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语感培养“三层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包含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即感知、积累层次;领悟、分析层次;内化、运用层次。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5 -01
  
  一、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层次
  1.听说结合,感知语感。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
  2.读写结合,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苏教版初中第五册)时,文中描写岑参送别友人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送别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中级层次——领悟、分析层次
  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耐心地等待,热情地唤醒,巧妙地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高级层次——内化、运用层次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苏教版初中第五册)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我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他们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在此同时,帮助他们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赏识教育;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6 -01     在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依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要想真正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典型意义三个方面着力分析,力求挖掘鲁迅先生那种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4-02        一、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类:愚昧无知型。比如《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她们溺爱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为他们打
摘 要:  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训练;实践;提高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一、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呢?首先,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良好的
摘 要:本文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建立创新教学的良好环境,精心设置提问,加强实验教学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更新观念——优化创新环境  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也从多个方面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数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
摘 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广地拓宽知识视野,从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应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7 -01     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它软件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人机交互性的优越性,以及存储量大、画面等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为
摘 要:本文从一则案例入手,谈班主任辅导学生心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有效的措施,以期更好地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17-2  一、问题呈现  早自修朗读时间,我发现全班都在认真朗读,只有小瑜表现出精神恍惚的样子,把头搁在桌上,不时地闭上眼睛。我从教室外走廊经过,看到这一情景
摘 要:本文从“五化”入手,提出了思品课复习策略。  关键词:思品课;中考后期;复习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9 -01   一、零散知识系统化  知识是有机联系的,作为思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理成线、穿成串、织成网,使书本由厚到薄。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每框、每节、每课、每单元、每一册的知识结构,
一般认为,按时间把化学课堂教学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部分是较为合适的,它适合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对这三部分的地位早有定论,其中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都在这部分。这一定论毋庸置疑,但对某些特殊群体,这三部分的地位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明确。  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都在普通中学任教,所面对的都是基础很差、学习懒散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认为三
现代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而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相对于智育和德育而言的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它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对人施加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来对人进行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以达到陶情冶性,健全人格的目的。智育、德育、审美教育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