习概念,过程必然枯燥,学生兴趣不高;但是通过知识图,不仅可以将其抽象内容转为具体形象,而且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将其机械重复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三、运用类比,突出联想,提升学生素养
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考。有不少数学概念、知识之间容易混淆,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注重新知识传授,忽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上下勾连,还需要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相近知识点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针对《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这一复习内容,复习各相邻单位进率时,如果单一回答,学生大多能够迅速回答出其中的关系;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却因混淆不清而回答错误。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学生理解不透,未能真正把握各单位进率关系;如要他们真正理解吃透,并且融会贯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组织不同单位进率进行类比,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导联想,以便能够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各单位之间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师:谁来说说,这几种单位,哪个是最基础的?
生:长度单位。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面积和体积单位,都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上的。
师:概括得不错。那谁来说说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呢?
师:可以试着通过表格形式,对图形、进率方式进行表示,现在请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并且尝试通过表格方式进行呈现)
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成果。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图形关系,发现长度是线,面积是平面,体积却是立体的。
生2:通过研究进率关系,我们小组发现,长度各单位进率是10,面积进率是100,而体积进率却是1000……
案例中,针对长度、面积与体积单位进率关系,通过类比方式,借助小组讨论进行理解巩固,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提高答题正确率,而且学生从分析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数学思维。其实,针对类比策略,不仅可以用在单位进率比较,而且还可以用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图形计算等版块复习之中。
总之,针对数学复习课,如果一味地重复训练,其结果必然不够理想。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教材,并且跳出教材,立足学生实际,通过上下勾连,系统整合数学知识点,借助探索、类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寻根溯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在推促课堂生成精彩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