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到底该是什么味?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h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过新年”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5课,按照教学进度,上这一课时正是公历新年前后。其中,“欢度元旦”“开个元旦联欢会”的教学恰逢其时,老师们会感觉比较好处理。待到过农历新年的时候,学校都已经放寒假了,“大家一起过春节”的教学就显得不那么“趁手”了。
  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过春节有很多礼节和讲究呢!你知道哪些呢?”据此,有些老师就围绕着“春节知多少”展开了教学。比如,或是利用绘本讲述过年的传说。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过一段时间就会来袭击村庄,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和响声,就将红纸贴在门前,用火烧竹子来驱赶“年”,这就是贴春联和放爆竹的由来。或是开展知识问答比赛,出的题目包括十二生肖有哪些,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等等,前一类问题还有标准答案,后一类恐怕就各有各的说法了。这不禁引发笔者的思考:“年味”到底是什么味。
  本课的教学主旨确实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见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上述教学将春节习俗变成了孤立刻板的知识,脱离了儿童生活的情境;将知识学习变成了简单的记忆再现,反而会压抑儿童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意愿,可能会让他们对春节习俗敬而远之。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注意到这些问题,调整了教学设计。他们用音乐和图像营造出春节的氛围,通过模拟过年的方式展开多样的活动。但是,热闹之中也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比如,在“学拜年”的活动中,教师反复让孩子练习作揖的礼节,且细致到要求男孩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女孩则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还一再强调弄反了就会失礼。这让一年级的小学生紧张得不得了,动作僵硬如同受刑一般。
  且不说作揖的礼仪究竟是不是或要不要这样严格规范,如果过年让孩子变得拘谨而不是愉悦,他们能够接受并传承这样的传统习俗吗?这恐怕也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资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因此,在研磨“大家一起过春节”的课堂教学时,我提醒老师们与其抱怨现在过年的年味淡了,与其责怪孩子们喜欢过“洋节”,不喜欢过传统节日,不如认真反思一下,“年味”到底是什么味?传统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可亲可近?想清楚了这些,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帮助孩子回味春节,亲近传统。
  “回味”春节,亲近传统,首先要突出“人情味”
  春节习俗虽林林总总,春节传统却一脉相承,那就是闔家团圆,迎新祈福。让儿童感到春节传统是亲近的,有情有义,有趣有味,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
  教材提到了舞龙、挂红灯笼、穿新衣、贴福字和春联等习俗,都洋溢着迎新祈福的年味;题为“团圆”的小绘本,讲述了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团圆年的故事,透露出的正是阖家团圆的年味。
  而上面提到的“学拜年”活动,只要孩子们知道了拱手作揖这一独特的传统礼仪即可,又何必为哪只手在上较真儿,折腾得孩子无所适从呢?对此,我们倒是应该重点学习为不同人送上适合的祝福语,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祝叔叔阿姨事业兴旺等。教师可引导孩子通过尝试交流,初步理解他人的生活和愿望,感受春节拜年祝福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情。
  尤其是教材设计的“读春联”活动,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春联要从右边读”的知识传授,不仅失之趣味,而且可能遗忘了春节最可贵的“人情味”。
  春联从右边读源自古代汉字竖排,从右向左书写的传统,其上联下联的区分更与联句的平仄有关。后者的把握需要具有一定的音韵学知识,一般人很容易出错。统编教材2018年第4次印刷时,编写者将春联的内容做了修改,门右边贴的是“守孝心守勤俭和睦家园”,门左边贴的是“新时代新梦想复兴大业”,就把上联和下联弄反了。教师就更不必苛求孩子,试图通过强化训练确保不把春联读反了,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引导孩子进入春节的情境,有感情地诵读一些简易又上口的春联。比如,在诵读“春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中,联想南方花市拂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北方瑞雪中四处飞扬的丰收期盼;在诵读“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中,联想簇新的年历,长寿的长者,自己也长大了一岁;家家户户红红的福字映衬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孩子在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读出欢快的韵律,读出吉祥的祝愿。
  对儿童相对严苛的中国传统家庭,过年时往往会给孩子们更多的宽容。打碎了碗碟,说句“打发打发”“碎碎(岁岁)平安”也就过去了;说错了什么话,也有“童言无忌”作挡箭牌。“大家一起过春节”的课堂也应该有这种过年一般的宽松氛围,少纠结于传统知识的对错,让传统的“人情味”将儿童紧紧地暖暖地环抱起来。
  “人情味”与“儿童味”相投:春节传统才别有滋味
  春节是全民的节日,全家的节日,但儿童自然有其特别的关注和体验。比如是“年二八,洗邋遢”,还是“年二八,把面发”,这些成人忙碌的大事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倒是教材中提到的包好运饺、吃好运饺,还有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压岁钱、放烟花爆竹等,往往是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所在。
  相较而言,我们广东的利是钱,就比内地的压岁钱更有儿童味。压岁钱,特别是亲戚朋友之间给彼此孩子的压岁钱,很多时候已经不是给孩子的礼物,而是成年人之间的礼数。压岁钱数额太大,大人都难免关注,比较收入和支出。派出去太少担心丢面子,派出去太多又觉得划不来。利是钱,只是些小小红包,钱不多,更多表达大吉大利、顺顺利利的好意头,倒回归了新春祝福的本意。“逗利是”,作为儿童的一项春节活动,与金钱的关系其实有限,反而在促进人际交往、社会性发展方面颇具价值。
  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地敲门索要糖果,开心无比。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正是“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等极具儿童味的风俗,激发了孩子对这些节日的兴趣。我们为什么不将“逗利是”这样的风俗发扬推广,“不给红包就卖萌”,孩子的童言稚语与大人的欢声笑语相应答,红衣裳红脸庞与利是红包相映红,让春节吸引孩子,让孩子爱上春节。
  烟花爆竹与春节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烟花爆竹是中国的特产,燃放烟花爆竹作为节日娱乐活动,能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带给人们欢乐,尤其受到儿童喜爱。“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一起过春节,不能不了解这一历史悠久的过年习俗。基于环保与安全,如今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合情合理的,这也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并严格遵守。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的特定区域,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比如,上海市就规定除了九类特定场所之外,外环线以外区域不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在这些地方,如何在成年人监护之下安全燃放,享受欢乐。避而不谈烟花爆竹,做鸵鸟状,不仅不合情理,也是不负责任的。
  人情味和儿童味“气味相投”,“大家一起过春节”的课堂上,孩子们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好久之前过的春节回味起来就显得别有滋味,遥远的传统也仿佛与孩子们亲密无间地拥抱在一起。
  中山市三乡镇光后小学的黄敏庄老师上这节课时,安排了舞狮子、剪窗花、读春联、送祝福、猜灯谜等若干个迎春活动摊位,让孩子们都能充分参与活动。孩子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自己负责的摊位上教别人,在其他摊位上学别人。儿童通过互相学习,共同体验,回味春节,亲近传统。我建议黄老师拍下孩子们活动的照片,并及时与他们分享那些欢乐瞬间;还特别提醒在活动后的交流环节,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分享情感体验;下课前,教师记得与孩子互相送上春节祝福。这样,让整节课自始至终洋溢着温馨,就像大家在一起真正过大年。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时代的发展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初中生偶像选择情况的调研发现,初中生偶像选择的信息来源多元,价值取向呈现多元与趋同化的特点,偶像选择的主体意识强烈,并深层次地影响其价值观的发展。未来,重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需要打造身边偶像,优化价值观教育环境;尊重其偶像选择,强化价值观主体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其价值观选择能力。
李西顺:故事型德育有效提高德育实效  李西顺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其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对德育方式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才具备实际意义,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段应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内容的衔接形
摘 要核心素养落地离不开校本化理解和表达,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以顺德区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索和创生出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思路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关 键 词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課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6  学校教育中
摘 要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无缝管理”方式其实质上阻碍了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成长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日常管理应转变传统规训式的管理观念,从“小”处着眼,鼓励学生在朗读、卫生、课间活动和归程仪式等校园管理的细节发挥创意,创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培育、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意识,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共建共享美好校园生活。  关 键 词德育管理;自主管理;仪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摘 要 基于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主动”课堂,指向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等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划分课前与课上“研学”类型,帮助儿童掌握框架图、矩阵图等多元学习工具,以更好地链接儿童生活,使其“敢学”“会学”,“浸入”深度学习;并创设主动实践场域,引领儿童提升道德创新思维,以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儿童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主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大阅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图书资源,让书籍走进师生和家长生活,让每一个广雅人享受生动而丰富的阅读生活;以阅读弥散“书香”,让阅读成为每一个广雅人的学习方式,接续广雅书院文化精神,用“书香”涵养“广思博学,品雅志高”的广雅学子。  关 键 词家校合作;大阅读;广雅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实践表明,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到学校课程中,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学校课程只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承载学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带有校本性质的课程。[1]杭州市德胜小学依托“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品牌优势,从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始,创新课程样态与实施路径,构建起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富于校本特色的“万物育德”课程群。  一、围绕核
摘 要 师生观决定了学校教育中的教师與学生之间关系的性质、距离、定位和模式。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师生观是典型的教师权威指导下的学生平等。在中国师生观中,教师拥有必要的职业权威,教师拥有充分的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权,学生之间平等竞争发展,教师是学生事务的权威仲裁者和保护者。在西方学校教育的师生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均为平等关系。在西方师生观中,教师职业不具有权威地位,学生以挑战教师为荣
以自编问卷对广州市H区416名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可度,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幸福,对教育生活整体上持满意态度。调查提示,促进教师幸福生活的基本路径有:大力推崇师道,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优化学校管理与服务,为教师创建幸福的组织环境;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体面职业生活。  职业幸福感;教师幸福;师德教育;调查分析  G41  A  2095-1183(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以“学会做人”,引导儿童积极努力地完善人格作为核心目标,不只在认知层面,教会儿童与生活、社会、道德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回望”这一精神反刍,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儿童积极实践,在批判反思中培养实践智慧,将一条成人之路构筑在儿童心中。  关 键 词统编《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