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s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其中,如何体现语文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学生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式教学等,要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因此,教师应民主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问题,科学解决知识、能力科学化、合理化问题,摒弃死记硬背,提倡质疑,鼓励异想,开放求异思维。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得学生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件小事被数学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此,这位学生对数学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数学课不听老师的课,结果数学成绩从90分以上下滑到了不及格。从这件事,我们真正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的涵义。怎样使学生乐学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再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等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自己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自己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创设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情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让学生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会犯一些科学错误,应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掺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激疑,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常常分为五大块,即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改进教法时要考虑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教师首先应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提问绝不能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会学”。再次,教师要含蓄,提问的问题不能太直白,不能让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类型的问题,而要尽可能做到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在低氧条件下,观察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变化,探讨ROS的变化是否通过调控低氧诱导因子-4
古诗词中往往用典,用典的好处一是能扩大诗词本身的容量,二是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南宋张炎《词源》云:"词用事(用典)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为使诗词中的用典
本研究探讨了新发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intermedin/adrenomedullin 2(IMD/ADM2)及其受体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中的变化和可能作用。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正常对照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贴对联、武术、古文、书法和国画等。然而,最吸引我的中国传统文化却是剪纸。每每看到一张剪纸
在语文教材的许多文本中,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写作个性与独具匠心,本文对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细节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论述,并作了科学的归纳总结。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使分子参与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心肌保护。目前普遍认为NO通过经典的NO/cGMP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线粒体ATP敏感
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任务,除了语文知识教学、对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敏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在语文中行走,体悟初始的美感,让他们明白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困难重重,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耐心引导教会学困学生学法、培养学困学生坚韧刻苦的意志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对这一
导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导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表
突触是神经网络中神经细胞间相互连接的基本工作单位。突触的分子构建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数十年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注意。冯德培和许多其他科学家早期在神经肌肉接头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