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忠诚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庚辰,1935年11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军职少将。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曲。
  解读傅庚辰已经走过的70载人生之路,我深切地感受到,将军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一生都与“军”字有关。他是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柱石里的一块砖,一块在革命熔炉里久经考验、历经煅烧、永不变色的砖。正因如此,将军在革命生涯中,造就了忠实于祖国,忠实于时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正如将军在他出版的歌曲集前言中所言:“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忠诚,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些话句句饱含了将军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字字透出作曲家对生活和时代的忠实热情和执著追求。
   1948年,傅庚辰初小读完之后就参加了革命,从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傅庚辰当时不满十三岁。他先是到东北音乐工作团任团员(1948年3月),边工作边学习文化课。吹过笛子,学习过小提琴。这期间经历了辽沈战役。沈阳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一团、二团、三团、四团、音乐工作团合并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组织上派他到音乐系第三班学习小提琴和文化课。1950年4月毕业到东北文艺工作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2年10月调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乐队演奏员、分队长。1953年3月至8月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二次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西海地区进行慰问演出,长达半年。每天需要经常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战地一线进行两三场的演出。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他,每天除了完成自己演奏小提琴和吹笛子的演出任务外,还担任了作曲、指挥、青年团工作和全团的生活管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军自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因为这个演出团人不多,大家用的电池、香烟、手电筒、灯泡等都放在一个大箱子里由我保管,不管是爬山过封锁线都由我背着。我还要背着自己的小提琴、笛子,是相当辛苦的。
   但因为工作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所以也干得非常努力,获得了志愿军西海指挥部的荣誉奖状,立了三等功,也获东北文化局给立的三等功。”这短短的几句话,朴实无华,但深深地折射出将军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富于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高贵品质。1953年8月回国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作曲。1954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同年创作的歌曲《花林中的少女》获得辽宁省优秀歌曲创作奖。1957年8月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出版了小提琴独奏《幻想曲》,所创作的毕业作品交响大合唱《和平之夜》在当时就获得了赞誉。毕业后,傅庚辰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任创作员。创作并上演了歌剧《阿妈妮送米》、歌舞剧《志愿军战歌》、舞剧《战地抢收》、歌曲《告别朝鲜》等许多作品,均得到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的好评。1959年3月总政歌舞团改为总政歌舞二团,傅庚辰仍任创作员,创作了舞剧《草原烽火》,小提琴协奏曲《蓝花花》及一些舞蹈音乐和歌曲。由于作曲家刻苦学习和创作积累,1961年4月21日组织上调他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任作曲,后任音乐组长。一干就是22年,写出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它大量作品。因工作需要,1983年3月调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创作的时间大为减少,按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他变成了“业余作者”。
   但是仍然笔耕不辍,挤出时间写下了故事片《骆驼草》和《小骑兵历险记》,电视片《破烂王》《战火在云城熄灭》《大森林的回声》等十几部影视音乐和《花纸伞》《战士与梅花》《阵地上的思念》《长相思——忆台湾故旧》《难忘》等三十多首歌曲。1985年8月傅庚辰曾代表中国与亚洲出任索波特第22届世界歌曲节评委。这是我国首次参加此项大型国际比赛活动。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把它看作是促进我国走向世界的平台之一。因此,傅庚辰在认真履行评委职责的同时,仔细研究了我国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向我国政府写了长篇报告,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建议今后我国应派人参加比赛,受到了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央的重视和采纳。1985年8—10月,傅庚辰带领彭丽媛、阎维文等总政歌舞团30人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这在第二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在全国全军还是首次。演出队深入那拉口子、巴里河东山、老山主峰等一线部队,受到了前线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傅庚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抓教风、学风、学术;建制度、引人才,提出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八字校风。为培养军队文化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之后,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路线、中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当好桥梁、搞好服务、团结和谐、开拓前进”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抓创作、抓建设、抓组织、抓活动、抓教育、抓联络”的“六个抓”工作架构,带领新一届中国音协,为繁荣国家的音乐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设立并启动了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为49位老音乐家授予终身成就奖,为21部交响乐、51首(部)声乐作品、10部钢琴作品、18名歌手和10名钢琴选手、10名优秀音协工作者颁发了奖章、证书、奖金,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树起了一块知名品牌,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尤其是军旅音乐史上众多颇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在已经走过的70年的风雨岁月里,在46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傅庚辰用生命和真情谱写了许许多多业经时代和人民检验并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800多首歌曲、10部管弦乐、5部歌剧歌舞剧、70部影视剧音乐以及许多舞蹈、话剧、广播剧音乐。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歌曲《请允许》《红星歌》三部作品同时获得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部、中国文联、团中央六部委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创作一等奖;故事片《梅花巾》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难忘》获得解放军文艺奖;《阵地上的思念》获“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创作一等奖;大型文献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获“五个一工程奖”;其他一些作品也获得了多种奖项。出版了《傅庚辰歌曲集》《啊,红星!傅庚辰歌曲集》《喜鹊岭茶歌歌曲集》、管弦乐总谱《欢庆舞曲》《傅庚辰交响作品选》《〈创作者的歌〉歌曲集》《难忘的五年》文集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拍摄了多部傅庚辰作品的专题片、专辑节目,举行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诗词作品音乐会”。
   1995年在中国大剧院,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共同主办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05年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了“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广州市委、市政府举办了“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包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傅庚辰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2006年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交响乐团、总政歌舞团共同主办了“创业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等,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家喻户晓的故事片。这些已被中宣部列进一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中的影片,曾经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影片中《雷锋,我们的战友》《小松树快长大》《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堪称经典,深得人民喜爱。它们的作者就是傅庚辰。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时代的精品。
  正如傅庚辰自己所说:“一个著作者要想掩饰他对生活、时代、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的作品是好是坏是真是假,对人民有益还是有损都将受到人民和生活的检验。”在傅庚辰的创作理念中,最为有力的支撑便是时代气息和人民情感。
   我想这也可以说就是傅庚辰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处处渗透在他的作品里,而且也时时体现在他作为一个国家音乐事业的带头人的号召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厂矿,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平凡小事,只要是能够激起将军心灵深处对时代和人民深切关怀的事,只要是有利于高扬主旋律,鼓励人民奋勇前进的话题,将军都会投入深切的关注。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有积极深远的历史影响。将军更是备感豪情万丈,欣然提笔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组曲》(翟泰丰作词),热情讴歌祖国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全国人民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傅庚辰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翟泰丰作词)。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傅庚辰写下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在全国各地的演说中,将军始终不忘对广大音乐工作者这样的叮咛:时代选择作品,作品反映时代;要向民间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感,一个普通人的良知。
  将军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作曲家,是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历史的选择如大浪淘沙,一切忠实于祖国和人民、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都将被历史忠实地选择!
  
  段盛斌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20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我与戴鹏海先生初识于上海,屈指算来不觉已近40年矣。1978年后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读书、工作,京沪之间虽有关山阻隔,但因在学术领域观点相近、意气相投,又共同经历过中国乐坛若干惊涛骇浪,彼此相知日深,交谊益笃。80-90年代我常去上海出差,多寄宿于他的办公斗室,戴公及其妻女待我亲如家人,相处十分融洽;一次在他家吃饭,嫂夫人笑盈盈端出一大碗风鹅,不多时竟被我狼吞虎咽一扫而光,直令戴公全家瞠目结舌。如今
2006年10月30—31日,由焦作市政协、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共沁阳市委、沁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朱载堉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家艺术研究机构、全国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朱载堉(1536—1611),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他甘于淡泊,固辞王爵,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文化事业。
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在20世纪音乐语言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彪西的和声一直是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毫无疑问,在音乐的和声表现手段发展中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这样写道:“当时的流派已经过时了,但德彪西仍然年轻而现代,而且可能永远如此”{1}。  罗伊·霍沃特(Roy Howat){2}等西方研究者不仅深入地研究德彪西作品中不同表现
在2007年2月号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刘靖之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音乐作品乐派之本——有关“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历史思考》。文章对《“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里的有关论述谈了不同的看法,并对“五四”前后至今受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的符合史实的分析和简述。刘先生这种求同存异的学者风范和探索历史与民族音乐发展之规律的精神,是我等晚辈学
2010年8月1日至6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其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会议之精彩,堪称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历史上之巅峰。本刊记者就申办会议的步骤、会议主题的设想等方方面面,采访了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   张:请您谈谈我们申请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步骤和过程?   谢:2004年7月我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
一、关于创作背景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为参加1980年8月举行的沈阳音乐周而写的(那时期,东北三省为繁荣音乐文化而轮流在其省府所在地举办一年一届的音乐周)。其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熏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而奋发努力;作者也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正有用武之地,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参加音乐周准备曲目的需要,他如同刚加上了油的汽车发
10年2月25日,青年小提琴家宁峰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的前一天,这位旅德小提琴家给我打电话邀我出席,我在应允的同时,顺便约他于音乐会后的第二天接受我的采访,宁峰欣然同意,我们定好第二天上午10点在宁峰所住的北京前门建国饭店咖啡厅见面。  音乐会上,宁峰]奏得很精彩,尽管开始时的莫扎特奏鸣曲(KV306)略显出]奏家精神上的疲惫,但稍加调整后,剩下的全部是辉煌灿烂的表现。当
12年10月21日,“世界音乐考古大会——第八届国际音乐考古学会研讨会暨第四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开幕,会议在苏州和北京两地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协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冯光生先生(
2012年10月14日,“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在柏林举行颁奖仪式,在22个类别的60个奖项中,中国旅意钢琴家居觐荣获19世纪钢琴独奏音乐年度奖,与阿格里奇、波利尼等钢琴大师成为并列获奖的演奏家。  由德国唱片协会创办于1992年的德国古典  回声大奖每年举办一次,用于表彰上一年度表现突出的古典艺术家。大奖的评选一向以公正和注重艺术水准著称,每一届的评奖结果不仅反映出评委的观点,也被认为是乐坛和音乐市
翻阅三十年来的《人民日报》,似乎也是在翻阅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尤其是那一段艰难跋涉、步履蹒跚的历史。从三十年来每个历史阶段的音乐与《人民日报》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触摸到中国音乐的历史脉搏,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历史脚步。  邓丽君、流行音乐、新潮乐派、摇滚乐、西北风,这些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发展三十年中的一个个关键词,曾经有力牵动着三十年文化的历史心弦,是社会思潮流变的鲜活表征。每个时代,对这些词汇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