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微课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微课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用策略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课很好地符合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需要,利用微课能够丰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目前我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条件还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其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微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打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限制。以下对微课的概念以及微课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分析。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利用视频来记录教学活动,微课时长一般较短在5~8分钟左右。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实验,在生物教材中有多个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但是我认为我国大部分初中还缺乏生物实验条件,学校大规模开设生物实验课的难度很大。这也导致了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普遍存在着,缺乏实验教学的问题,而微课的出现创新了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便利。
  2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2.1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难以解决每个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微课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老师在录制微课时,要充分考虑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发挥微课的优势。在制作微课之前,老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此外老师在录制微课时,还要提高微课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细胞时,就在微课中插入了动画,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对细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通过动画将与细胞相关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2.2利用微课实现师生互动
  要想利用微课,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就要求老师要发挥微课的优势,利用微课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微课教学模式下,老师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要收集学生的意见,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给学生录制《生物圈中的人》这一章节时,就给学生制作了系统的视频,将人的进化、人体的营养以及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都制作成了微课,我在录课之前先收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对人体所需的营养十分感兴趣,我在录课时,特地将人体所需营养这一课利用视频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来,给学生讲了人体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以及如何通过食物来吸取这些营养。
  2.3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生物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习惯,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索生物问题。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植物的开花与结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昆虫和蝴蝶是怎么帮助花朵进行传粉和授粉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花粉受精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花粉受精的过程。长期如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2.4利用微课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模拟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教学条件十分有限,缺少生物教学实验室,而利用微课可以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模拟,能够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化。利用微课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推理过程,也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课时,就利用微课进行的模拟实验,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安全教学效率,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堂知识。
  3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不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利用微课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针对性,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在今后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利用微课实现师生互动,在微课中创设问题式情景,利用微课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洪伟.初中生物微课设计策略与应用反思[J].才智,2020(15):186.
  [2]刘燕英.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微课运用策略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國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363-364.
  [3]王媛.微课与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4-5.
其他文献
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使得制备缓释制剂等新型给药系统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变为现实,而高分子材料是否安全无毒以及其相应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其能否用于制备缓释制剂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课题选用新型抗抑郁药丁螺环酮为模药,采用自制的控缓释载体材料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和羟丙甲纤维素(HPMC)为辅料制备每天服用一次的缓释片,并进行聚己内酯的合成工艺、收率、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和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盛行起来的产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比的高效与便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新课程改革,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水
摘 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语言培养的重要性,即幼儿语言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要求在幼儿阶段以语言为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化教学和开展高效阅读活动,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有效性,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让声、光、影、色、字融于一体,让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拓宽
摘 要:区域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之后的重要总结,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老师引导孩子进行经验交流互动,将自身的感悟和心得与他人进行分享,并能够帮助幼儿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在讲述、交流以及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并为下一次的区域游戏做好铺垫和准备。本文针对当前幼儿的区域游戏特点进行分析,探索经验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提高路径。  关键词:幼儿;区域游戏;经验分享;有效性;提高路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五个糖的衍生物,它们分别为:葡萄糖乙二胺(Gen)、麦芽糖局二胺(Men)、葡萄糖三(2-氨乙基)胺(Gtren)、麦芽糖三(2-氨乙基)胺(Mtren)、N,N′-双-[2-0-(β-D-吡喃半乳糖基)苄基]乙二胺(GSEH)。由于在糖上引入胺基,使其更易于与金属配位。 以葡萄糖乙二胺为配体糖,分别与三氯化钕、三氯化钐、三氯化钆、三氯化镱反应,得到四个葡萄糖乙二胺稀土的配合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epeptides,OATPs)属于溶质转运体(Solute carrier,SLC)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药物摄取转运体。按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它们被分
目的:我们选取了24种中药进行体外抑菌实验,通过比较它们的水煎剂与免煎颗粒剂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对传统中药水煎剂和中药免煎颗粒剂药效学进行研究,旨在
目的: 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的国家4类新药,为明确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规律,本实验对其进行了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对其与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检测血清中加替沙星浓度的分析方法学;第二部分研究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第三部分为甲磺酸
摘 要: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加运用信息技术,将原本单一、枯燥的文字以生动有趣的动态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农村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农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