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及“消灭”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削烂苹果
  
  王芗斋是李紫剑先生在《狂生谈拳录》中抨击较多、力度较大的武林历史人物。李先生认为,王芗斋是有证可考的叛徒、汉奸。认为所有有关大成拳抬王都是大谬不然。大逆不道,缺乏起码的道德判断意识。而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几年来的武学刊物与武学著作里凡是涉及到大成拳时,“王芗斋”三个字便不时地闪耀着,他被人们以宗师之礼推崇与尊重。这便构成了一个矛盾,一种疑惑。我没有去考证王的这段历史,现在我假设李先生说王芗斋是叛徒、汉奸属真,我们该怎么看王芗斋?如果王确实对大成拳的产生与发展做过贡献,确实培养了大成拳得以发展壮大的一批人才,且在大成拳理论上卓有建树,我们又该怎么看王芗斋?我的看法是,就像俗话所言:“锣做锣打,鼓做鼓敲。”对历史人物的政治评价与文化评价应严格加以区别。对其生活的时期也应分别看待。斯大林曾教导人们“向敌人学习”,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敌人的道德与人格、思想是反面教材,理应引起警觉;二是敌人总有某种或优势、或文化、或科技、或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敌人的优势是为了壮大自己,以便战胜敌人。这一点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词上理解极有深意。事实上,我们对历代的历史人物并非一律抹煞。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这两个皇帝均为亡国之君,他们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为史家所不齿,但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独树一帜,其花鸟画作品曾在香港拍卖到了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当时的最高价。而李煜的词登峰造极,被称之为极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成千上万次摘引。岳飞祠里秦桧的雕像永远地跪倒在大义凛然的岳飞雕像前,可见后人对其之憎恶。然而,由所谓红顶商人胡雪岩建造的“胡庆馀堂”几字的秦桧书法却至今完好地保存在杭州。陈氏先祖创陈氏太极拳前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的“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永远被世人赞扬。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考虑,人类的精神成果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拥有多重色彩的社会才被称之为“世界”。黑格尔说的“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故我认为对王芗斋这个有影响的武林人物的变节历史,可由历史家去鉴别、去评价、去批判,并以此来教育人们。但对于他的大成拳创新成就是可以继承的,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理所当然,肯定也应恰当,不能过分夸饰,更不能神化虚化)。鲁迅先生用“刀削烂苹果以吃其不烂部分”作喻,来说明对待这类复杂现象的原则和方法(当然,苹果完美无缺更好),我认为永远是正确的。
  
  二、提醒与轻蔑
  
  李先生曾愤激地说:“吃着官饭、拿着‘俸禄’、领着国家的项目经费与财政补贴。耗资何止千万,时至今日,全国专家学者、教授博导,竟然没有给武术一个确切的定义……”(《精武》2008年第8期第1页)。
  这里李先生的前提是自己给武术的定义都是确切的,所有权威的定义都是不确切的。李先生蔑视武林学术,否定五十年来武学成果届然是不恰当的。应该看到,改革丌放以来,武学界尽管不尽如人意,尽管改革创新步子迈得不大,但无可争议的是其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别的姑且不论,仅以笔者触识的太极拳范围言,创编并制订了若干普推套路,并相应出版了丰富而精当的书籍与光碟,也涌现出了被称之为里程碑式的若干佳作。整理了孙禄堂、杨澄甫、杨禹廷、吴图南等大师的武学著作。陈氏、杨氏、吴氏、武氏等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与解秘系列、内功心法系列及“随曲就伸”类的名家对话系列,受到普遍关注。李兆生先生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的出版,也可说是太极拳界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如果没有以《中华武术》为领军的武术类杂志的繁荣,没有《精武》、《武魂》、《少林与太极》等杂志的开放性思路,李先生的答编者问、答读者问,及洋洋洒洒几十万言的《狂生谈拳录》能够豁然问世吗?设想如果没有武学界学者们的认可与支持,没有学界与出版界良好的氛围,那些关于太极拳的佳作又怎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呢?固然,李先生对武林权威的抹煞与批评的心态,是基于对那些靠国家“俸禄”供养的武学人员的较高标准要求,是基于警戒并提醒人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专家,这并没有错,问题是正视不等于贬低,提醒不等于轻蔑,希求不等于抹煞,表愿不等于否定。
  
  三、“消灭”的信息
  
  李先生在给轨迹拳学下定义时说:轨迹拳学是人消灭人的学问,轨迹拳学的口号是:一秒钟结束战斗,一秒半钟干掉歹徒……
  读起来有种痛快淋漓之感,但仔细一想提法欠妥。本来,毛爷爷也曾说战争的总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从其著作的社会背景来看,是主要针对战争而言。同时“消灭”一词的解说内容很丰富,不是纯粹的肉体灭绝。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凡是被称为歹徒、坏蛋的情况千差万别,“病万变,药亦万变”,不是一个“杀”字可以解决得了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消灭,势必连自己也将被消灭。而轨迹拳学强调的是“人消灭人”,并且是在一二秒钟内“干掉”,如何一瞬间解决?无非是取其要害部位,使其致命性受伤或是结束其生命。这是否欠缺斟酌呢?
  人们知道,武学的每一个定义、概念,既包括内涵,又囊括外延,它必须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并力求思维的缜密与表述的精当。尤其武术类这样的概念,要经得起民众的检验,要得到学界与武界多数人的认可,否则可能流入偏狭,被时间淘汰。李先生在给轨迹拳学及武术下定义时,尖刻而引人注目地提出武术是“人消灭人”的学问,告诉人们是“消灭对方”、“一击必杀”的学问,并强调指出这是其本质。人们都知道,武术是多功能性的运动,自强功能是本质。制服对手是“用”,从理l生上论,中华武术是讲阴阳的,“克”只是其一面。如果只讲“用”与“克”,将多功能单一化就等于只讲阳不讲阴,就会对练武者产生误导。李先生在其著作中,似乎声称其定义来源于《孙子兵法》,并根据毛爷爷的战争思想,自己针对武术有所创新。我个人认为:孙子讲兵法时,言其“诡道”也,“凶”也,“国之大事”也,“存亡之道”也,并非杀杀杀。毛爷爷讲军事、讲战争总是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讲得很全面,很透彻。而李先生却在对武术下定义时,执于一端。我认为按李先生给轨迹拳学的定义逻辑,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推演:
  散打——一拳打死人、一腿踢死人之术。
  刀法——一刀杀死人之术。
  剑法——一剑刺死人之术。
  棍法——一棍打死人之术。
  这是否进入狭窄而单一的领域,缺乏一些推敲?我还认为,这种狭窄性形成是有其根源的,李先生从隐性思维根基里关注感官刺激性与广告效应性(这并不错),却忽略了科学性与理智性。这便使我想起列宁的一段话:“即使是真理如果向其限度跨越一步,哪怕是一小步,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
  李先生读书甚丰,言谈极广,思维极敏,语言极特,功力极深,其人其事极奇。我作为关注武学并喜爱阅读李先生著作及谈话者,十分钦敬李先生的人品,赞许李先生的拳品与学品,应该认真地从李先生的著作与谈话中汲取营养,于是我便仿效李先生提示的读书三阶段、三心态之法(即学习阶段、讨论阶段、推审阶段与朝圣心态、会友心态、推审心态)(《狂生谈拳录》第五集第63页),进行一点尝试性推审。我的印象是李先生在充分闪射自己的思维金光时,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其多方位幽默诙谐的风格,一扫语林与武林沉寂、陈陋的习气,在向颓风败俗发起威猛凌厉的攻势时,有如飓风狂雨,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但也掩埋了佳禾,摧毁了良田美舍。老子日:“物极必反。”我理解为做人、做事、说话均要留有余地,警惕过犹不及。人们应不断向着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方向努力。如果过于自诩自负,很易造成自亏,必引起非议与责难,且并非皆敌意、恶意。我写出上述一些凡夫俗子之见,请编者读者指正,也供李先生参考。
其他文献
诸力,是指詠春拳在实战中粘缠逼迫对手,令对手瞬间失势的一种内劲。这种技法运用的前提是,实作者必须经过长期的特殊程序的训练,从而具备敏锐的手臂皮肤知觉及全身浑厚的内劲。  诸力是詠春拳高级功夫——藕桥藕打的核心动力,是论年不论月的修为,也是衡量一个习练者詠春拳修为的标准。  以下是诸力在实战中运用的一个例子。  甲乙双方以格斗式对峙(图1)。甲方(左者)以直拳击向乙方胸部。乙方以詠春摊手消截来拳(图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军突袭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进攻遭到二十九军的坚决抵抗,早已驰名的大刀队更是英勇杀敌。  7月8日晚11时许,日军二百余人由永定河东岸向西进攻,企图占领卢沟桥。在作战中,我方守桥的一排官兵全部阵亡。宛平西门城墙上守城的连长眼看日军步步逼近,心急如焚,不等上级命令,便派出一排兵力增援桥西。战士们操起大刀、手榴弹,借着夜色偷偷前进。当他们逼近日军时,突然举刀砍杀,声震四
期刊
名称与意义    小念头,过去亦别称“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称流行。所谓“三拜佛”者,是由于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动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状的护手作为收回身前的动作。但由叶师及现实所传者,多为“一摊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  以“小念头”作为詠春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以告诫的语气对他说:“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小念头者,是
期刊
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
期刊
余拳是一种神奇的拳术,我曾经与它的传人有过几面之交,并且接触到一些关于余拳的基本知识。说通俗一点,就是知道了一些“皮毛”吧。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真正学会余拳,对于一个爱武之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年和我一起学过一点余拳的朋友已去世多年,而那位余拳的传人更不知隐居何方,不知这门特殊的武功有没有重新“出土”的机会,让世人,特别是爱好武术的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它,学习它。  1983年,
期刊
《庄子》中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纪湘子为国王驯养打架的公鸡。十天后,国王问:“驯好了吗?”纪答:“还没有,它们正狂躁呢。”二十天后,国王又问,纪答:“还不行,有点响动,它们就不踏实。”三十天后,纪回答国王:“还差点,它们还总爱东顾西盼的。”过了四十天,纪才点头说:“好啦,它们已经沉稳不变,看上去如同木鸡一样呆了。”果然,拿这些鸡去参加比赛,对手没有不失败的。  看来,“呆若木鸡”原本并非一个贬义词。
期刊
练武之人,必须遵守一个礼节——武礼。习武人见面互相打招呼,都应该做这个动作,表示互相恭敬。  一、抱拳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前臂微内旋,两臂撑圆,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现引申为习武者之间不分长辈、晚辈的武礼。  二、注目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
期刊
万籁声老师所传承下来的自然门武术,一门三杰之所以名扬武林,却传播不广,有其特定的因素,除了苦练,还要有明师、还要博学、还要有环境的磨练,除此之外还要精悟道家理论。  自然门始创于清徐老始祖。徐老始祖博学武术之内外家,并饱读《四书五经》,精研老庄学说,在其坎坷的求学生涯中磨砺功夫,最终结合道家理论,去其套路之繁琐,淬炼出以“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的16字真言为总诀的武术之精华——自
期刊
古都洛阳位于少室山下,洛水之滨,这里是中原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以来民风彪悍,文人武将交相辉映。洛阳紧邻少林寺,与陈家沟也相去不远,南临武当山,同时又是心意拳的故乡,几大拳种争鲜斗艳,傲放于华夏武林。受此武风的熏陶,我自幼就爱武成痴,在上世纪60年代末跟随名师习拳练武,打下很好的基础。由于经年累月的训练,我的身体素质非常好,青年征兵时期特招进入侦察兵的行列。我们所在的部队,是
期刊
张之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清末,洋枪洋炮输入中国,因而武术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遭到社会冷落,武林英杰无用武之地。  民初的统治者为防止练武之人造反,一度禁止练武,武术运动渐被淘汰,一些武术家流落乡镇,卖艺求生,处境极为悲惨。  这时,沧州地区出了一位辛亥革命之士张之江。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立志把武术复兴起来。他提倡武术的动机有三个:第一,由于统治者不提倡,不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