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忽略和轻视人文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重视,在教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从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把课堂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三个角度入手,论述了人文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培育,让学生沐浴在人性之美的语文阅读教学生活中。
关键词:人文素养;阅读教学;阅读时间;实践能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追求,人文课堂更是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目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在小学阅读课堂中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课堂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在阅读课堂中存在的缺陷
(一)部分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标中关于“人文素养”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上老师重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情感的培养,课堂呈现出庸俗化的倾向
(三)学生出现“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单一化,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极不平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一词已经不再陌生,在它的倡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也高高飘扬起人文性的旗帜。
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重视,教语文的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沐浴在人性之美的语文阅读教学生活中。
二、人文素养培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操作与实践
(一)尊重个性,强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使它可以摆脱语文传输过程中的僵化,而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受到了道德的教育,更激起了爱美的情趣。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怎样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最活跃;反之,则思路阻塞,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因此,要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打破一些陈旧的制度,要发言请举手,学生在课堂有问题可以站起来问,遇到发言较精彩的可以鼓掌,教室布置由大家出谋划策……当然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加平等、亲切。
2.发展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发展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始终带着自己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注重实践,感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理论产生于实践,要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也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实践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头支票,也没有创新。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一般技巧和步骤:
1.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体会。
2.再次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难问题。
3.细读品味课文内容:在细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些正是孩子领悟其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内涵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阅读中进一步渗透人文思想。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揣摩课文的写法,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德国美丽的景象,化抽象词语为形象、具体的富有个性化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把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4.回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或语段,增加词汇量
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操作:(1)学会阅读教学技法,总结概括有三大技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2)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学生总是喜欢花样式的学习,如开设阅览课、阅读沙龙活动等。比如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可以举办一次班级“看经典名著,品历史人物”主题活动,对剧中的人物进行品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交流阅读的内容、心得和体会,又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内涵。
一言以蔽之,语文阅读课堂人文素养培育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呼唤,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回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课堂阅读教學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高举人文教育旗帜,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快乐阅读教学、高效阅读教学,给力阅读教学,享受阅读教学带来的人文愉悦。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郭小琴
关键词:人文素养;阅读教学;阅读时间;实践能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追求,人文课堂更是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目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在小学阅读课堂中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课堂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在阅读课堂中存在的缺陷
(一)部分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标中关于“人文素养”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上老师重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情感的培养,课堂呈现出庸俗化的倾向
(三)学生出现“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单一化,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极不平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一词已经不再陌生,在它的倡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也高高飘扬起人文性的旗帜。
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重视,教语文的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沐浴在人性之美的语文阅读教学生活中。
二、人文素养培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操作与实践
(一)尊重个性,强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使它可以摆脱语文传输过程中的僵化,而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受到了道德的教育,更激起了爱美的情趣。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怎样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最活跃;反之,则思路阻塞,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因此,要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打破一些陈旧的制度,要发言请举手,学生在课堂有问题可以站起来问,遇到发言较精彩的可以鼓掌,教室布置由大家出谋划策……当然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加平等、亲切。
2.发展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发展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始终带着自己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注重实践,感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理论产生于实践,要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也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实践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头支票,也没有创新。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一般技巧和步骤:
1.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体会。
2.再次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难问题。
3.细读品味课文内容:在细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些正是孩子领悟其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内涵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阅读中进一步渗透人文思想。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揣摩课文的写法,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德国美丽的景象,化抽象词语为形象、具体的富有个性化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把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4.回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或语段,增加词汇量
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操作:(1)学会阅读教学技法,总结概括有三大技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2)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学生总是喜欢花样式的学习,如开设阅览课、阅读沙龙活动等。比如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可以举办一次班级“看经典名著,品历史人物”主题活动,对剧中的人物进行品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交流阅读的内容、心得和体会,又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内涵。
一言以蔽之,语文阅读课堂人文素养培育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呼唤,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回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课堂阅读教學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高举人文教育旗帜,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快乐阅读教学、高效阅读教学,给力阅读教学,享受阅读教学带来的人文愉悦。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