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
千年石城,璀璨华年,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师附中,一所发展中的百年名校,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师附中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承载着南京人乃至众多江苏人的辉煌与梦想。
据该校陈履伟校长介绍,附中的百年历史可以上溯到1902年,国家和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最危急的时刻.她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在虎踞龙盘的古城金陵应运而生.此后百年,附中十易校名,七迁校址,经历过两江师范附中、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东南大学附中、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的变迁;由于战争的炮火,又曾辗转于安徽屯溪、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其间名有贵阳国立十四中、青木关中大附中、沙坪坝附中分校、中央大学实验学校;1946年回归南京(鲁迅读书旧址——江南路矿学堂),又经国立中央大学附中、南京大学附中、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南京鲁迅中学、再名南京师范学院附中的历程,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至今。2001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南京师大附中独资创办了南京树人国际学校;2002年,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了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2005年,与建邺区教育局合作创办了公办性质的精品师范初中——南(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它们与附中本部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管理,共享附中教育集团优质资源;2009年1月,与宿迁市宿迁区联合创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这也标志着百年附中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开展崭新的腾飞。
陈履伟校长说,回首百年,附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附中的发展也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中,校名校址虽屡经变更,但附中师生始终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附中今日的校训是:“爵得菜根,做得大事”,两江师范附中时期(1905-1914)学校即以此训导学生;附中今日的校歌,始创于南京高等师范附中时期(1921-1923),由国学大师柳诒徵作词,歌词中写道:“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秉南雍风,教师承远重。”一百多年来,这样的精神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形成了良好的学校风气。
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
2011年元月5日下午2时,南师附中礼堂内座无虚席,江苏省省长助理、南工大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教授正给南师附中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科学启蒙课,演讲主题是膜科学与技术漫谈,在场的数百名学生如痴如醉,之后的提问精彩纷呈。
陈履伟校长说,通过著名高校的品牌专业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可以让在校中学生提前感受到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校长认为南工大的材料学、化学工程,东南大学的生物工程、电子学,南大的大气科学等专业,均属著名大学中优势专业,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可实现名高中与名高校的“无缝双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一些有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的学生走进科学家,这种思维特性的改变无疑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立足课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促进师生情感共鸣,通过规范、有效、创新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志存高远的办学目标
陈履伟校长说,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附中校友回忆说:附中之为附中,就因为附中的老师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附中一直致力于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让一流的学生接受一流教师的教导。王瀣、柳诒徵、杨铨、严济慈等著名教授曾在此执教。领先的教育理念加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畅通的国际考察研究渠道,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江苏省、南京市名师5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2人;在职专职教师中,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约占40%。一大批德才兼备充满睿智的骨干教师,构筑起附中最有创意的教育教学平台,他们耕耘着附中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勾画着中国基础未来发展的蓝图。——本部锐意实验,是南京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的20年代(南京高师附中、东南大学附中时期),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实验“六三三”学制就在全国率先实验影响至今的“六三三”新学制,在中国率先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30年代(中央大学附中期间),著名心理学家艾伟教授在我校开办了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5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期间),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能力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可贵探索。
8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南京师大附中)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尝试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旨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必修科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模式。
1980年,学校增设选修课程,拉开了学校整整30年校本选修课程的序幕。当年,从高一到高三逐渐开设了英语、文学、计算机、实验化学、生物、音乐欣赏、美术、电工、无线电、历史、天文、地理、经济管理、速记等20多门选修课程,有80%以上学生参加选学,学生可选择的课时占11%。
80年代,学校还开发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形成以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合唱节等大型学校活动系列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活动课程体系,诞生了航模、海模、无线电、生物、历史、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课外活动小组。
1992年,学校开始的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校的可选择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约72%,包括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学科,分别按照A、B、C层次研究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
2003年,国家推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新起点。学校根据“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建设课程超市和课程
进入21世纪,附中以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育人模式”为抓手,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领导方式,优化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式,提高学校办学效能,提高学校教育力。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创造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群。
2006年,附中开设了江苏省第一个国际高中文凭(IB)课程实验班,为附中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世界公民提供校本教材,为学生选择国际一流学校提供机会,在附中与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培养世界公民、国际英才探求一条自己的路。
2007年,学校又成立了中学整体教育实验班,并首届招生,在中国中学基础教育领域中率先进行了课程和学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期深层矛盾进一步凸现,社会对教育多元解读、有更高期盼的背景之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人”,成为“新百年,新附中”的神圣使命。
衷心祝愿南师附中乘着中国基教改革的强劲东风,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千年石城,璀璨华年,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师附中,一所发展中的百年名校,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ISC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师附中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承载着南京人乃至众多江苏人的辉煌与梦想。
据该校陈履伟校长介绍,附中的百年历史可以上溯到1902年,国家和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最危急的时刻.她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在虎踞龙盘的古城金陵应运而生.此后百年,附中十易校名,七迁校址,经历过两江师范附中、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东南大学附中、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的变迁;由于战争的炮火,又曾辗转于安徽屯溪、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其间名有贵阳国立十四中、青木关中大附中、沙坪坝附中分校、中央大学实验学校;1946年回归南京(鲁迅读书旧址——江南路矿学堂),又经国立中央大学附中、南京大学附中、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南京鲁迅中学、再名南京师范学院附中的历程,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至今。2001年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南京师大附中独资创办了南京树人国际学校;2002年,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了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2005年,与建邺区教育局合作创办了公办性质的精品师范初中——南(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它们与附中本部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管理,共享附中教育集团优质资源;2009年1月,与宿迁市宿迁区联合创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这也标志着百年附中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开展崭新的腾飞。
陈履伟校长说,回首百年,附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附中的发展也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中,校名校址虽屡经变更,但附中师生始终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附中今日的校训是:“爵得菜根,做得大事”,两江师范附中时期(1905-1914)学校即以此训导学生;附中今日的校歌,始创于南京高等师范附中时期(1921-1923),由国学大师柳诒徵作词,歌词中写道:“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秉南雍风,教师承远重。”一百多年来,这样的精神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形成了良好的学校风气。
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
2011年元月5日下午2时,南师附中礼堂内座无虚席,江苏省省长助理、南工大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教授正给南师附中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科学启蒙课,演讲主题是膜科学与技术漫谈,在场的数百名学生如痴如醉,之后的提问精彩纷呈。
陈履伟校长说,通过著名高校的品牌专业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可以让在校中学生提前感受到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校长认为南工大的材料学、化学工程,东南大学的生物工程、电子学,南大的大气科学等专业,均属著名大学中优势专业,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可实现名高中与名高校的“无缝双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一些有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的学生走进科学家,这种思维特性的改变无疑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立足课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让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促进师生情感共鸣,通过规范、有效、创新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志存高远的办学目标
陈履伟校长说,南京师大附中历史上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附中校友回忆说:附中之为附中,就因为附中的老师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附中一直致力于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让一流的学生接受一流教师的教导。王瀣、柳诒徵、杨铨、严济慈等著名教授曾在此执教。领先的教育理念加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畅通的国际考察研究渠道,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江苏省、南京市名师5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2人;在职专职教师中,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约占40%。一大批德才兼备充满睿智的骨干教师,构筑起附中最有创意的教育教学平台,他们耕耘着附中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勾画着中国基础未来发展的蓝图。——本部锐意实验,是南京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的20年代(南京高师附中、东南大学附中时期),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实验“六三三”学制就在全国率先实验影响至今的“六三三”新学制,在中国率先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
30年代(中央大学附中期间),著名心理学家艾伟教授在我校开办了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
5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
6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期间),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能力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可贵探索。
80年代(南京师院附中、南京师大附中)以来,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尝试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旨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交叉,必修科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模式。
1980年,学校增设选修课程,拉开了学校整整30年校本选修课程的序幕。当年,从高一到高三逐渐开设了英语、文学、计算机、实验化学、生物、音乐欣赏、美术、电工、无线电、历史、天文、地理、经济管理、速记等20多门选修课程,有80%以上学生参加选学,学生可选择的课时占11%。
80年代,学校还开发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形成以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合唱节等大型学校活动系列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活动课程体系,诞生了航模、海模、无线电、生物、历史、文学、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课外活动小组。
1992年,学校开始的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校的可选择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约72%,包括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学科,分别按照A、B、C层次研究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
2003年,国家推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新起点。学校根据“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建设课程超市和课程
进入21世纪,附中以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育人模式”为抓手,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领导方式,优化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式,提高学校办学效能,提高学校教育力。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创造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群。
2006年,附中开设了江苏省第一个国际高中文凭(IB)课程实验班,为附中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世界公民提供校本教材,为学生选择国际一流学校提供机会,在附中与世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培养世界公民、国际英才探求一条自己的路。
2007年,学校又成立了中学整体教育实验班,并首届招生,在中国中学基础教育领域中率先进行了课程和学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期深层矛盾进一步凸现,社会对教育多元解读、有更高期盼的背景之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人格的人”,成为“新百年,新附中”的神圣使命。
衷心祝愿南师附中乘着中国基教改革的强劲东风,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