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体系初探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399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律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其中经济法生于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之需要。经济法作为国内法体系范畴,其本身亦是体系化结构。本文从经济法的体系初步确立入手,回溯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法上的价值,开辟了宏观调控立法体系和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先河,初步确立了经济法的体系,接着转入体系结构多元化观点,逐步落脚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问题,并且就社会保障法的归属谈谈自己的些许看法。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体系结构;社会法;社会保障法
  一、经济法体系之初步确立
  经济法作为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国内法体系,与此同时,经济法本身又有自己的体系结构。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最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久、与政治危机相交织。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减少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者超过3000万人,时间从1929年一直拖到1933年,与此同时经济危机也引发政治危机,政治力量两极分化、针锋相对、剑拔弩张。1932年美国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总统,罗斯福面对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勇敢坚定地提出了一套“新政”措施。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法上的价值在于它放弃了以前国家对经济的不干涉放任主义立法宗旨,把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经济理论作为其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开辟了宏观调控立法体系和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先河,初步确立了经济法的体系。
  二、经济法体系结构之不同观点
  (一)体系二元结构
  国家依法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关注的最基本问题,也成为构建经济法体系的逻辑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包括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这是经济法学界基本一致的观点。市场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体系三分法
  经济法体系三分法涵盖经济法主体、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经济法体系涵盖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这是理论界的共识,持三分法观点的学者认为还应当涵盖经济法主体内容。经济法主体是指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据经济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体和个人。
  (三)经济法体系四分法
  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纳入经济法体系,经济法体系四分法涵盖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持四分法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强调优胜劣汰,通过竞争选择和配置优势资源,所以市场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而高效发展的同时,也会使社会中产生和形成一个弱势阶层,这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对弱势阶层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加以保障,势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换言之,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作用引发了弱势阶层的形成,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三、经济法体系与社会保障法——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
  (一)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的理论缺陷
  在现代条件下,生产和交往的社会化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日益提高,法律调整的最佳方式和大多数国家的通例,是对同一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运用行政、民事、刑事、社会性、专业性的多种法律手段进行综合调整,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能按照传统理论归类的法律现象,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学上的部门法划分,一般是依据其主要性质做出的一种大略划分,划分法律体系应纯粹从部门法的意义上,而不是从具体的形式意义的立法上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性质和目的并不在经济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对象之列。因此,有学者认为将社会保障法归入社会法的范畴更为合宜。
  (二)社会保障法基础概述
  社会保障法起源于19世纪末西欧的劳动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调整公民因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而获得国家物质帮助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实现宪法关于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利的具体法律调整机制。因为社会再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也包括劳动力和人口的再生产和补充,在社会化条件下,这项任务须由国家来承担。政府在统筹资源为公民和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也是内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法体系与社会保障法
  (1)经济法与社会保障法之衔接与联系
  经济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共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社会性的调整视角,社会本位和公共利益优先的理念及综合运用多种调整方法等方面。经济法与社会保障法紧密相关,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要求经济法主体履行一定的强制义务。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法实现了对经济法活动主体的经济核算和生产经营的间接调整。经济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目标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上,经济法侧重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法则侧重社会性目标。
  (2)关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对于经济法体系与社会保障法的探讨落脚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目前有四种观点:1、经济法包括社会法;认为经济法体系包括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律制度。2、社会法包括经济法;认为社会法包含经济法、社会保障法和环境资源法。3、社会法包括经济法中的一部分; 认为社会法的领域为: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等。4、经济法与社会法并存;认为经济法与社会法是在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这一重大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独立的法部门。
  (3)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
  构建和谐社会与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们实现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协调与配合,经济法与社会法二者共同承担着社会整合的法律功能。经济法的功能是一种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从市场经济体制内部发生作用。而社会法的功能則是一种间接功能,它主要从解决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平抑社会矛盾的角度,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从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法的功能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外部发挥作用。虽然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密切相关,但因其宗旨和调整对象不同于经济法,因此,随着社会保障法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其独立性日益突出。从法律部门划分而言,社会保障法不宜划入经济法体系,这是经济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两个不同层面问题,代表了不同的立法目的。
  四、结语
  经济法体系是对经济法的直接反映,也关系到人们对经济法的直观认识。在研究经济法体系问题时,应该将其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手段、调整领域等问题关联起来研究,因为经济法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外部协调、内部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经济法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不能破坏其稳定性,在研究创新的同时要坚持经济法的本质和基础,以确保经济法整体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何文龙.经济法体系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6,(10).
  【2】张设华,姜岚.罗斯福新政与经济法体系的初步确立[J].经济与法制,2006,(2).
  【3】王晋林,陈乃新.关于经济法体系问题的新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5,(6).
  【4】杨三正.对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检讨与重构[J].西北师大学报,2005,(2).
  【5】张守文.经济法体系问题的结构分析[J].法学论坛,2005,(4).
  【6】靳凤娣.论经济法体系[J].新学术,2007,(2).
  【7】程宝山.经济法理论的新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00,(5).
  【8】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罗冬莲(1989-)女,汉族,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对《品德与生活》课标的理解、
期刊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叶润,就“新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我认为也是一堂好课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即一堂好课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并且有待完善的课。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以优化教学目标  1、要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本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完美,制订好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及德育目标,使教学目标明确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阶段。与之相伴,就是高校周边经济,尤其是高校周边的消费类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纵观各高校周边经济的现状,均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以江西南昌市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了相关的调研数据,了解目前高校周边经济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进一步合理规范发展高校周边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周边经济;问题;措施  高校周边经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市场,依托行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紧紧抓住和依靠行业和地方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育合作的新途径,才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依托航空;强化专业特色  一、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从其发展规模
期刊
目前,高校中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已占大部分,“90后”已成为大学里的主流人群,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阶段,他们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等鲜明特点 。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看到“90后”理性思维强,在人际关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的观念上与前几代不同。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渴望互相接纳,却敏感谨慎,常常从自我中心出发;他们思想上独立性强,不
期刊
摘 要:美在于创造。一个设计作品,不具有创造性,就好像人没有灵魂;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无法谈可持续发展。但是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主要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程上教师的积极科学的引导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思维 学习习惯 读书 审美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21世纪的人才市场,要求我们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即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宽广,又要具备
期刊
摘 要: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其中也包括悲剧的理论。有一个原则是这样阐述的:“悲剧作家在选择一个殉难者作为英雄人物,必须赋予他最真实的最恰当的动机赋予他踏上危险境地时无法回避的必然性!”但是,在作家创作的实践中,很多都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余华的一部似乎具有一点悲剧意味的小说《活着》,正好是莱辛这一悲剧原则的一个反证。  关键词:必然性 余华《活着》 偶然性 崇高感
期刊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怀化学院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深入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武陵山片区是指湘、鄂、渝、黔毗连的地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重庆市
期刊
摘 要: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丰富,但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加强倡导农村幼儿教师渗透性学习、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和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