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实验课教学初探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ou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当前形势,依照新课标要求,教材中的课文篇目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结合年级实际,利用周末的两节作文课,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课外阅读实验课,把阅读欣赏和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很受学生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读 品 评 感
  一、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如果说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观剑”“操曲”之实践,那么对语言的感觉——“语感”的形成,自然就离不开“读”这基本的实践方式。“读”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千教万教读为本,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自由,充分地亲近,触摸文本。但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科学的选择性,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等,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习惯于完成一些硬性的作业。如,做多少道题数学题,抄多少遍英语单词课文等,而对语文老师布置的一些软性作业则视为可做可不做,有兴趣就做,无兴趣就不做。如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断激励和正确引导。
  开学之初,我们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课标中所推荐的名著名篇和一些品位、格调均属上乘的刊物,如《读者》、《视野》、《青年文摘》等,按照学期阅读课计划,阅读一些具有专题性文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挑选了一些如表现亲情的《母亲》、《父亲的音乐》,表现人性真善美的《天国来信》、《一碗阳春面》,歌颂忠诚于自己信仰的《牛虻》片断“牛虻之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等,在实验课上有感情的朗读。
  二、品。
  “品味”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摄取、信息感悟、信息欣赏的心理过程,“品味”是一种由被动而主动的心理历程,谢象贤说得好:“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实现“语感”积淀等“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感”的敏锐性的要求上。语言的“味”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因此,在阅读中“品味”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认识,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将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
  阅读技能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初二年级是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逐步引导他们由感知性阅读到鉴赏性阅读过度。因此,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在认真品味他人朗读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所感”用三言两语写一个简要提示,以备后用。
  三、评。
  经过“品味”而“积淀”的最后目的在于“表述”,“表述”的初始阶段,要创设轻松环境,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投入,只要能参与,只要能表述,不在乎能力高低,不在乎成绩好坏,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有序,不轻易指出一个主动发言者的错误,不随意指责一两次表述的疏漏或不足,否则,等于扼杀了“表述”欲望的心理,给学生特别是勇于“表述”的学生心里留下创伤,增添了“表述”的畏惧感。
  “表述”的发展阶段得益于“品味”“积淀”的铺垫,是“品味”“积淀”效果的直接检验,同时又是整理和完善过程,是“表述”初级阶段的升华,亦即“评”。如果说“读”“悟”更多的是对言语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化。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讨论,表述之后,采他人之长,除个人之短,通过整理和完善,使个人的“评”清晰,条理,简洁明了。
  四、感。
  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一是表达语言的能力。前者表现为对语言的认识领悟,后者表现为对语言的实践运用。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可以说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至境。如果说“读”“品”“评”是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语言,那么“感”则是将认识领悟到的转化能力用于表达实践。
  这是实验课的最后一道程序,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章节,将课上的“所得、所悟、所评”在课下演化为文字,组成一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简洁的读后感,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课外阅读教学的深化。
  从本质上说,听说读写语文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语文能力赖以培养发展的唯一途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感”不足,“析”有余而“品”不足,“练”有余而“感”不足。我们忽视了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发挥,致使他们学习得不到尊重。因而,较普遍地呈现“主体不主,主动不动”的被动阅读态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进而有所领悟,发现,直至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
  大语文教育提倡语文知识的积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伸展、开拓。“课本之外”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浩渺,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赋予学生以愉悦的心境,使他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味了人生,陶冶了情操。
其他文献
随着抗菌药物作为生长促进剂或者治疗药物大规模应用于食品动物,动物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迅速增加。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对于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1刚做记者的时候没有尴尬,只有风光。记得第一次当记者,第一次到大港油田采访,坐在第一桌用餐很是风光,很是得意。一年后,又拿了批评油田某部门的小样被油田领导隆重接待,之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  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
美育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幼儿时期是是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阶段。学前儿童美育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儿童关于音乐、舞蹈、美术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地说,人类对韵律、节奏、语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较之数学来讲,学生更感兴趣,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述,去要求學生进行思维创作,学生肯定很难下笔,因此他们怕写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如何辅导学生,开拓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 酒色转变  一、习作前,精心布局当好导演  叶圣陶也曾经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42.8%。顺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一直过于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致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模式化严重,导致教师是教材和教案的执行者,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学生在课堂上呆板、无兴趣,因而出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身随而心违”现象。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得不承认我们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因素,即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要想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
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去  描述你———板山红叶  你丰富而浓郁  你妖冶而孤傲  你灿烂而奔放  你张扬而决绝  在你放肆的色彩面前  我手足无措噤若寒蝉  你只需轻轻地一颤  我所有的虚荣和自信  便荡然无存  也许红叶是无辜的  沉默的诱惑悄然降临  穿行于其间的人们  忘乎所以  各种媚态交替显现  欲望在山谷中培植  谎言在树丛中发芽  虚伪与热情手牵着手  在红叶的煽动和鼓励下  茁壮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不少教师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