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在混凝土生产和成长全过程中严格遵守混凝土的各项设计指标与环境要求,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宗旨。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
一、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出发点———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从此推定,抽样检查的几组试件的混凝土平均值一定大于等于混凝土设计标号。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不但要使混凝土平均值确定大于混凝土标号,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的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即要尽量使混凝土标准差降到较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现代土建工程中施工中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广度已经非常高,对于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很多地方都有叙述。在这里我们将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划归为“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方面,在项目中是较高的一个层次,同时因为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对这些着力点较少,我们主张在混凝土原材料方面主要通过对供应商提要求(标号、外加剂、参数、性能指标等)、查看资料和现场核对、尤其检测报告对应指标达到要求。高度重视现场各个步骤和措施来实现混凝土的实体质量,通过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来达到控制的质量指标在规范允许波动范围内。
现场控制范围为从混凝土的运输到最后养护及成品保护的全过程。
二、现场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变异性的主要方面
1.浇筑准备及措施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已经批准,现场验收已经合格,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合适。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2.搅拌与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及搅拌时间应符合要求并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周转次数。开盘应进行鉴定,以后每台班均需要不少于2次塌落度的试验;试块制作地点(浇筑点)、时间、数量等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3.浇筑及振捣
浇筑高度不应大于2米,如果超过3米应加串筒等措施,如果再高应分层浇筑;接槎时间及方法符合要求。
4.主动发挥模板“四口”的作用
清扫口应在浇筑的前一道工序完成后达到清理干净,封堵准备浇筑;观察口是用来及时发现并处理钢筋阻隔、下灰不畅,防止出现质量通病等问题,用后立即封堵;浇捣口是浇筑较高高度时在中间适当位置设置的分层浇筑、振捣的预留口用后立即封堵;排气口是为了防止莫些位置因模板下部窝气而影响混凝土质量和防止模板上浮所设置,浇筑过程中设专人看管气体排出后,开始出浆时及时封堵。
5.浇筑方案措施落实
具体浇筑方案已经批准,技术交底已经交底。注意浇筑前的清理和浇筑的流水程系,间隔接槎时间,留施工缝位置(施工缝是发生漏水的主要部位),振捣的作用半径和深度、持续时间,防止漏振和过振,浇筑过程中严禁私自加水,现在工程中常采用加减水剂的方法解决以前“私自加水”对应的问题。
6.拆模和养护
结构拆模的时间,按受力构件所允许的的拆模强度,经过同条件试块试压、测温换算及温度测算确定;拆模时保持混凝土棱角完整、表面完好,拆模后需要回顶的,必须顶严卡紧;混凝土的养护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为12小时后养护,养护不小于7天,具体养护应按规范和方案实行。
7.检查
现阶段检查依然是提高和强化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和可靠手段。检查应是全过程的检查,加强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三、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1.蜂窝
蜂窝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漏振,该部分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并没有振捣到或未能振捣到位或模板漏浆形成。沙石级配不好,搅拌不均匀也可以产生蜂窝。
2.夹渣
夹渣的主要原因一般为施工缝清理不干净,清理不到位,浇筑过程中落入杂物。
3.孔洞
孔洞产生的原因一般主要为漏振。钢筋过密,且未采取有效措施,以至于钢筋将混凝土架空,也可以造成孔洞。
4.烂根
浇筑前没有及时铺垫砂浆、接槎部位跑浆和局部漏振都可以形成烂根。混凝土本身质量差形成石子集中底部,浇筑时混凝土离析也可以形成烂根。
5.露筋
钢筋加工尺寸不标准、绑扎偏差、施工位移、支垫措施不到位可以形成露筋。
露筋导致钢筋无保护层、影响握裹效果,对结构的影响很大;不抹灰的表面,还会产生返锈问题,影响实体本身。这两点工地上通常不重视,其实应该认真对待。
(1)剔凿:凿到密实混凝土位置为止,达到无缺陷合格为止。
(2)湿润:凿后湿润,一般不小于72小时,重要部位小于5天,让水充分吸收到混凝土内。
(3)结合:用素水泥浆铺垫或涂刷一层,也可以采用专用结合剂,涂刷后立即修补。
(4)修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砂浆、细石混凝土、补偿收缩性混凝土修补,强度必须符合要求,重要部位因有专项方案及混凝土做试块。
(5)养护:养护时间一般小于7天,具体养护时间按方案或规范。
对于5类主要缺陷产生后需要根据现场数量和范围需要进行落实,落实项目种类、数量、处理措施、责任、效果。
项目种类:对于存在的缺陷列表列出来。
数量落实:对于缺陷列表,绘制位置平面图或记录位置,按缺陷对应安排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制定计划或方案。 处理措施落实:逐项落实措施。落实每个缺陷需要的资源,包括材料、工具、人工与工种。
责任落实:落实责任人、操作人、检查人。
效果落实:每个部位的缺陷按步骤处理,每处理一步,共同检查一步,合格后方可以进行下一步。
最后按照缺陷列表核对检查,检查项目种类、数量、步骤、验收、最终形成验收文件。
四、满足装修效果是混凝土的基层的重要质量要求
跑模、移位、高差、裂缝等是混凝土工程的主要质量通病。
1.跑模
模板变形、加固不到位、支撑体系变形等是导致混凝土超出允许空间尺寸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
这类问题发生后处理的措施要求为:不影响装修效果,不留后遗症,尽最大可能恢复原状--------凿到要求尺寸为止。
2.移位
产生原因:放线偏差、钢筋影响、模板不牢固、过振等方面因素。
墙体位移以放线误差为常见。发生后凿出偏差部分找顺直,注意房间方正,上下层位置一致,不影响其它项目,如门的位置。
3.高差
主要有放线标高误差、模板控制误差、混凝土施工误差等因素。
结构施工标高的控制时,一般采用在钢筋上涂油漆标记的方法。水平仪位置模板刚性不足、人员来回走动,容易使标高失准。
模板不抄平在管理中比较常见,模板自身高差过大,模板不平不直混凝土成型后形成底面不平。
如果浇筑时候伤口无控制措施,对于现浇混凝土楼板,有标高点不控制、不拉线、不上杠找平等,将直接导致混凝土表面不平,对楼面贴砖及楼板本身都留下了隐患。
严格控制标高,尤其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表面平整及标高控制,对后续的装饰装修很重要。以标高点拉线找标准,上杠找平,再用木抹子两次抹平,为做地面创造较好的条件。
4.裂缝
对于施工现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支撑体系有缺陷;私自在浇筑过程中浇水;混凝土离析,石子下沉、水泥浆上浮;施工缝留置不当;早期失养缺水。
应力裂缝和施工裂缝对装修影响较大。部分工程竣工后,发现内墙临近外墙处出现45o的斜裂缝,多属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裂缝;门窗上角45o斜裂缝,属于应力集中裂缝。这类问题一般采取在保温和按规定设置加强筋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实例手册》,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主编
[2]《建筑施工管理》,索盈,沈俊,译本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
一、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出发点———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从此推定,抽样检查的几组试件的混凝土平均值一定大于等于混凝土设计标号。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不但要使混凝土平均值确定大于混凝土标号,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的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即要尽量使混凝土标准差降到较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现代土建工程中施工中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广度已经非常高,对于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很多地方都有叙述。在这里我们将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划归为“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方面,在项目中是较高的一个层次,同时因为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对这些着力点较少,我们主张在混凝土原材料方面主要通过对供应商提要求(标号、外加剂、参数、性能指标等)、查看资料和现场核对、尤其检测报告对应指标达到要求。高度重视现场各个步骤和措施来实现混凝土的实体质量,通过减少混凝土的变异性,来达到控制的质量指标在规范允许波动范围内。
现场控制范围为从混凝土的运输到最后养护及成品保护的全过程。
二、现场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变异性的主要方面
1.浇筑准备及措施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已经批准,现场验收已经合格,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合适。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2.搅拌与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及搅拌时间应符合要求并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周转次数。开盘应进行鉴定,以后每台班均需要不少于2次塌落度的试验;试块制作地点(浇筑点)、时间、数量等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3.浇筑及振捣
浇筑高度不应大于2米,如果超过3米应加串筒等措施,如果再高应分层浇筑;接槎时间及方法符合要求。
4.主动发挥模板“四口”的作用
清扫口应在浇筑的前一道工序完成后达到清理干净,封堵准备浇筑;观察口是用来及时发现并处理钢筋阻隔、下灰不畅,防止出现质量通病等问题,用后立即封堵;浇捣口是浇筑较高高度时在中间适当位置设置的分层浇筑、振捣的预留口用后立即封堵;排气口是为了防止莫些位置因模板下部窝气而影响混凝土质量和防止模板上浮所设置,浇筑过程中设专人看管气体排出后,开始出浆时及时封堵。
5.浇筑方案措施落实
具体浇筑方案已经批准,技术交底已经交底。注意浇筑前的清理和浇筑的流水程系,间隔接槎时间,留施工缝位置(施工缝是发生漏水的主要部位),振捣的作用半径和深度、持续时间,防止漏振和过振,浇筑过程中严禁私自加水,现在工程中常采用加减水剂的方法解决以前“私自加水”对应的问题。
6.拆模和养护
结构拆模的时间,按受力构件所允许的的拆模强度,经过同条件试块试压、测温换算及温度测算确定;拆模时保持混凝土棱角完整、表面完好,拆模后需要回顶的,必须顶严卡紧;混凝土的养护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为12小时后养护,养护不小于7天,具体养护应按规范和方案实行。
7.检查
现阶段检查依然是提高和强化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和可靠手段。检查应是全过程的检查,加强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三、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1.蜂窝
蜂窝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漏振,该部分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并没有振捣到或未能振捣到位或模板漏浆形成。沙石级配不好,搅拌不均匀也可以产生蜂窝。
2.夹渣
夹渣的主要原因一般为施工缝清理不干净,清理不到位,浇筑过程中落入杂物。
3.孔洞
孔洞产生的原因一般主要为漏振。钢筋过密,且未采取有效措施,以至于钢筋将混凝土架空,也可以造成孔洞。
4.烂根
浇筑前没有及时铺垫砂浆、接槎部位跑浆和局部漏振都可以形成烂根。混凝土本身质量差形成石子集中底部,浇筑时混凝土离析也可以形成烂根。
5.露筋
钢筋加工尺寸不标准、绑扎偏差、施工位移、支垫措施不到位可以形成露筋。
露筋导致钢筋无保护层、影响握裹效果,对结构的影响很大;不抹灰的表面,还会产生返锈问题,影响实体本身。这两点工地上通常不重视,其实应该认真对待。
(1)剔凿:凿到密实混凝土位置为止,达到无缺陷合格为止。
(2)湿润:凿后湿润,一般不小于72小时,重要部位小于5天,让水充分吸收到混凝土内。
(3)结合:用素水泥浆铺垫或涂刷一层,也可以采用专用结合剂,涂刷后立即修补。
(4)修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砂浆、细石混凝土、补偿收缩性混凝土修补,强度必须符合要求,重要部位因有专项方案及混凝土做试块。
(5)养护:养护时间一般小于7天,具体养护时间按方案或规范。
对于5类主要缺陷产生后需要根据现场数量和范围需要进行落实,落实项目种类、数量、处理措施、责任、效果。
项目种类:对于存在的缺陷列表列出来。
数量落实:对于缺陷列表,绘制位置平面图或记录位置,按缺陷对应安排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制定计划或方案。 处理措施落实:逐项落实措施。落实每个缺陷需要的资源,包括材料、工具、人工与工种。
责任落实:落实责任人、操作人、检查人。
效果落实:每个部位的缺陷按步骤处理,每处理一步,共同检查一步,合格后方可以进行下一步。
最后按照缺陷列表核对检查,检查项目种类、数量、步骤、验收、最终形成验收文件。
四、满足装修效果是混凝土的基层的重要质量要求
跑模、移位、高差、裂缝等是混凝土工程的主要质量通病。
1.跑模
模板变形、加固不到位、支撑体系变形等是导致混凝土超出允许空间尺寸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
这类问题发生后处理的措施要求为:不影响装修效果,不留后遗症,尽最大可能恢复原状--------凿到要求尺寸为止。
2.移位
产生原因:放线偏差、钢筋影响、模板不牢固、过振等方面因素。
墙体位移以放线误差为常见。发生后凿出偏差部分找顺直,注意房间方正,上下层位置一致,不影响其它项目,如门的位置。
3.高差
主要有放线标高误差、模板控制误差、混凝土施工误差等因素。
结构施工标高的控制时,一般采用在钢筋上涂油漆标记的方法。水平仪位置模板刚性不足、人员来回走动,容易使标高失准。
模板不抄平在管理中比较常见,模板自身高差过大,模板不平不直混凝土成型后形成底面不平。
如果浇筑时候伤口无控制措施,对于现浇混凝土楼板,有标高点不控制、不拉线、不上杠找平等,将直接导致混凝土表面不平,对楼面贴砖及楼板本身都留下了隐患。
严格控制标高,尤其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表面平整及标高控制,对后续的装饰装修很重要。以标高点拉线找标准,上杠找平,再用木抹子两次抹平,为做地面创造较好的条件。
4.裂缝
对于施工现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支撑体系有缺陷;私自在浇筑过程中浇水;混凝土离析,石子下沉、水泥浆上浮;施工缝留置不当;早期失养缺水。
应力裂缝和施工裂缝对装修影响较大。部分工程竣工后,发现内墙临近外墙处出现45o的斜裂缝,多属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裂缝;门窗上角45o斜裂缝,属于应力集中裂缝。这类问题一般采取在保温和按规定设置加强筋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实例手册》,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主编
[2]《建筑施工管理》,索盈,沈俊,译本